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如意1969

     《摸魚兒》,唐教坊曲名。《摸魚》即捕魚,為宋代俚語;兒或子,為摹仿樂府曲名,故本調又稱《摸魚子》。

      唐開元年間,由於唐玄宗喜愛音樂,置宮中梨園,便到處蒐羅歌曲、舞蹈,以及各種詞譜,其中,有首漁民演唱的歌曲也被收集進宮了,這首曲子的名字叫做《摸魚兒》。

      此曲雖然在民間不甚出名,但到了皇宮,經過李隆基一番精心修改,擯棄了漁人那種蕭遠和浪漫疏曠,變成了一種低沉跌宕之音,多用來表達沉鬱委婉的心情和蒼涼綿長的詞意。很受常年鎖閉深宮裡宮女們的喜愛,經常選用其曲傾訴衷腸幽思。逐漸失去了百姓民間歌謠的韻味,相反地,倒不被民間所聞了。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謂此詞作為詞調最早見於宋晁補之。

      晁補之(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鉅野(今屬山東鉅野縣)人,為“蘇門四學士”(另有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進士,授澶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監教授。元祐間調京,歷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後派任揚州通判,又召回秘書省等職。紹聖初,出知齊州,後來因修《神宗實錄》失實罪名,連貶應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崇寧追貶元祐舊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後退閒故里,嘯傲田園。晚年起知泗州。死於任所。

      《摸魚兒》便是作者在貶謫後退居故鄉時所作。晁補之回到家鄉後,許是感懷自己一生的坎坷仕途,便買了一塊叫做“陂地”的舊池塘,自己畫圖設計,招募工人,親自操鍁執箕,參加勞動,修葺了東山“歸去來園”。

      建成後,他看著滿園的景色,心潮起伏,詩意頓起,突然想起了《摸魚兒》欲語還休的哽咽情調,疾筆潑墨,融進自己的思緒,在其音調基礎上稍加增減,便做出了一首千古名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意失敗,欠十多萬,只有一輛七座SUV車能做什麼小生意?望能翻身,能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