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左右。夏至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目前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中白晝短於黑夜;北極附近也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人們還會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在現存文字記述中的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最早在漢代。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冬季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農曆十一月,所以說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冬節盛於唐宋。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左右。夏至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目前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秋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中白晝短於黑夜;北極附近也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冬至,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人們還會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在現存文字記述中的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最早在漢代。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冬季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如今的農曆十一月,所以說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冬節盛於唐宋。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要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