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
2 # 霧都的早晨
“龍城飛將”說的是衛青和李廣這兩個人的事情,說它只講衛青或只講李廣都是錯誤的。
1.龍城,指的是龍城大捷,是指漢武帝元光六年的龍城一戰,該戰役由衛青指揮,一掃漢朝70多年的屈辱,大獲全勝,大大振奮了軍心民心。而《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記載的這次龍城大捷,並未提及與李廣有關。所以,詩中”龍城“大概率與李廣無關。
2.飛將,指李廣,這個沒有異議。《史記·李將軍列傳》說:“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 ,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所以,詩中”飛將“指李廣。
3.所以,“但使龍城飛將在”的意思是“只要衛青李廣在鎮守邊塞”。或者可以把衛青、李廣這樣的人泛指為所有的威震敵膽的名將,同理,把龍城泛指為所有的邊塞,那麼“但使龍城飛將在”的意思是就變為“只要邊塞有像衛青李廣這樣的名將在”。
王昌齡將大捷的象徵——龍城,冠於西漢名將的象徵——李廣頭上,將衛青和李廣的破敵事蹟糅合在詩中,表達殺敵制勝、揚威敵境的意思。
4.人們之所以認為指的是李廣,是因為李廣的名氣大過衛青吧。“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以前的語文課本里都出現過,但課本里貌似沒有關於衛青的。
5.如果一定要說講的就是李廣,這還與王安石有關。因為王安石在著作《唐百家詩選》裡把“但使龍城飛將在”改成了“但使盧城飛將在”。王安石認為李廣任職右北平太守,而右北平在唐時有盧龍府、盧龍軍,所以龍城即盧城。這個盧城就是今天的河北盧龍,很顯然,王安石這個判斷是錯的,因為衛青和李廣都不曾在河北盧城大戰過匈奴。
而今天學者的研究結論更是認為:龍城是匈奴祭祀龍神、祭祀祖先之地,遊牧民族地方並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內統稱為“龍城”。漢代史籍把“龍城”寫成“龍城”、“籠城”、“龍庭”、“盧城”,都是音譯,存在訛傳,其實都是同一個意思。
“龍城飛將”說的是衛青和李廣這兩個人的事情,說它只講衛青或只講李廣都是錯誤的。
-
3 # 歷史畫中人
歷史上的漢朝,被譽為“強漢”,彼時大漢國威傳揚四海,不論是北方匈奴還是西域胡人,都對大漢王朝充滿敬畏之情,讓無數後人追念不已。
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曾作一首《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大氣磅礴,意境深遠,每每讀來熱血沸騰。
王昌齡能文善詩,以七絕見長,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詩歌,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其中,《出塞二首·其一》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為大多數讀者所熟悉。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詩中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生活的理想。詩的首句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借龍城飛將的故事,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吟之莫不叫絕,因而,該詩又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龍城飛將”一詞的含義
這裡的“龍城”在漢朝時期是匈奴的一個地名,而且是匈奴的聖地,龍城在匈奴有特殊的地位。但是“龍城”一詞並不只是用於指代匈奴的一個地名,在一些文學作品中“龍城”一詞也有被用來指代匈奴人居住地的意思。
其一、飛將軍李廣。
龍城飛將指的李廣,主要因為李廣擁有飛將軍的美譽。二者來說,李廣在防禦匈奴的方面也是勞苦功高。漢朝七國之亂時,李廣名聲大噪。之後餘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北部邊塞防守匈奴,而他鎮守的這些邊塞大都屬於陰山一脈,所以後面那句不教胡馬度陰山,就很明顯指的是李廣。再者來說,龍城飛將也是古代一個人名號。比方說常山趙子龍,李廣出生在甘肅天水,在古代天水就有龍城之名,自然龍城飛將也指的是李廣。
其二、龍城飛將衛青說。
龍城飛將指的衛青這種說法源於衛青很厲害,王昌齡很崇拜衛青。也因為龍城這個地方指的是匈奴的王庭,衛青奇襲龍城,導致漠南無王廷。衛青的戰績很是彪悍,讓胡人匈奴聞風喪膽,不敢涉足陰山之南,也呼應了,不教胡馬度陰山。而且衛青奇襲龍城的速度異常飛快,用飛將軍來形容他也是合適的。再加上王昌齡是衛星的超級粉絲,對衛青讚譽不絕,也是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其三、兩者皆有。
衛青和李廣兩個人在歷史上名氣也都居高不下,王昌齡是上千年之前的人,已經亡無對證,也無法從他口中得知答案。
只好從《出塞》這首詩尋求一知半解,衛青和李廣二人在西漢對匈奴作戰為一攻、一守,對維護一方和平起到了作用。
也可以認為龍城則指的是奇襲龍城的衛青,飛將對應的是飛將軍李廣。這三種說法每個人持有的觀點不同,最後一種則是最符合《出塞》這首詩的。
文人們將衛青的赫赫戰功歸因於運氣好,而李廣卻成了鬱郁不得志的代表。
總結:唐人對數百年前的歷史往事,只能是懷古寄思,而不會強求細節的準確。所以“龍城飛將”,準確地說,只是一個符號。具體指衛青還是李廣,並沒有那麼重要。
-
4 # 葉子寫實
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我們在中學時課本上學到的一首唐代古詩,是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也在這首詩裡我認識了“飛將軍”李廣。表達了學習者物件李廣一樣蓋世英雄的期盼,希望有這樣的英雄守衛邊疆保家衛國。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首絕句也是描寫漢將軍李廣的,神箭手、力氣大,可以把剪頭射到堅硬的石頭裡。在這些詩句的影響下李廣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個蓋世英雄,並影響了後世的很多人,神箭手很多都稱“小李廣”。
在這幾年裡,我開始喜歡看王立群老師在百家講壇的課程,才開始認識了另外兩個蓋世英雄“衛青”、“霍去病”。在我讀完《史記》後才發現那個直搗龍城的“飛將軍”其實不是李廣而是衛青。
在之後對匈奴的戰爭中,衛青又屢次斬獲匈奴主力,給匈奴部隊的有生力量以沉重的打擊,使得匈奴主力遠遁漠北。
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在漢武帝對匈的眾多戰役中,衛青都是作為主將的。李廣在被俘花錢贖了自己的死罪,被貶為平民。元朔六年,的對匈戰爭中李廣是參加的,也是作為郎中令的副將。很多將領都因為斬殺敵人封侯了,李廣的部隊卻沒有功勞。
在最後一次對匈奴主力的作戰中,李广部隊因為嚮導逃走迷路了,沒有按時到達目的地,延誤軍期,含恨自殺。
李廣在漢武帝一朝在軍事上並沒有突出的表現。李廣一生駐守邊疆,主要採取的是以守為主的戰術,他自己曾說自己與匈奴打了70多仗也大致都是小的戰役。漢武帝時期對匈奴變成了以攻為主的戰略方針,李廣就不得心應手了。
“李廣難封”,李廣一生曾經有過兩次封侯的機會,一次是在平定七王之亂時,然而他卻接受了樑孝王的封賞,也就得罪了漢景帝;還有一次就是李廣生前的最後一次對匈戰役,卻因為迷路沒能和主力回合,實在是有點悲催。
翻看這些歷史資料,這位“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是衛青而不是李廣,是課本誤導我太久了。
-
5 # 牛皮社
關於王昌齡《出塞》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中的“龍城飛將”是誰,歷來都有爭議,有說是李廣的,也有說是衛青的,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支援“龍城飛將”是衛青者,是因為衛青曾率軍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而李廣從未到過龍城。若是指李廣的話,不應該畫蛇添足加個“龍城”。
支援“龍城飛將”是李廣者,是因為只有李廣有“飛將軍”的稱號,而衛青沒有這個稱號。同時,衛青一生對匈奴有很多場勝利,龍城之戰只是小勝利,拿龍城來代表衛青說不過去。
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但也各有各的不通之處。個人認為,“龍城飛將”為什麼必須是一個人呢?難道不可以是指兩個人嗎?
衛青和李廣這兩個人,對陣匈奴都戰功赫赫,都是打的匈奴沒脾氣的超級戰神。所以,王昌齡希望他們兩個人都在。至於為什麼會選擇“龍城之戰”這場小勝利來指代衛青,是因為這是衛青第一次戰勝匈奴,意義非凡。
-
6 # 夏天的雷風
不,這是網路上的以訛傳訛,這些人覺得衛青打到了龍城,因此龍城飛將指的就是衛青,這種觀點完全就是胡扯了。
先丟擲一個觀點,那就是唐詩中的龍城跟Murano一樣,指的是邊關,指的是匈奴,是虛指,而非實質的地名。
寄書龍城守,君驥何時秣。峽山逢颶風,雷電助撞捽。
這裡的龍城,是你説的龍城嗎?
蓋陰連鳳闕,陣影翼龍城
這裡的龍城,是你説的龍城嗎?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侯印不聞封李廣,別人丘壟似天山。
這裡的龍城,是你説的龍城嗎?
顯然不是的,唐詩裡的龍城海了去了,都不是實指某個地方,但唐詩裡的飛將卻多數指的是李廣。
回過頭來我們看《出塞》,這是王昌齡在西域做的,那你認為這裡的龍城是虛指呢還是實指?而且這裡寫的明明白白是守關,那麼請問一直守關的是衛青還是李廣?
解讀詩詞不要用具體的歷史事件去看,這樣很容易鑽牛角尖。
-
7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去為龍城戰,正值胡兵襲。——王昌齡《從軍行二首》
王昌齡曾經在河隴從軍,從這首詩我們可以清楚知道,王昌齡筆下的龍城在隴右,絕對不會是衛青去的龍城,衛青去的是盧龍城,也就是秦皇島,隴西是李廣的出生地,天水被稱為龍城,隴西李廣20歲任郡尉的地方,在這裡16歲的李廣以數千人大勝老上單于十幾萬大軍。
天水和秦皇島一東一西,難道天下那麼多龍城都是衛青的,簡直太可笑了。而且衛青去的龍城根本不是什麼祭天的地方,衛青沒帶回一件祭祀用品,匈奴軍全力救援被李廣襲擊的單于,沒有人理會衛青,衛青居然沒有帶回一件祭祀用品。
此戰是關市之戰,衛青領車騎兵一萬出上谷,負責拖住來上谷劫掠的左賢王主力,以確保李廣、公孫賀、公孫敖奇襲單于的任務。從《史記》記載4將出兵的地方,就能看出來,李廣等三支部隊的目標是單于中王庭。這是一次如同李蔡千里奇襲右賢王的決勝之戰。
衛青當然沒有牽制左賢王,而是跑去龍城,斬獲了幾百匈奴人,身份沒有介紹,顯然沒有什麼大人物。衛青也沒有賞賜。史記記載,衛青第二戰,斬獲幾千 也沒有獎賞,是不是因為要彌補第一次避戰的錯誤呢?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飛將”一定是“飛將軍”嗎?
根據《史記》的記載,因為李廣的騎射本領高超,能夠在萬軍之中射殺敵將,當時的人都稱他為“飛將軍”。王昌齡在《出塞》中提到的是“飛將”,而不是“飛將軍”。雖然“飛將”和“飛將軍”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我們不能僅僅通過“飛將”兩個字,就斷定“龍城飛將”是李廣。
“龍城飛將”顯然是衛青根據《史記》中的記載,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遣衛青、李廣等四名將領,分別率領一萬騎兵討伐匈奴。衛青的軍隊長驅直入攻擊到匈奴腹地,攻克了匈奴祭天的龍城,奪取了匈奴的祭天小金人。李廣的軍隊全軍覆沒,李廣本人也被匈奴俘虜。
更改錯誤難度極大作為一個鐵桿歷史愛好者,筆者在十幾年前學習《出塞》這首詩的時候,就知道“龍城飛將”講的是衛青。筆者的老師也是一位很講道理的人,在筆者為他指出問題後,他也承認“龍城飛將”是衛青。
總結從《史記》中的記載來看,以及王昌齡創作這首詩的背景來看,“龍城飛將”應該就是指的衛青。不過由於李廣“飛將軍”的形象深入人心,衛青想要重新“奪”回“龍城飛將”的名號仍然任重道遠。
-
9 # 江畔初見月
清朝人閻若璩(qú)在《潛邱札記》中說:
“王少伯《出塞》詩:‘但使龍城飛將在’,遍閱《文苑英華》凡十數本並同。惟宋槧[qiàn]本《王荊公百家詩選》‘龍’作‘盧’。或者頗以為疑,來質餘。餘曰:‘盧’是夜。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敢入塞。右北平,唐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盧龍縣。唐時有盧龍府、盧龍軍,杜氏《通典》:‘盧龍塞在縣西北二百里。’其土色黑,山如龍形,故名。若‘龍城’,見《漢書·匈奴傳》:‘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崔浩曰;‘西北胡皆事龍神,故曰大會處為龍城。’所以,唐竇威《出塞》:‘潛軍度馬邑,揚旆掩龍城。’楊炯《從軍行》:‘牙璋辭風闕,鐵騎繞龍城。’即王少伯又《從軍行》:‘‘去為龍城戰,正直胡兵襲。’則‘龍城’命名屬匈奴中,豈得官於‘飛將’上哉?”這麼一大段,意思概括一下就是王昌齡詩中的“龍城”有兩種釋義,一是疑似指漢時的右北平,在唐代則時平州,治所在盧龍,如此一來,曾做過右北平太守的李廣,即是詩中的“飛將”。
二是信仰龍神的胡人們集在一起祭祀龍神的地方就叫做“龍城”,不少唐詩裡面的“龍城”意象就是指胡人聚集地。既然胡人開大會搞祭祀龍神的地方是龍城,那麼這個“飛將”又做何解?
倘若“龍城”指的是匈奴祭天之地,那麼可以延伸到匈奴的核心區域,李廣在匈奴戰爭中迷路早早退場,所以破“龍城”的只會是衛青,那麼,“飛將”指的就是衛青。
所以要搞清楚這個龍城飛將是李廣還是衛青,那麼就要從唐詩“龍城”意象的表現入手。
首先了解下盧龍縣的設定沿革。《通典》裡面說,營州治所柳城縣,秦統一天下後屬於遼西郡,一直到了五胡亂華時,前燕國主慕容皝[huàng]覺得這個處於龍山之南的縣城是個福地,風水好,於是在這裡造宮殿,並改名為龍城,以此為國都,後燕、北燕都建都於此。到了唐朝時,改為營州,又稱之為柳城郡,營州柳城縣在今天遼寧朝陽。
龍城確實有這個地名,但是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到了唐朝已經成為古地名了,而前文說的盧龍,則是唐朝時設定的新地,雖然也屬漢時遼西,但卻不是營州的柳城,而是在平州(漢時右北平)所設的盧龍縣,在今天的河北盧龍縣。
弄清楚歷史上出現過的“龍城”,以及前文提到的與李廣有關係的右北平(唐盧龍縣)之後,再來看看唐代以前詩歌作品中“龍城”、“盧龍”的“使用”情況。兩晉宋齊及北魏以前的詩作中沒有出現過“龍城”;南朝梁陳以後的詩作中只見“龍城”及其另外一個稱呼“黃龍”;在唐詩中“龍城”和“盧龍”都出現過,並且有一個很清晰的趨向,即唐前期多見“龍城”,少見“盧龍”,中期以後,“盧龍”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細品唐詩“龍城”使用情況,可以得到這麼幾點認識:
其一,沒有哪首詩中的“龍城”指的是匈奴祭祀龍神的,再聯絡“龍城”不見於兩晉宋齊及北魏以前詩作的情況,說明使人們接受的十六國之後的“龍城”,而由龍城初設(公元341)至南朝梁人詩中第一次見到有200年,龍城已經是歷史地名了。
其二,很難看出詩中的“龍城”及其異稱“黃龍”具體實指某地,都是借指或者泛指遼西之地,甚至出於藝術誇張的需要而不顧地理方位。
其三,詩中往往以處在華北、西北地區的邊關要塞與“龍城”相對,如用玉關、天山、輪臺、馬邑、雁門來與“龍城”作對巨,都是一東一西,說明當時人們把玉門關、雁門關一代看做是中原與外族在中西北地區的分界線,而把龍城一帶看做是中原與外族在中西部地區的分界線。
第四,早在南北朝士人的筆下,就已經將“龍城”與李廣聯絡起來,且“飛將”冠上“長安”字樣,說明當時的詩人並不以“龍城”特指右北平。
綜上,龍城在唐詩意象中借指邊關,泛指邊塞邊境,沒有一個具體地點所指,既不是右北平,也不是匈奴祭天的地方。
說這麼多,那麼到底這個“飛將”是衛青還是李廣?
這就要說一下在唐詩裡面出現的另一個地名意象“盧龍”了。唐的平州治所盧龍縣,在這裡設定盧龍軍,這對於唐朝詩人們而言,是一個真真切切的地名。在盧龍還沒有丟的時候,其意象或實指,或用典故,典故一般也就是聯絡到李廣。
而且,唐詩中盧龍和龍城在切韻的時候,或者作者個人喜好是混用的,只要是邊塞詩,這兩個詞都用來指邊關。唐詩中有好幾個詩人把“龍城”跟李廣聯絡起來,比如溫庭筠的《傷將軍》“龍城”和“李廣”都出現了,另外還有吳均、盧思道等的作品。這絕對不是巧合,很大可能是詩歌創作中用典的習慣。
既然有這麼個習慣,那麼就說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用的典最大的可能性是李廣而非衛青。
-
10 # 喵瞄妙兒
我回答問題真沒法堆一堆描述,我簡單說一下。
為啥有人會認為飛將是李廣?因為很多人對歷史其實不是特別熟悉,所以龍城飛將的龍城他不知道是啥,但是飛將他知道一個飛將軍李廣。
特別是還有詩詞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他就為李廣惋惜。
實際上龍城飛將只能代指衛青,不單單是龍城之戰,下一句的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段文字描寫是匈奴被打怕了,不敢過陰山。而兩人戰績更能說明龍城飛將是衛青。
李廣戰績,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漢軍分四路出擊匈奴,李廣被匈奴俘虜,後來殺死匈奴士兵逃回,而第一次帶兵出征的衛青則攻克匈奴祭天的龍城。
公元前123年,再次出征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李廣無功而返。
公元前121年,李廣和博望侯張騫出征,李廣所部被匈奴左賢王騎兵包圍,激戰到第二天,張騫率軍趕到,匈奴撤退,此戰李廣所部死傷慘重,最後,漢武帝判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也沒有處罰。
公元前119年,李廣跟隨衛青出征,卻迷路了,衛青派長史向李廣詢問迷路情況時,李廣拔刀自刎。
我不能否認李廣將軍戍邊的功勞,但戰績真沒達到讓匈奴跑到陰山以北的能力。
漢武帝時期獲封“功臣侯”,至少需要滿足下面四個條件中的一個:
1,斬敵人首級千級以上;
2,俘虜或者斬殺敵人王、相、將軍、閼氏等;
3,立有巨大戰功的;
4,父親建有巨大功勳而死,兒子可得封侯。
當然,還要滿足兩個附加條件:己方部隊與敵人損失相當或者打敗仗斬首過千,也不能封侯。
李廣一生近百場戰役,達不到封候標準,也是可惜。
-
11 # 江水趣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近日有網友提問,記得上學讀此詩時,老師說這裡的“龍城飛將”是指漢將軍李廣,聯想到另一首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也是說的李廣。
但是後來讀史發現,李廣老打敗仗,怎麼還會如此誇他?對於“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讚的是誰,歷來是有爭議的。目前主要有兩種意見:
在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記載,元光六年獲取併為車騎將軍,出上古,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龍與籠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
此處讚的是大將軍衛青。在漢匈持續百年大戰中,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首戰也是成名戰就是奇襲龍城。匈奴的龍城本是祭天之城,《漢書》記載,“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衛青攻打匈奴宗教聖地,對匈奴一族的震懾力巨大。
衛青一生對匈奴作戰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橫掃匈奴王廷,戰績遠非李廣能比。衛青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龍城之城則是漢軍對匈奴作戰由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的轉折點。“龍城飛將”中的“飛將”是特指衛青用兵如飛一般神速。
此處讚的是飛將軍李廣。作為西漢抗匈名將,李廣在對匈奴作戰中立下大功,此後連年戍邊。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任太守。漢武帝時駐守右北平,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這是“龍城飛將”為李廣的最好說明。
李廣有射殺“射鵰手”經歷,數次匈奴圍困,都憑精湛射術死裡逃生。“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也是對他射術的註解。雖最終因迷路,未完成戰略任務而自殺,但李廣威名遠播大漠,“龍城飛將”中的“飛將”是指他的箭術,並非指他的戰績。
那麼王昌齡心中的龍城飛將到底指的是誰呢?大家應該可能都會想到是衛青。但是為什麼還會有人認為是李廣呢?因為李廣的傳奇經歷和強悍的人際射能力讓很多人都對他有了崇拜之心。而且李廣在防守匈奴方面是大有功勞的。
“漢之飛將軍”稱號,並不足以說明李廣就是“龍城飛將”。為何?因為在歷史上,“飛將”並非固定特指某人。開啟史書,叫“飛將”的人有很多,除了李廣,還有呂布、單雄信、李克用、向寶……
這些飛將或用兵神速,或箭術高超。由此可知,“飛將”並非李廣專有,只是漢朝對匈奴作戰的“飛將”是李廣。最重的是,縱觀李廣戍邊和作戰經歷,他從沒有到過龍城。又何來他是“龍城飛將”一說呢?
-
12 # 我不愛吃發麵餅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一,飛將之稱號始於李廣。《史記》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閒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史記》中又載有他因為追擊射殺漢宦官之射鵰人,領一百騎兵深入匈奴險地,又將計就計,解鞍以待匈奴,令對方真疑為誘敵之兵而不敢輕舉妄動,從而脫離險境。
其勇猛卓絕令當世之人敬佩不已,如漢文帝曾嘆其生不逢時,如生於漢高祖劉邦之時,定是封侯之人。
又如上文提到的盧楠,其詩即贈一位李金吾的皇家侍衛,這類情況在古詩中屢見不鮮。其中我們看到盧楠在詩中點出了“飛將”李將軍。
又有詩句如“君不見飛將不侯終已矣,古今人惜李將軍”,這是明代的高源《燕歌行次唐人高適韻》一詩中的詩句,而高適在其《燕歌行》末句雲“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源感嘆李廣戰功赫不得封侯的不幸,高適感嘆徵人守邊之苦而思及體恤兵卒的李將軍。
由此,我們也可從文人於詩中用李廣之典與衛青之典看其寄予心志情感的區別。
正如上述所言,提到李廣,或讚歎他的戰功武藝,或感嘆其有功不得封賞的命運,或肯定他體恤兵卒的行為等等。
而對於李廣,李白則是充滿同情的,在他的《古風》詩中雲“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又有“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放卻屈大夫”之詩句點出了李廣不被重用的委屈。
那麼在本詩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從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來看,指向李廣的可能性更高。
首先是《出塞》的前二句體現了深沉的歷史厚重感,作者寫秦漢時邊地多被侵擾,致使徵人守邊長年不得歸鄉,表達了其深切的同情之感。由此而發抒後二句的感慨。
後二句含義複雜, 即有對統治者將非其人,致使邊患難定,而真正有才之將卻不能鎮守邊疆,平邊靖國的批判之情;
也表達了作者希望有像李廣這樣的將領出現,震攝外敵,靖邊守土的愛國企盼;
更是照應首二句,如有李廣這樣的飛將讓敵人膽懾心驚,兵卒們想來也就可以歸鄉團聚了,表現了作者體恤民生的政治家情懷。
因此,從這首詩中可以見出以王昌齡為代表的盛唐詩人,他們渴望立功邊塞,封侯濟世,他們關切民生,體恤民情,卻多數在政治仕途上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因此也就生髮出與李廣一樣“難封”的懷才不遇之感。
至於龍城一詞也可泛指匈奴之地,加之古詩龍城一詞與衛青同時出現甚少,可見古代詩人並不以此為懷古故實。
-
13 # 小馬談古今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說的是衛青還是飛將軍李廣?
這兩句詩原文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是如果文中所說的“龍城”並非只指代匈奴聖地龍城,後人也有用它指代匈奴人的居住地。如果此處的“龍城”指的是匈奴人的居住地,那也就是指整個匈奴地區,這樣一來“龍城飛將”就應當是指漢代所有徵戰過匈奴的名將,即包括衛青,也包括李廣,霍去病等將領,而且在這種語境下,“飛將”一詞應當也有特指“飛將軍”李廣的意思。
王維也說:
文人們將衛青的赫赫戰功歸因於運氣好,而李廣卻成了鬱郁不得志的代表。
因此,許多人認為這兩句詩講的是李廣也不奇怪,因為李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飛將軍”,看到詩句中的“飛將”首先就會聯想到“飛將軍”李廣。也可能他們並不知道衛青奇襲龍城這個事。
-
14 # 共由昕聲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出自王昌齡的《出塞》。詩中所講的“龍城”,一般是指首次出征就奇襲龍城並取得大捷的抗匈名將衛青。而詩中所講的“飛將”,則不是單指衛青,而是借指幾十年來抗擊匈奴的李廣、衛青、霍去病等眾多抗匈名將。
提起“飛將”,如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讀者腦海中出現的是李廣。古代文人騷客中的文中,也多指的李廣。李廣自公元前166年漢文帝時期起,就隨軍抗擊匈奴,前後與匈奴作戰七十餘次,戰績卓著,被塞內塞外稱為“飛將軍”。
公元前119年,匈奴又在漠北騷擾西漢邊塞,鬧騰得很歡。戰報像雪片似的飛往長安,漢武帝再次計劃徵集大軍北擊匈奴,李廣將軍主動請纓掛帥,漢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畢竟六十多歲了,怕有閃失,最後讓大將軍衛青掛帥,任命李廣為偏將軍。
大軍開到漠北,跟匈奴交手了幾次,戰果不是很理想。於是李廣向衛青獻計來個大迂迴,包抄匈奴。
說來也是宿命,李廣帶領一支精銳深入匈奴腹地,因地形崎嶇迷失方向,深陷絕境,又加上屬下頗多怨言,李廣羞憤難當,拔劍自刎,一代名將就這樣損落在胡地,令後世唏噓不已。
其實李廣做的官雖不如衛青大,但若講抗擊匈奴對國家的貢獻,一點也不比衛青少。我所說的您還滿意嗎?
(沒細查資料,多憑記憶,史實可能有出入,請見諒。”)
-
15 # 武陵閣樓
李廣在當時被人稱為飛將軍,李廣為人耿直,不喜曲意逢迎他人,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歡他,甚至不斷有人暗中針對他。另外在漢武大帝時,我大漢民族開疆拓土,群星璀璨,李廣在眾星之中,卻並不是最耀眼的那顆,他的閃亮只是因為他的命途多舛而不是他出色的軍功。而衛青不同,他不僅是皇后衛子夫的長兄,更是長年北擊匈奴、威震邊關的大將軍,且他為人低調,心胸豁達,他與其外甥霍去病在為我中華民族鞏固遼闊疆域上,功勳卓著,這遠不是李廣所能望其項背的。
-
16 # 林長風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詩千古流傳,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但詩中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誰,千百年來卻議論紛紛,沒有定論,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
持這種說法的人,主要依據為“龍城之戰”是衛青的成名之戰。
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漢武帝親自部署作戰,派四路大軍出擊,結果其中公孫敖、公孫賀兩路失敗,李廣一路無功而返,只有衛青率領的一路取得了勝利。衛青率領一萬騎兵直搗匈奴的龍城,並且斬首700餘人,因此功衛青被封為關內侯。
在此之前,雖然衛青先後擔任建章監、侍中、太中大夫等職務,但都是跟隨在漢武帝左右,難免被別人認為他是靠了姐姐衛子夫受到漢武帝寵愛的緣故,為大家所瞧不起。
龍城之戰中,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並且單獨率領一路騎兵,未必沒有為其正名的意思。而衛青也果然不負所期,取得了大捷。從此之後,衛青迅速展露出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在對匈奴作戰中七戰七捷,成為古今名將。可以說,龍城之戰是衛青的成名之戰,也是他走向輝煌的起點。
以“龍城”代指衛青,似乎也說得過去,但仔細推敲起來,還是站不住腳。
以地名、官名、爵位、諡號等代指某人,在古代文學中屢見不鮮,但對衛青來說,龍城之戰雖然重要,卻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真的要用一場戰役來代指衛青,那也應該是衛青俘虜右賢王一戰,或者漠北之戰,絕不會是龍城之戰。
比如三國時的周瑜,他指揮的經典戰役是赤壁之戰,所以有“赤壁周郎”的說法,但從沒有人用周瑜攻破皖城之戰來稱呼他“皖城周郎”。
因此,只是因為衛青曾經打贏過龍城之戰,就認為“龍城飛將”是指衛青,未免太牽強。
第二種說法:“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
持此說法的人,主要依據是李廣有一個外號叫做“飛將軍”。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極為推崇,曾寫道匈奴人對李廣十分畏懼,稱他為“漢之飛將軍”,在李廣鎮守右北平郡的時候,匈奴人數年不敢犯邊。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史記·李將軍列傳》
在唐詩中,李廣可謂名副其實的“紅人”,懷念他的詩句比比皆是。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大部分時候,李廣並非以名將的身份出現,而是詩人借他的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很多人都認為,李廣在邊關對抗匈奴數十年,立下了無數戰功,只因運氣不好而沒有被封侯,這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當後世文人感嘆自己懷才不遇的時候,就會與當年沒有封侯的李廣產生了共鳴,因此古詩詞中,詩人經常用李廣的典故,形容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
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白《古風五十九首》“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李嘉佑的《送李庶子致仕還洛》“自嘆馬卿常帶病,還嗟李廣未封侯。”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八首》“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除此之外,還有描寫李廣愛兵如子的,比如“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有讚歎李廣武藝高強的,比如“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但卻幾乎找不到稱讚李廣戰功卓著的,不信大家可以找一下試試看。
所以,因為李廣有“飛將軍”的外號,就說“龍城飛將”指李廣,也未免牽強。
第三種說法:“龍城”“飛將”分別指衛青、李廣。
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和稀泥”了。
古文古詩中,這種並列的用法不是沒有,但都是採用同一種代指方法,如果用地名就都用地名,如果用官職就都用官職,絕不會出現一個地名、一個官職的情況。
就好比“南陽”後面跟人名,一定是“諸葛亮”,而不可能用“南陽周瑜”來指諸葛亮、周瑜兩人。“常山”後面一定是“趙子龍”,而不可能“常山張飛”來指趙雲、張飛兩人。
而且,李廣的軍功,和衛青相比相差太遠,如果真的要並列,也應該是衛青和霍去病才對。大家不要覺得李廣名氣大,實實在在的軍功,他是無法與衛青相提並論的。
所以,“龍城”“飛將”分別指衛青、李廣這種說法最不值得反駁。
第四種說法:“龍城”代指邊關邊塞,“飛將”指守衛邊關的將士。
前面說過,主流說法有三種,但我個人卻有不同的理解,姑且稱為第四種吧。
“龍城”,本是匈奴人祭天的地方,這是這個詞的本義。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龍城”的引申義慢慢擴大,變成了“匈奴人重要的城鎮”,或者“漢匈之間的邊關邊塞”。
這樣的用法,在唐詩中俯仰皆是。比如“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雁門寒。”比如“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鐵馬胡裘出漢營,分麾百道救龍城。”等等。
這裡的“龍城”,詩人們捨棄了其本意,將其藝術化為一個典故,借指邊關邊塞。其實這種以某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名,代指某一區域的用法,在古文中屢見不鮮,比如“未央”本是漢朝劉邦所建造宮殿的名字,但在李白詩中卻寫道“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顯然,“未央”在這裡並不是指西漢的未央宮,而是代指皇帝居住的宮殿。
而關於“飛將”的理解,則要根據整首詩來判斷。這首詩的前兩句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可見,詩人寫下此詩,並不是要歌頌讚美哪一個將軍,而是寫給千千萬萬出征還未歸來的人們的。
有了這個認識,再看下面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按照上下文一致的原則,這一句仍然應該寫的是將士們,所以“龍城飛將”應該理解為“在邊關守衛的將士們”。
全詩應該這樣理解:無論秦漢,正是有了那些拋家舍業、駐守邊關的將士們,才保衛了國家,沒讓外族入侵進來。
如果非要把“龍城飛將”理解成某個人,那麼後兩句的意思就是:只要衛青(李廣)在,就不會讓匈奴入侵進來。整首詩就變成了緬懷衛青(李廣)的意思,可這與前兩句的意境就不太“搭配”了,仔細感受一下,這樣整首詩的味道就不太對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龍城飛將”既不是指衛青,也不是指李廣,而是應該理解為“在邊關守衛的將士們”。
-
17 # 紅黑亂侃
王昌齡寫這首詩的時候,心裡想的,很可能既不是衛青,也不是李廣,而是唐朝自己的兵哥哥。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著名的詩,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明朝文學家楊慎,更是把它評為唐朝絕句第一。
這首詩,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會背了,並且都會產生一個疑惑:詩裡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誰呢?
小時候,書裡寫著:飛將,指的是漢朝名將李廣,他的外號叫做“飛將軍”。
可是,很多人看了漢朝歷史就會發現,歷史上的李廣,並不算厲害,更一輩子沒有去過龍城,沒有到過陰山。在龍城打了勝仗的,是衛青,陰山,是衛青墓的形狀。
於是,很多人覺得,“龍城飛將”指的,應該是衛青才對。
多年來,支援李廣的,和支援衛青的,誰也說服不了誰。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只看歷史書,我們還需要去了解唐詩。
一、唐詩裡的“龍城”,指的是什麼
龍城,常見的解釋有這幾種:
其一,指漢朝匈奴的祭天之處。衛青正是在這裡贏得了漢朝反擊匈奴的第一場勝利,開啟了名將之路。
其二,指李廣的老家天水。天水,由於是神話中人類始祖伏羲的出生地,被稱為“龍城”。李廣也出生在這裡,天水市至今還有李廣的衣冠冢。
其三,指盧龍城縮寫。唐朝的盧龍城,是漢朝的右北平,李廣曾經在這裡駐軍。《史記》裡說,匈奴人聽說李廣在右北平駐守,嚇得不敢來犯邊。
這麼一看,“龍城”和衛青、和李廣都能扯上關係。“但使龍城飛將在”裡的龍城,用的是哪一種解釋,我們還得回到唐詩本身去看。
龍城,在唐詩裡,是一個很常見的意向。而在不同的詩裡,會有不同的指代。
雁門霜雪苦,龍城冠蓋稀。——王績《在邊三首·其一》
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盧照鄰《戰城南》
鐵馬胡裘出漢營,分麾百道救龍城。——常建《塞下》
去為龍城戰,正值胡兵襲。——王昌齡《從軍行二首》
在這些詩裡,龍城指代的是唐朝的邊關,經常和邊關的另一個代名詞——雁門關——並列。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楊炯《從軍行》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沈佺期《雜詩三首·其三》
在這些事裡,龍城指代的,又是敵軍,或者敵軍的城池。
這些詩裡,龍城都沒有明確地指向匈奴祭天的那個龍城,伏羲出生的那個天水,或是李廣曾經駐守的那個右北平。
就像我們說“傾國傾城”的時候,說的不是漢武帝的李夫人,而是絕世美人一樣,當唐朝詩人寫到龍城的時候,也賦予了龍城新的象徵含義,指的是邊關,是敵營,而不是具體的哪一個地方。
二、唐詩裡的“飛將”,指的是什麼
在歷史上,有很多人,曾經獲得過“飛將”的稱號。
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被稱為“飛將”的人,正是李廣。他駐守邊關數十年,作戰勇猛,匈奴人見到他,經常繞著走,還敬畏地把他稱為“漢飛將軍”。
飛將軍,幾乎成了李廣的代名詞。
《漢書》: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
比較鮮為人知的是,三國時期的呂布,也被叫做“飛將”。這是《三國志》明確記載的,呂布善於騎射,力氣也很大,所以很多人管他叫飛將。
《三國志》: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還有一個和唐朝息息相關的人,也被叫做“飛將”,那就是《隋唐演義》裡赫赫有名的好漢單雄信。在歷史上,單雄信也是真實存在的,驍勇善戰,馬上功夫尤其了得,被稱為“飛將”。
《舊唐書》:少驍健,尤能馬上用槍,密軍號為飛將。
唐朝之後,還有很多被稱為“飛將”的猛將,但是他們的年代都比“龍城飛將”這首詩晚,就不展開講了。
歷史上的“飛將”這麼多,那麼,唐詩裡的飛將,指的又是誰呢?
我們來看看一些典型的案例。
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李白《古風·其六》
毫無疑問,這裡的“飛將”,指的就是李廣本人。
行聞漢飛將,還向皋蘭宿。——寇泚《度塗山》
虜騎掠河南,漢兵屯灞上……投筆棄繻生,提戈逐飛將。——戴休珽《古意》
這些詩裡都明確寫了是漢朝,那麼“飛將”指的,按理說是李廣本人吧。可是仔細一看,“皋蘭”是霍去病的典故,“投筆從戎”是班超的典故,都和李廣無關。
所以,這裡的“飛將”,指代的,應該是漢朝的將軍。
嘗聞漢飛將,可奪單于壘。——常建《吊王將軍墓》
雙旌漢飛將,萬里授橫戈。——郎士元《送李將軍赴定州》
身承漢飛將,束髮即言兵。——李益《赴邠寧留別》
漢家飛將下天來,馬箠一揮門洞開。——劉禹錫《平蔡州三首·其一》
這些詩,明明寫的是漢朝的“飛將”,可是看詩的題目就知道,寫的都是唐朝自己的將軍們。
多翻翻唐詩,我們就會發現,“飛將”在唐詩裡,幾乎只有在明確寫李廣的事蹟的時候,指的是李廣本人,其他時候,一般是驍勇善戰、戰功赫赫的將軍的代名詞,而不是具體的哪一個人。
三、唐詩是怎麼用典故的
我們都知道,唐朝詩人寫詩,喜歡用典。
而且,唐朝人用典的時候,並不太在意史實。
對他們而言,典故和押韻,都要服務於他們的中心思想,比如說對人生的感慨,比如說對唐軍英勇的誇讚,比如說對自家兵哥哥的追捧。
歷史書上怎麼寫的,反而退居其次了。
不信,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唐詩。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四首》
漢朝的驃騎,指的是霍去病,可是霍去病活著的時候,根本沒有羽林軍。王維用這些典故,是為了寫少年的豪情壯志。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二》
霍嫖姚,是霍去病的稱號,他18歲從軍,被封為“嫖姚校尉”。麟閣,是“麒麟閣”的簡稱,漢宣帝時期,把霍光等11人的畫像,掛在麒麟閣上,和霍去病無關。
李白用這個典故,是為了表達“死是戰士死,功是將軍功”的無奈。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李白《胡無人》
霍去病一輩子都沒領軍三十萬,李白用這個典故,當然是為了吹自家兵哥哥啊。
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高適《送渾將軍出塞》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王維《老將行》
都指名道姓地說衛青了,那這兩首詩,寫的總該是衛青了吧?
還真不是,無論是不肯學孫吳,還是不敗由天幸,在《史記》裡,說的都是霍去病。兩位詩人寫成衛青,是因為霍去病的名字不好和李廣對仗。
所以呀,不要和唐朝詩人糾結歷史。他們寫詩,為的是典故,是押韻,是意境,是表達自己心中的感慨,很少是為了符合歷史。
去一個個字詞地糾結,唐朝詩人們用的這個典故,具體是指誰,經常會發現,誰都對不上,詩人就是喜歡這個典故表達的意境和情感,僅此而已。
“龍城飛將”指的是誰
前面分析了這麼多,寫到這裡,我認為,糾結“龍城飛將”指的到底是哪一個人,意義已經不大了。我們更應該在意的,是作者想要透過這首詩,表達什麼情感。
這首詩的作者王昌齡,出生於武則天時期。他這一生,經歷了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巨大變故。
但是,他在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所以,他是沒有目睹太多後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涼的。
所以,王昌齡的這首詩,寫作背景,並不是邊患嚴重的時候,而是唐朝的邊境相對太平,卻也征戰不歇的時期。
胡人不時犯邊,但基本上都能打贏,揚大唐之威。
沙場之上,有將士的豪情,也有遠征的艱辛。
古人提到這首詩的時候,也是感慨:真是盛唐之音啊。
《批點唐音》:終是盛唐骨格。
《唐詩直解》:結句出人意表,盛唐氣骨。
唐朝的邊塞詩,基本上都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成的。
漢朝,是唐朝之前唯一一個長久而又強盛的大朝代。同時,漢朝也是一個武德充沛、讓四夷臣服的時代。這一點,和盛唐很像。
“以漢喻唐”,是唐詩中一個非常常見的用典方式。
很多唐朝的邊塞詩,寫著漢朝的邊關,漢朝的人,實際上,寫的還是唐朝自家的兵哥哥。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說的不是漢朝800壯士破Murano的趙破奴,而是唐朝戍邊將士的蒼涼和豪情。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說的不是漢武帝和他那傾國傾城的李夫人,而是唐玄宗和絕代佳人楊貴妃。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說的不是李陵和他那被匈奴單于包圍的5000將士,而是唐朝戰死沙場的春閨夢裡人。
當王昌齡寫“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時候,他的眼裡,是唐朝戍邊的將士,他的心裡,多半也是唐朝自家的兵哥哥,而不是漢朝的某個具體的人。
“龍城飛將”,指的不是衛青,也不是李廣,而是在唐朝邊關浴血奮戰的將士。
為什麼寫衛青的詩少?
一說到衛青和詩人,總會有很多人問,為什麼衛青明明戰功赫赫、一生傳奇,寫他的詩,卻少於李廣這個戰功相比之下沒這麼顯赫的老將,也少於同時代同樣是外戚的霍去病呢?
這得怪漢武帝,真的。
詩人寫詩,喜歡用典。衛青的典故倒不少,赫赫的戰功,從騎奴到大將軍的人生傳奇,按理說,很好寫詩。
但是,對於唐朝詩人而言,衛青的典故不好用。
詩人寫詩,很少指名道姓,一般來說,用到一個人的典故,就要有一個響亮的稱號。
比如說李廣的“飛將”,比如說霍去病的“嫖姚”和“驃騎”,多優美、多動聽啊,寫進詩裡,多好用啊。
可是衛青的稱號呢?大將軍,3個字不好寫詩呀,就算寫,最有名的大將軍也是韓信,而不是衛青呀。
長平侯似乎也可以,霍去病封號“冠軍侯”,寫詩就經常寫到冠軍、霍冠軍嘛。
可是,一看到“長平”兩個字,恐怕10個人裡,得有9個半想到的是長平之戰,而不是衛青吧。
誰讓漢武帝給霍去病取封號的時候,這麼別出心裁,為他獨創了“驃騎”“嫖姚”“冠軍”這些美妙的稱號,而給衛青的時候,就直接把已有的最好的給他呢?太平實了,寫詩都不好寫。
另一方面,衛青的人生,太過順利,不像李廣一樣,無論是白首難封,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抒發感慨的絕佳素材。
也不像霍去病,少年將軍是從古至今,人們心目中永恆的白月光。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唐詩裡,寫李廣的很多,寫霍去病的很多,寫衛青的卻相對少。
排除掉李廣難封、霍去病少年英雄的意向之後,單純用來指代名將的,也是用李廣的“飛將”和霍去病的“嫖姚”更多,用衛青的名號很少。
不過,“衛霍”在唐詩裡出現的頻率倒是很高,畢竟這比衛青的任何一個稱號,都好寫成典故。
雖然大多數時候,要麼是用來吹唐朝自家的兵哥哥比衛霍強,要麼是用來罵外戚。
最後,以《漢書》裡衛青的評詩來結束本文吧:
長平桓桓,上將之元。
薄伐獫允,恢我朔邊。
戎車七徵,衝輣閒閒。
合圍單于,北登闐顏。
那麼,你知道有哪些寫衛青的詩呢?
回覆列表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其中一首,原文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還未回來,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龍城飛將還在的話,絕不會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這首詩中最容易讓人引發爭議的就是:“龍城飛將”四個字,那龍城飛將是誰?
關於龍城飛將,歷來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李廣
《史記 李將軍列傳》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龍城飛將
也就是說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李廣的外號就是飛將軍,這也是漢朝被記載唯一有飛將之稱的將軍,而且李廣作為鎮守邊境的將軍,從漢文帝時期開始,一直到在漢武帝,幾十年的時間都在鎮守邊境,李廣曾經擔任右北平太守,有李廣在右北平郡,匈奴人是不敢進犯的,但是匈奴人不敢進犯右北平,不代表匈奴人不敢越過陰山進入漢朝其他過境城市,事實上,從漢文帝到漢武帝,匈奴多次進犯漢朝,漢文帝時期有四次大規模入侵,漢景帝時期有三次大規模入侵,這不是李廣能擋住的。
第二種說法:龍城飛將是衛青
主要是從龍城兩個字解析的,因為衛青曾經率軍從上谷出發,進攻龍城,這裡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典故,再加上衛青是漢武帝一朝功勳卓著的軍事將領,正是衛青開啟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信心,並在衛青的指揮打擊下,收復了大量被匈奴奪佔的漢地,才讓匈奴的胡馬不敢南下放牧,所以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
第三種說法:龍城飛將是指像衛青和李廣這樣鎮守邊境、保家衛國的將軍,並不特指一兩個人,而是一批人。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得從詩人王昌齡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王昌齡是唐朝的邊塞詩人,他的作品大多是描寫邊境風光以及邊塞將士的內心,王昌齡本人又在漢朝做過官,還曾經多次遊歷了唐朝的邊塞地區,所以對描述邊境情況很有一套。
從王昌齡的角度出發,他只是個詩人,並不是歷史學家,他知道衛青或者李廣都是從史記上了解的,史記對衛青和李廣的傳記中夾雜了司馬遷的個人情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衛青在漢朝歷史上的功勞遠遠大於李廣,衛青在與匈奴的作戰中獲得了數不清的功勞,而且都是有據可查的,史記也記載了衛青的功勞,比如: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共有七次,斬獲敵兵五萬餘人。
衛青與霍去病
但是李廣呢,李廣在整個漢朝對於軍功的記載根本就沒有,但是仍然佔據了一個人獨享一篇傳記的位置,衛青還是和霍去病共一篇傳記呢,李廣的傳記通篇沒有具體資料的功勞記載,因為根本沒有,即使衛青的功勞非常大,但在史記中卻有這樣描述的話:
《史記 佞幸列傳》: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這話的意思是說:從此以後,宮內被皇上寵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之家,但是這些人都不值得一談。至於衛青、霍去病也因為外戚的關係而得到顯貴和寵幸,但他們都能憑自己的才能求得上進。
這話好像是誇獎衛青與霍去病是靠才能上進的,實際是看不起衛青與霍去病的功勞,因為在整個漢朝,出身才是做官最重要的標準,李廣出身貴族,而衛青與霍去病出身奴隸,是被士族階層出身的司馬遷所看不起的,這是那個時代的價值觀,代表了像司馬遷這樣的文人的普遍看法,所以唐朝詩人王昌齡通過史記了解衛青與霍去病時,很容易受到司馬遷的影響。
王昌齡不是歷史學家,他寫詩無需表達是否歷史真實存在,只需要表達自己的情感就行,他不需要把“龍城飛將”具體地描述為哪一個人,只需要龍城飛將這個詞能表達他想說的話就行,從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意境來看,它不是讚美哪一個人的,而是表達一種情感,一種邊塞情感,王昌齡在意的顯然是這首詩中的最後一句話:不叫胡馬度陰山。
也就是不讓胡人的馬南下陰山放牧,引申為保家衛國的意思,至少是誰讓胡人的馬不能南下放牧,這個人無需解釋得很清楚,這顯然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而是一批人,這一批人就是所有為唐朝守衛邊關的將士,而龍城飛將作為漢朝抵禦匈奴人的名將,在整個漢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所以就被引申為所有為國作戰、抵禦匈奴的漢人名將,成為邊塞將軍的代名詞,而不是具體指衛青或者李廣某個人。
所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中的“龍城飛將”是特指為守衛邊關的將士,不是指衛青,也不是指李廣。
這個意思就像用“萬人敵”來代表文武雙全的將領意思一樣,但是說到萬人敵,你就會想到項羽、關羽、張飛等人,但是萬人敵並不特指項羽、關羽、張飛,而是指的一批人,一批文武雙全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