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有些人特別抗拒回答假設性問題,遇到這樣的問題總喜歡以這事不可能發生或這事不是真的為由拒絕回答。怎麼從心理學角度看待這類人?不要把懶得回答、對問題不感興趣的人混淆,因為這個原因拒絕回答是很容易理解的。有一種情況可能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答案,原因之一可能是自卑,對自己的答案沒有信心;之二可能是不想讓對方瞭解自己的看法。
回覆列表
-
1 # 默默曉我心
-
2 # 永恆的遺忘者
要麼不想說。要麼不清楚。要麼不想告訴別人。有些事是不說還好。一說後會誤導別人。所以該說不該說一定考慮清楚。但是難免多嘴
-
3 # 易鳴謙心理提分術
周芷若:無忌哥哥,如果有天我錯過了事情,你會不會殺我?
張無忌:你這麼善良,怎麼會呢?
周芷若:無忌哥哥,如果趙敏那個妖女又來找你,你會不會受她迷惑?
張無忌:我既然跟你已有婚約,就會對你好。
周芷若:無忌哥哥,如果……
看到新版的《倚天》,周芷若奪劍殺人,嫁禍趙敏之後,不斷反覆用“如果”來確認張無忌對她的愛。
這個題追問不喜歡假設性問題的人有什麼問題,其實問錯了方向,更加有意義的是「為什麼一個人喜歡問假設性問題呢」。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些人很喜歡用「如果」開頭的問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焦慮和不安,需要對方一個肯定的答案來緩解自己內心的衝突。
發問的那個人,是更害怕的一方。
被問到的那個人,往往會因反覆確認感覺到煩躁和不耐煩,因為在潛意識裡,他們也能感受到對方傳遞過來的那種不安全和恐懼。如果被問的太多,甚至會發火。
發火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種問題實際上是對他人邊界的一種侵犯,希望對方來承擔本來應該自己負責的問題。
如果對這個心理無法把握,就想一想,你問的問題,如果換成對方問你,你該如何回答?
我很認真的看著你的問題,完全能理解,於是會心一笑。我中文和心理學雙背景出身,既感性又理性,喜歡分析和思考。親的問題讓我想到,以前的自己還有現在的自己,我常常也會拿假設性問題問我老公。比如看著韓劇裡,男主被小三魂不守攝,我就會問他,你以後再碰到喜歡的人,會不會也會這樣?以後,你會不會也會有小三。再比如,看到報道說,老婆癌症,老公不花錢治病。我又會問,如果我癌症,你會治嗎?
很明顯,我的這些各種因情景產生的假設性問題,我的那個他一開始會耐心安慰,多了。他也煩了,有時也會避而不答,甚至還會發火。
後來,我老公一句話,提醒了我了,你的這些問題,我從來沒想過,尤其是小三,你天天假設,萬一哪天真發生了怎麼辦?
之後,我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1.我焦慮了,對不確定的未來,以及這段關係,我擔心,我害怕,在相處中,我沒有獲得與我付出對應的迴應,我沒安全感。
2.小心我的負性思維,在一本書叫著遇見未知的自己裡面提到,我們頭腦中的思維它會產生能量吸引著事情發生。也就說,我頭腦中的擔心害怕老公小三的思維,真的會吸引這件事的發生。看來我的內心還是要積極光明些,內心光明萬物生長呀。
然後,我找來當事人,溝通,告訴他我的感受,然後希望他怎麼做。所以親親,我覺得你也可以認真想想,你心底擔心的是什麼?然後,你希望他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