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運超

    這個問題算是比較喜感了。古代以陸戰為主,戰爭目的就是攻城略地擴大勢力,最終統一。至少有問鼎中原野心的勢力,不管是漢人還是其他邊塞部族都要遵循規律。

    古代出徵俗話說糧草先行,配給悠閒,圍攻一座城已經是帶著風險了,而且大城要塞往往有戰略價值,一般州府也都是核心,能夠控制周邊很多地方,所以攻打重鎮是戰爭的關鍵。當然手段是多樣,並不一定硬拼強攻,直接攻取大城、堅城並不明智,往往會調動對方到有利於自己的位置進行突擊和設伏。就算目的是攻城,但攻堅不是最好的辦法。

    比如像宋朝攻北漢太原,收復燕雲攻幽州都很吃力。而蒙古以騎兵為主,攻襄陽樊城、攻釣魚城也長達數年。

    攻城是完成版圖擴張或最終實現統一的終極目標,但戰爭手段是需要靈活運用的,包括戰略戰術,在古代道路條件和具體裝備制衡,調兵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唯有設法攻取城池,且還要在最有效果的計策謀略下,節省兵力錢糧,這是考驗一方將領、君臣最大的方式,甚至也就是最終極的方式

  • 2 # 黔行貴州

    大家好 我來回答作者這個問題:

    首先古代為什麼要攻城?攻城的目的是什麼?

    其次,就是不攻城,可以繞著走嗎?

    這是兩個邏輯性問題!

    1,瞭解清楚,古代為什麼攻城?攻城的目的?

    一個城市發展,它聚集了大量財富,不僅僅是金錢財富,還有糧草物資,大量的勞動力男人,女人等!

    部隊出行,糧草是軍隊的最主要的保障體系!而很多打仗都是邊掠奪邊攻打,因為後備儲存糧食不夠,軍隊容易斷糧,糧食一斷,士氣立馬下降,結局就顯而易見!

    打仗需要大量的糧食物資作為給養!攻城的目的,就是順帶掠奪這裡的一切!

    其次是物資,一個城市的發展,聚集了大量物資財富,這些物資就包括鑄刀槍用的的金屬,製作衣服鞋子用的布匹等等!

    最後就是掠奪這裡的勞動力,身強力壯的男人當兵補充軍隊人數!稍微老一點男人就讓在家耕種繳稅,然後在後方做工事!女人就是做衣服,做飯、做後勤工作。

    總得來說拿下該城池,然後就是掠奪一切可以用的東西。先是武力統治,然後再灌輸思想,最後佔為己有!

    2,如果不攻城,可以繞著走嗎?

    作為軍隊武將,一將之主,只會越戰越勇,哪有臨戰逃脫只嫌!這會淪為歷史笑柄!只有站著戰死,不可能卷著尾巴跑!繞著走,只有戰敗逃跑才可以!

    另外一個城市建設選址都是在最主要的關卡位置上。

    如果你想繞著走,那都絕非易事!

  • 3 # 顛沛的獨角獸

    古代有繞城而走的,孫子兵法裡面也有說“有的城可以不攻”。

    也就是二戰時期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跳島戰術。

    在劉邦西入秦關時,他就想繞過南陽;李靖平定輔公石的時候也有人提出繞過某些防守嚴密的城市,直抵敵軍老巢。

    但這種提議都被否決。張良跟劉邦分析的是,如果繞過去不打,那麼就會陷入前面有秦軍守將,後面有秦軍追兵的局面。

    李靖否定屬下的建議差不多也是這樣。

    與之相對的例子則是靖難之役,朱棣直接攻打南京,繞過了中間許多重鎮。

    最後事實證明,劉邦、李靖沒有繞城是對的,朱棣直接打南京也是對的。

    關鍵就在於一點,你繞過這些城市,會不會給自己帶來後顧之憂,會不會陷入前後夾擊的境地,會不會導致自己糧草被斷。

    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被斷,一切玩完。其次未慮勝先慮敗,要給自己留條退路,如果打不贏,還得留一條撤退的路。

    這些都考慮進去之後,再判斷需不需要繞城。

    美軍敢跳島,因為島上日軍是陸軍,不具備截斷美國海軍的能力。朱棣則是因為得到了內幕訊息,所以決定擒賊先擒王。

    總的來說,那些防守嚴密的重鎮,往往是沒法繞過去的,原因上面已經說明。

  • 4 # 青田視野

    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朝代更替,戰爭無數。

    所謂“兵者,詭道也”,古人在一次次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了一系列作戰謀略,《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由此誕生。

    但是我們反觀歷史,幾乎所有的古代戰爭,兩國(方)交戰都是中規中矩的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去攻打,直至打到對方的老本營為止。

    靠著冷兵器這樣一路打下來,不僅動輒損兵折將成千上萬,十分慘烈!而且作戰週期長,對雙方來說都是莫大的煎熬和恐懼。

    這似乎一點也不符合用兵者的“詭道”。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搗黃龍?反而一定要攻城呢?

    其實古人也不傻,只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我們就會知道,這條路根本行不通。

    為什麼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去攻打?

    道理其實很簡單,就好比你明知高速會收費,但你為什麼跑長途還是一定要走高速一個道理。就是因為走高速最方便,最快捷,而且路況好啊。

    攻城也是一樣,古代沒有像現代這麼便利發達的省道高速公路,而直通城池的路一般就是最好走的官道,路況好,又平坦,相較而言適合大部隊快速前進。

    並且中國自古就是個多山丘的國家,在當時平原的佔比並不大。有時候,兩地之間幾百公里,無任何岔口,而城池往往就建在這些關鍵節點上。

    從守城方來說,就是考慮到你只能從這走,不能從別的地方走,才會在此處建城池,扼住陸路、水路咽喉,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總而言之,古代城池修建的地方就是兩點之間最快最省時間的咽喉要道。

    繞著走不行嗎?

    想繞道走捷徑也不是不行,只是對攻城方來說,繞道其實更加凶險!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中說“兵貴神速”,行動越快,效率越高,勝算也越大。

    由於古代的技術、裝備有限,按士兵的交通工具來分,軍隊無非三種兵種:步兵、水兵和騎兵,其中更是以步兵為主,全靠雙腳行走

    這就像我們的紅軍行走的萬里長征,古代的士兵每一次打仗都是在走長征,動輒則數萬人。帶著這麼龐大的軍隊,如果貿然選擇繞路就免不了要翻山越嶺,消耗大量精力時間不說,戰線也拉得太久。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後勤部隊要在岐山峻嶺託運糧草,更是難上加難。如果此時後勤再被敵人猛然切斷,沒了糧草加上身心疲憊,必定軍心大亂,還沒開打就敗局已定了。

    萬一繞過去了,就能成功了嗎?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就算你真能突破重重險阻翻山越嶺繞過去直達敵方大本營,就算成功一半了?

    圖樣圖森破!

    首先,敵方不是傻子,你這麼大一隊人馬繞城而過,即便古代資訊再遲緩,也不可能瞞得過對方的眼線。即便對方沒有在中途截殺,可能你繞過城池,不就等於把後背亮給對地理環境更熟悉的敵人?

    如果敵方反應過來,帶兵從後追擊,那此時面臨的局面就是腹背受敵,而且在別人的地盤只能任人宰割,很可能最後就是全軍覆沒。

    退一萬步講,即便地方城池昏庸無能,沒有洞察危機無人調兵遣將支援,使得你能放心進攻敵方大本營。

    但經歷了長途跋涉的士兵,是否有體力跟皇城內養精蓄銳的將士相抗衡?是否有把握速戰速決?如若久攻不下,糧草能維持多久?一旦對方援兵包抄,最大的可能還是會變成困籠之獸、不戰自敗。

    所以說,繞城而行看似風險更小,其實是極度凶險的一招!循規蹈矩的攻城看似艱難慘烈,反而風險其實更低。就連蒙古帝國的鐵騎當年踐踏宋朝,卻被小小襄陽阻礙幾年,也不敢繞道承擔風險。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繞行一定會失敗,比如三國鄧艾奇襲成都,但畢竟這是個例。正所謂兩害相較取其輕,這也是為什麼歷代戰場大多都選擇正面攻城的原因了。

    另一方面,古代戰爭一定要進行攻堅戰還有三個重要目的。

    戰爭補給提供

    古代作戰,從來都是一個漫長的拉力站,短則三五月,長則幾十年。所以,不管是由南往北打,還是從北南下,糧草補給都是第一要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是這個道理。

    那麼,在這個漫長的作戰過程中,總不能帶著足夠幾萬、幾十萬人吃好幾年的糧食、裝備上在路吧?

    所以,古代的城池其實也是一個補給站,攻打下來的糧食、裝備、士兵都可以為我所用。

    另一方面,古代打仗給國家帶來的負擔也是空前巨大的。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如此一來,時間一久,國家必定會被戰爭所拖累,比如隋煬帝三徵高麗,勞民傷財,導致全國經濟崩潰。

    所以行軍打仗自然要奪敵人之糧、徵敵人士兵、搶敵人裝備。城池是經濟,補給中心,一切財富都可以從城池獲得。

    別小看一城一池之得失,可能關乎整個戰爭的命運

    上面有講到,古代城池往往會建在這些關鍵節點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尤其是佔領一國重要地位的城池,雖易守難攻,但一旦攻下來,那就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很可能關乎的就是整個戰爭的勝負。

    比如當年諸葛亮和司馬懿相爭的街亭,馬謖街亭失守直接導致諸葛亮北伐的失敗

    另一方面,城池都是依水而建,大多地處水陸交通要塞,即便要做持久戰,也能夠依靠城內便捷的交通,運送補給。如果沒有攻下來,可能打不了多久,就只能灰溜溜的撤退,白白損失兵力、財力。

    而拿下這種交通要塞,同時也是切斷了地方的通勤要道。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中傷敵軍。

    所以說,越是難以攻克的地方,確實有攻克的價值,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資訊傳送週轉點

    在戰場上,除了糧草,另一個影響軍情的要素就是及時有效的作戰情報。

    古代戰場上的情報都是靠人點對點傳遞,所以為了保證情報及時有效,準確固定的情報點很重要。可是,如果軍營在外駐紮不定,今天送的情報在這裡,明天送來軍營被迫遷移幾十裡地,如果信使找不到你,那可能大本營被別人偷襲了可能都不知道。

    但是打下城池之後,各路訊息自然變得靈通,一旦有變,也會提前一步得到訊息、做出應變,同時明確下一步的作戰目標。這也是交戰必取城池的重大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攻下一座城池,也就離對方腹地更近一部,也是便於監控敵方動向,握住敵方咽喉。

    總結

    如果還是不明白,那最後再舉一個通俗的例子,《王者榮耀》玩過嗎?攻城略地是不是都得先推塔?古人不是傻子,如果真的有捷徑,那也必須是建立在穩健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在古代一座一座的攻,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 5 # 中外奇聞歷史

    古代的城池大多都處在戰略要地,很少有在一處無戰略意義的地方築城的例子。如果繞過城池意味著連線本國的通道被敵方完全控制,等於將己方糧道送給了敵方,敵方完全失去了偷襲糧道的必要,因為你方糧道就在家門口。其次繞過城池攻打敵軍腹地,那就是一場只能勝不能敗的戰爭,一旦攻擊受阻那就是四面皆敵的場面,戰略要地全都被敵方掌握,想要撤回本國只有在既無糧草又無輜重的情況下攻下來時沒有進攻的城池,才能保證通道暢通(如果你方有敗退之後還能令敵方不敢阻攔的實力,那麼這場戰爭完全沒必要,不如直接勒令敵方投降)。再次,你方的戰略目的是什麼?什麼樣的目標值得以大軍的全軍覆沒為代價去攻擊,如果有這樣的目標,那麼防守一定嚴密,攻佔的機會微乎其微,機會渺茫而代價巨大是否有必要呢?

  • 6 # 槐蔭樹下的老曹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韓信攻取三秦,就是繞著走的。

    但是,繞著走,必須有幾個條件。

    第一,你的後背,不能亮給敵方,不能讓敵人從你的背後掩殺你。這一點,韓信是做到了的。

    第二,你的糧草從何而來呢?韓信,是通過消滅敵人,從敵人的手中奪取。一般的將軍,能做到嗎?

    第三,就是要出其不意,要保證自己的行蹤不被敵方掌握。

    第四,就是要快速取得戰果,從而建立起防守陣線,防備敵人的反撲。

    如果這幾條做不到,那就一定不能繞著走。

  • 7 # 水晶球精靈

    1古代很多城池建在關隘處,比如山海關 ,沒有可以繞道而行的路。比如潼關城,就黃河邊一條路直通城牆下。要想進關中,這是唯一的路,別說冷兵器時代,就是現在的連霍高速公路也是隻能走潼關城下走。

    2 古代野戰軍糧草有限,不攻下城池,大軍就沒幾天糧食可以吃的了。只有進城掠奪糧倉,搜刮老百姓存糧,才能繼續前進。

    3 就算可以繞過城池,那也是腹背受敵,兩面夾擊的絕境。而且自己補給線暴露在對方控制下,基本不可能獲勝 ,現代中國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南京是一個成功案例。不過這種案例非常罕見。

    4繞過城池,就是要爬山涉水,封建王朝時代,沒有機械化運輸工具,攀爬山嶺,涉水而行,勢必付出巨大傷亡,就像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士兵沒有強大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實現。如果同樣會產生非戰鬥減員,作為決策者那還不如死磕 ,直接硬取城池。

  • 8 # 小民學歷史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可以繞著走

    一、搶佔城池

    但是戰爭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奪取城池,擴大自己的領土範圍,縱觀古代大大小小的戰爭,無數次的攻佔城池,又無數次的易手

    二、財富

    古代人們的財富都聚集在城市中,現在也是一樣的,經濟中心,佔領了城池就相當於有了人口,財富,有了人口和財富,即可以滿足自己,又可以繼續攻打更多的地方

    三、統一

    古人帝王將相都有統一中原的思想,而大大小小的城池構成了天下

  • 9 # 青梅煮茶客

    我試著回答,如下:

    自古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其實這也是一個基本常識。

    城池一般都建在人們過往必經的路口處,此處要麼是山口、要麼是谷口,甚至是河口,而兩邊則往往是不易通過的絕地或險境,扼守城池即能阻擋敵方過往。如果輕裝僥倖從兩側繞過去,一則易陷入被前後夾擊的不利境地;二則由於糧草輜重無法跟進,後續作戰同樣不力,最終難以達到出征的戰略目的。

    當然也可以無限遠地從兩側另找道路迂迴通過,但又會面臨相同的窘境。一是太遠不划算;二是道路上又會遇到城池。

  • 10 # 我愛紅燒肉吃完再減肥

    古代農耕文化主要是人口,土地,糧食,9有生資源的爭奪,人口又聚集在城裡面,所以要一座一座城攻城,假如跳躍式進攻就會被人前後夾攻,包餃子的嫌疑

  • 11 # 彈指千年

    題記:在歷史上諸多形式的戰爭中,攻城戰應該是最為慘烈的一種,因為在古代城市往往被高牆和河流所包圍,易守難攻,所以想要攻破城池,必須不斷投入兵力去消耗城市內的有生力量。從影視劇裡還原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在攻城的過程中,守城計程車兵拼命射箭扔石頭,而工程攻城方完全暴露在敵方的視野之中,只能眼睜睜看著戰友被上面的石頭砸死,亂箭射死,卻依然要前赴後繼奮勇進攻。

    面對如此大的犧牲,很多喜歡歷史的人就會問,既然每次攻城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他們為何要這麼笨?選擇繞過城市直接往下不是更好嗎?

    道理其實很簡單,在古時候交通可以說非常落後,自然沒有現在這麼多省道、高速,當時人口較少,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就是幾個平原。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山國家,有時候兩地之間幾百公里無任何岔口,城市往往都建在這些關鍵節點上,扼住陸路、水路,簡直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其次,想繞道走捷徑,其實對攻城方來說更加兇險。受古時地形限制,古代部隊行軍一定要有效率,前方進攻部隊必須要和援兵和後勤部隊保持安全距離。那時候可沒有今天這麼多的交通工具,路況非常差,如果貿然選擇繞路,就免不了要翻山越嶺,消耗大量精力時間不說。戰線拉得過長,如果此時後勤被敵人猛然切斷,沒了糧草,必定軍心打亂,敗局已定。

    就算你真能繞過去,可不可以想一想,不就是相當於把後背亮給了敵人?任人宰割了嗎?如果大軍行至中途深入敵軍腹地,此時若是後方前方敵人前後夾擊,很可能全軍覆沒。像當年三國末期鄧愛奇襲成都,其實是極度兇險的一招,真被對方發現了,前攻不下成都後又沒有援兵,一旦後面被包抄死無葬身之地。

    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比起上面講的這些攻城時損失的軍力就算不了什麼了,故而城池不奪,絕不能貿然長驅直入,如果繞過去就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成功的勝利,沒有人不去繞,古人們又不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子真的是“野合”而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