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真的生活vlog

    孟夫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必有我師”是謙遜求知,“好為人師”是自大無知。

    01

    宋朝有個叫鍾傅的官員,每到一個地方,就喜歡譏評匾額上的字,還想要撤掉原先的,自己重寫。

    但他的字寫得並不怎麼樣,為此,周圍的人也很頭疼。

    曾有一次他路過廬陵,見一山中寺廟,廟中矗立著一幢巍峨的閣樓,鍾傅與其部下官兵圍聚一堂,看著閣樓的匾額上,寫著“定惠之閣”四個字,但落款上的題名模糊不清。

    於是鍾傅隨心所欲地加以批評指點,並讓寺中僧人用梯子取下匾額想要重新書寫。

    寺僧取下匾額擦拭乾淨之後,發現被鍾傅批評指點的四個字竟是出自顏魯公顏真卿之手。

    場面頓時有些尷尬了。鍾傅只得悻悻地嘀咕:“似此字畫,何不刻石?”

    陽明先生說:人生大病,在於一“傲”字。

    好為人師者,向來自傲。

    他們自視過高,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也不會懂得敬畏他人。總會帶著批評的眼光看待一切,鼓吹自己的知識和見解。

    他們說,“這事我懂,聽我的沒錯”

    他們問,“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他們批評,“你這不對”

    他們勸導,“我是過來人”

    他們疑惑,“你怎麼就是不聽勸呢?”

    ……

    誠然,在專業領域優秀拔尖的人值得我們敬畏和學習。

    但好為人師者,多半卻只是井底之蛙,看到一點點的天空便以為是全部,甚至忍不住呱呱大叫,要全世界做他的觀眾。

    在這個人人都能被稱為老師的時代,他們把自己當上帝了。

    但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懂得彎腰。

    如同巴甫洛夫所說:

    “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

    19世紀,法國知名畫家貝羅尼前往瑞士度假,每天都揹著畫夾四處寫生。

    有一天,他正在日內瓦湖邊畫畫,迎面走來了三位來自英國的女遊客。

    這三位女遊客端詳了一會,就開始點評起貝羅尼的畫作了。這個說這裡不好,那個說那裡不對。

    貝羅尼絲毫沒有生氣,反而是一一地修改過來並向其致謝。

    到了第二天,貝羅尼前往另一地點寫生,恰巧又碰到了這三位遊客。

    她們似乎遇到了點問題,在交頭接耳地說些什麼,於是看到貝羅尼就前來詢問:

    “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

    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

    三位女士大吃一驚,轉而想起昨天的不禮貌,一個個都紅著臉離開了。

    與謙卑的貝羅尼相比,這三位好為人師、亂為人師的女士顯得貽笑大方。

    泰戈爾說:“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普列漢諾夫也說過:

    “謙虛的學生珍視真理,不關心對自己個人的頌揚;

    不謙虛的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個人得到的讚譽,對真理漠不關心。

    思想史上載明,謙虛似乎總是和學生的才能成正比,不謙虛則成反比。”

    好為人師者,不懂自謙。真正的大師,卻從來都是謙遜的。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是要樂於助人,要贈人玫瑰;

    但一旦跨過了幫助的“度”,變得好為人師,那贈人的就是帶刺的玫瑰,沾沾自喜以為手留餘香,卻不曾發現,對方手中扎滿了刺。

    曾看過一期TED演講,主題為《如何成為更好的交談者》,在11分鐘的表演中,演說者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向觀眾闡述了10條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在這10條交往準則中,不要好為人師就放在首要位置。

    那怎樣才能做到不好為人師呢?

    1、確立為人師的及格點。

    當我們想著為人師的時候,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需要考慮到。

    那就是自己有沒有為人師的資格。自己的年齡、閱歷、學識、專業知識等方面有沒有高過對方的點,這個點,就是為人師的及格點。

    2、擺正善意的出發點。

    馬爾克斯在告別信中寫道:“一個人只有在幫助他人站起來的時候才有權利俯視他。”

    好為人師者,出發點多是賣弄。

    無論有沒有真才實學,也不管別人是否需要,會胡亂點評一通,強行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之上,妄圖以其昏昏使之昭昭。

    而善為人師者,會從對方的角度考慮,給予合理的建議和善意的幫助。

    3、可以指點,但不要指指點點。

    即使出發點是善意的,但也沒有誰可以接受得了其他人在自己的世界裡橫衝亂撞,指指點點。

    三島由紀夫說:“人生的道路該如何走下去,這問題應該由自己去面對。這個問題必須透過閱讀、自我思考,才能想出答案。而這方面,老師幾乎沒傳授過我什麼。”

    人生從來都是應該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的,不論關係親密與否,不要越界。

    4、懂得謙遜,選擇相信。

    巴爾扎克說,謙讓是身體的良心。為人謙遜者,從不好為人師。

    因為他們更關注的是自我的不足,渴望求知,而不是去吹噓自己。畢竟吹噓自己的有知,就是在宣揚自己的無知。

    不要好為人師,選擇相信他人。相信別人有處理好問題的能力,這世界不是沒了你的建議就會停止運轉。

    哲學家約翰 · 洛克說:

    “禮儀不良有兩種:第一種是忸怩羞怯;第二種是輕慢。

    要避免這兩種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這條規則:

    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

    在人際交往中,別總急著要給人當老師。

    把姿態放平一點,不輕視,不傲然。

    畢竟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絕對的錯誤。

    因此,也就沒有了為人師的立場。無非都是,探討和交流。

  • 2 # 手寫我心

    我要對你指三道四,品頭論足,處處一副好為人師的姿勢和態度,你心裡能舒服,能痛快?

    萬事都要將心比心,設身處的。所以,社交中,不要好為人師,我就非常贊同這一看法。

    接下來,我再給你細細嘮叨嘮叨吧:

    自以為比別人懂好多,比別人強不少,把自己看得比別人高好多,要不說你這方面有問題,要不就說他那方面有不足。總而言之吧,自己什麼都懂,不懂的是別人。對別人指指點點、品頭論足,其實這就是目中無人、瞧不起別人的表現。

    二、好為人師,是自高自大、無知愚昧的表現

    好為人師,對外而言,是輕視別人、目中無人的表現,對內呢,則說明了這樣的人是驕傲自大的。

    有句話說得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意思是說,任何一個人都不要高估自己,因為總有比你更厲害的人在。一個人若自高自大、自吹自擂了,其實也是愚昧無知的表現。因為他不知道世上還有不少比他更厲害的人在。

    三、人與人交往,重在平等

    人與人交往,重在平等。這也是交往的基礎和前提。

    假若交往不是站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低矮、被壓迫的一方心裡自然會不如意,不舒坦,不自在。這樣地交往,就是畸形的,就是惡劣的,就是不道德的

    不管是一文不名的人,是衣衫襤褸的人,還是寂寂無名的人,都希望對方對他平等相待,公平相待,公正相待,而不是低眼相看。

    四、社交中,要互尊互愛、謙虛低調

    人的情感既有個性,又有共性。你尊重關愛我,我也會尊重關愛你。假若你看不起我,譏笑打擊我,我也肯定會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這就是“共性”所在。

    社交中,最好的狀態就是:高調做事,低調為人。為人低調謙虛,對自己而言,是一種美德,是虛懷若谷,是有自知之明的體現;對別人而言,則叫人認為你為人實在,叫人喜歡,叫人親近,叫人敬重。

    總結:社交中,重在平等交往,要互尊互愛,謙虛低調,那些好為人師的人,都是目中無人、輕視別人、自高自大、愚昧無知的。

  • 3 # 寒星冷月

    我認同這句話。

    大教育家孟子有句話:《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意思是人的毛病就是喜歡當別人的老師。

    好為人師的表現:

    自負。這類人的自信超過了正常的程度,喜歡以一種老師的態度來對待他人。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自大。這類人喜歡站在某個制高點上,俯瞰萬事萬物,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自己看不慣的人喜歡無情的打壓甚至恐嚇。自卑。這種人由於很自卑,所以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自卑,通常他們表現得很強勢,為的是證明自己比別人高明,卻看不到自身不足,一但後來者居於他之上時,他又無法承受。這是一種典型的弱者心理。

    “好為人師”錯在“好”,而不在“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和弱勢,我們要學會虛心向別人學習,不能自高自大,驕傲自滿,更不能不懂裝懂,好為人師。社交中,受歡迎的永遠是謙虛、謹慎、面帶微笑善於交際的人,好為人師的人猶如五毒四害,人人避之不及。好為人師的人,很多時候說得做得不對,還不讓人反對或是提意見,以一種自以為是的態度去對待他人,聽不見別人的意見,還喜歡把觀點強加給人,這樣的人怎麼能受歡迎呢。

    不會隨意指責別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指責別人往往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還會招致人的不滿和怨恨,倒不如和對方一起,找原因,想對策,幫助對方解決難題,這時候你就會少一個敵人多一個朋友,而且這個朋友很可能是你的“鐵粉”哦。發自內心的讚賞。與朋友交,重在真誠。當別人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好,很突出時,他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肯定和讚賞,這時候誠心誠意,發自內心的對別人的讚賞,給人如沐春風之感,對方也會投桃報李,對你真心相對。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也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不要隨意的批評別人的想法、做法,多想想別人為什麼這麼做,如果是自己,站在他的立場我會怎麼辦。當與別人發生利害衝突時,學會找到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利人利己才是上策。

  • 4 # 男生必修課

    我之前喜歡指指點點別人,非常自以為是,用自己的主觀經驗來批評或教育別人。

    其實我的初心並不是想體現什麼優越感,我純粹是想那個人不走彎路,我不僅沒有得到那個人感謝和尊重,還會得到一系列的鄙夷。

    我覺得我們首先應該理解“好為人師”的具體含義。

    什麼叫“好為人師”

    1、“好為人師”是分角色的

    老師與學生之間、老闆與員工之間、馬雲級別的企業家和普通老闆之間、朋友閒聊之間、學長學姐與學妹學弟之間、父母與兒女之間、同事之間、陌生人之間、室友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親戚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

    不能一刀切的說所有角色之間都是“好為人師”。

    比如老師與學生之間,老師教育我,並出於為我的未來考慮的心態的說教,這肯定不是“好為人師”。

    比如老闆與員工之間,老闆教育員工,大部分是想畫畫大餅,再讓員工多產出一點剩餘價值,這也不是“好為人師”。

    馬雲級別的企業家和普通老闆之間,普通老闆難道不是眼汪汪的等著聖人的武林祕籍呢?這哪是“好為人師”,這是前世修來的福分啊!在企業家的層面,這是最高價值的體現,又有快樂享受,又可以裝X,何樂而不為呢?“好為人師”?不存在的。

    學長學姐與學妹學弟之間,一般學長學姐之類的會很熱心,希望幫助他們不走彎路,繞過一些錯誤認知,但這也有撩漢撩妹的可能,這是“好為人師”嗎?那要看學妹學弟怎麼想了和學長學姐的顏值。學長學姐長得好看,那就是金言玉語,學長學姐長得醜,那他們肯定就是在裝X,得趕緊敷衍兩句讓他們滾犢子。

    同事之間,我覺得一般情商線上的人都不會對同事說什麼多餘的話,如果是競爭對手的話,那更不可能了。也有一些自我優越感強的老員工會對新員工指手畫腳,或者是說一些經驗,這是“好為人師”的表現。

    ……

    2、“好為人師”是看個人價值和專業性的

    前面提到過馬雲級別的人,他對你說再多話, 你都不會覺得他是“好為人師”,因為他有極高的成就和普遍的社會認可度,大家基本都把他奉為偶像,希望從他那裡偷學一點可以“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知識。

    不僅是企業家,娛樂明星、體育明星、到達一定級別的領導、大V、專家等,他們的話,一般人都不會覺得他們“好為人師”。

    言簡意賅的說,不成功的人說再多真知灼見,那都是垃圾,成功者說再多廢話,那都是香的。

    另外也因注意這種情況,普通人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尊重和認可一個人,即使後者說的話真的完全一點用也沒有,那前者也不會認為他在“好為人師”。

    比方說一個大學生,他的父母都是小學文化,根本指導不了他的生活,他的父母總是想教育他,他認真的聽,但不從,因為他知道他們的認知都是錯的,他有十足的孝心,他不會鄙夷父母。

    3、“好為人師”是看說者和聽者的

    有的人說話循循善誘,有的人說話陰陽怪氣,有的人慈眉善目 ,有的人顏值不線上。

    有的人說話如涓涓流水讓人舒適,有的人說話如狂風驟雨讓人難受。

    說者的顏值、語氣、語言、神態都影響了聽者的感受。

    聽者也受心情、對事物的認知、文化底蘊、閱歷等影響,這也影響了他們對聽者的態度。

    所以“好為人師”是一件既客觀又主觀的事情。

    4、“好為人師”是分環境的

    “好為人師”多發生在別人不想聽,你還硬要說的環境。

    如果自己喜歡“好為人師”,如何改變

    1、擁有自知之明

    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喜歡“好為人師”的人一般都是書讀少了,社會經歷少了,自我主觀認為自己可以降維打擊了,這顯然是錯誤的。

    你怎麼就知道別人不知道你知道的事呢?你怎麼就知道別人在這件事上不如你呢?

    2、學會沉默

    有些事情,你確實有經驗,你明明看到對方走入坑裡去了,你勸了兩句,他不聽,反而罵你兩句,那你一定要學會閉嘴。

    在長輩的飯桌上,看到長輩侃侃而談指點江山,沒有基本的文化素養的一群人在現實中屢受不順,好不容易在飯桌上能一顯“男兒本色”了,這是他們滿足自尊需求的寶貴時刻,作為後輩,要學會體諒他們平時生活的不容易,一定要好好的附和他們,在滿足他們之餘好好吃好吃的東西 。

    當然也有另外一些長輩,他們可能是某個機關的領導,某個公司的董事,某個領域的專家,某個網際網路崗位的大牛,他們談論一些事情的時候,或者高談闊論的時候,一定要豎起耳朵,也許他們說的某個事就是未來的商機,也許他們聊的某個人就是以後的牛人,這時候當然要沉默起來,哪有你說話的份?

    3、成為優秀的人

    當你還是一個沒有成就的人,沒人會多看你一眼。

    努力學習,在一個領域裡成為專家。

    讓越來越多人認可你。

    話語權和成就成正比。

    當你實在想給一個人提出寶貴的建議時,注意自己的語氣、神態、內容等,要讓對方感受到,你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是真的想幫助他。

    5、注意角色

    這點是非常值得拎出來說的。

    領導在犯錯的傾向時,你能“好為人師”嗎?你能確保領導沒有其他不好的想法?

    父母說出和做出一些不對的話和行為時,你能保證你能順利的勸誡他們?並讓他們的自尊心不受任何影響?

    有些身份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辭,稍有不慎,那不僅起不到作用,還惹火上身!

    6、注意和對方的關係和差距

    有的朋友關係很好,彼此要當彼此的爸爸,這種關係什麼玩笑話都說得出口,甚至雙方最敏感的點都能嘲諷一番, 嘲諷完了還沒心沒肺的大笑,這種還怕“好為人師”嗎?對方肯定知道你的善意。

    和有些人沒那麼熟的情況下,尤其是在某些條件具有較大差距時,學會沉默吧。

    我簡單舉個例子,面對一個專科生朋友,你對他說做人要努力學習,他第一感受不是認為你在幫他,他認為你在展示優越感,但其實你真的沒有,但他就是這樣認為了。

    以上!想到在更,如果覺得對你有用的話,點下關注吧~

  • 5 # 舊街閒說

    “社交中,不要好為人師”,我認同這句話。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人,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自己比別人懂,處處教導別人,教別人怎麼做事,完全不顧對方的感受,更沒想過自己的“人生感悟”是否適用於對方,反正就是一股腦的把他的“至理”,把他的“真知灼見”硬塞給你。殊不知在別人看來他所謂的至理是歪理,他的真知灼見是廢話。這種人真的很令人反感。

    我們每個人的想法,每個人的價值觀,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都不一樣。我們認為好的東西,認為對的事情,別人可能並不需要,或者認為這是歪理。我們認可的東西,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我們奉行的“至理”,不是所有的人都覺得正確。我們提出的建議,給某人的“忠告”可能並不適合他。即使在你看來你的東西非常好,你的“忠告”很正確,如果你給到別人的東西不是他需要的,這不是在幫忙,而是在添麻煩,在添堵。

    不要動輒就以一副成功人士的身份或以全知全能的口吻去教訓別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博學和遠見。我們應該抱著互相學習的精神去提醒別人,在給別人提意見或幫助別人時,用別人喜歡的方式,用別人認可的方式去幫助別人才是真正的幫助。儘管這些東西可能並不是太好,但這卻是他喜歡的,他認可的,可能也是比較適合他的。

  • 6 # 奢花流水

    認同,世界上有兩件事最困難,把別人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大多數人都是自覺學習比自己優秀的人,而不是你去教他

  • 7 # 梵恩詩聽蘭情感

    認同!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習慣,傳授自己的經驗,或許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社交過程中,這種行為更多的時候,是一種間接的否定,事情要自己做,虧要自己吃,有些南牆是一定要撞的,可以適度的建議,絕對不要以一副過來人的身份教育對方。

  • 8 # 牛團毛絨玩具回收

    謙遜是美德。

    換位思考一下,你喜歡一個好為人師的人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思考,尊重別人獨立的思想是社交的基本。

  • 9 # 情Bulingling感

    當然了,我們不要總認為我們比別人懂得多,三人行還必有我師呢,所以說我們不要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以一種老師的狀態去這樣對待你的朋友以及新認識的人,這樣會給別人造成很大的壓力和和你相處的過程當中沒有那麼的輕鬆自在,並且你總是用教育的口吻對待別人,別人也會覺得很壓抑,很有負擔感。

    其實我們每個人看待事物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們只需要闡述自己的想法,但是別人聽不聽別人用不用都是別人的事情,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別人的身上,我覺得這樣是一種非常非常自私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覺得宋茜長相很奇怪?不是醜,就是單純覺得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