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都在看電腦看手機,在看書上這件事兒和老一輩的人沒法比,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又普通比老一輩更有知識和文化(畢竟社會在進步嘛),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

51
回覆列表
  • 1 # 曹小靈看世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按知乎老規矩,咱們還是先問是不是吧

    老一輩的話要算到多老呢?我們從網上經常吹捧的大師雲集的民國時代開始吧

    根據《劍橋中國史》的資料,在1949年前的中國文盲率大概是8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20%當中,還包括了那些只認識幾百個中國漢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為半文盲的人

    民國大師們取得的文學上的成就是精彩的,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不識字才是常態,更不用說通過閱讀來提升文化了

    到了我爺爺那代人,讀書開始增多,我爺爺很自豪自己的學歷是……高小

    就是那時候讀完小學一到三年級的算初小,讀完了三到六年級的是高小

    後面去和一個叫樑光烈的老鄉一起參軍,一起當排長

    後面因為我爺爺「文化水平高」,直接被送上北韓了,樑光烈這個老鄉因為讀書少,被留在後面送到軍校去讀書了

    我爺爺小時候一直給我講要多讀書以後才厲害,我就經常用樑光烈來懟我爺爺,你看你讀書多,那個讀書少的老鄉是國防部長了……這經常導致我的零花錢被扣……

    不過我爺爺那一代讀書,基本就是侷限在以報紙為主

    到現在我爺爺還是每天早上讀報紙,下午下象棋的生活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到了1978年,我們國家依然有25%的文盲率,青壯年中有30%-40%是文盲

    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畢竟經過特殊時期,讀書提高文化?讀書是很危險的……

    到了我老爹那個年代,基本大家都有書讀了

    也剛好是香港武俠文化進入的時候,我小時候都還能看到租書攤的存在,一塊錢一本租一週

    當然我老爹也不讓我去,後面我才知道租書攤裡面除了武俠小說,租的更好的是……你懂得……

    當VCD機普及以後,很快這些租書攤都開始租VCD和DVD了,包括我家樓下的那一家

    所以,有時候光看閱讀率,其實挺沒有意義的

    我們這一代人閱讀量少?

    教科書算不算?我有一卡車的這五高三模,黃岡試卷,黃岡題庫……

    網文算不算?蛤蟆大神自己說,他和跳舞的網文閱讀量肯定有萬本以上,我覺得我比不上他們,200本至少也有的,現在網文動不動就幾百萬字,那如果光看閱量的話,我豈不是把四庫全書都看了個遍(四庫全書大概八億字)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

    直觀感受上的確是年輕人看書沒老一輩多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兩個

    第一個,是我們的語文課教學模式

    說實話,那不叫讀書,更像是屍檢

    把一篇文章拎出來,每個人都要帶上福爾摩斯探的小帽子,然後揣測作者通過這句話,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呢?想要批判什麼?想要影射什麼?

    最慘的就是魯迅,拿著顯微鏡看他筆下的每個字

    不斷的總結段落大意、提煉中心思想、回答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

    不去欣賞文字的美好

    反而教導大家變成一個文字的匠人,單純做技術上技巧上的品鑑

    說的稍微過分一點,很多人的閱讀愛好是小時候被金庸古龍培養的,然後被中學語文老師徹底抹殺了

    第二個,是沒時間

    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公佈的《中國國民休閒發展報告2019》,中國城鎮居民在工作日的每天平均休閒時間為2.61小時

    這個資料到了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就更慘了

    比如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公佈了《2018年北京市居民時間利用調查報告》裡面可以看到,北京人平均通勤時間就是56分鐘

    說實話我對於忙碌了一天,還能晚上看看書的人都是無比的佩服

    換我,基本就想吃吃烤串喝個啤酒,洗個澡早點睡覺了

    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人在說,大家的注意力都被遊戲和短視訊吸引走了,沒人看書了

    其實恰恰相反,網際網路時代的閱讀模式甚至緩解了上面兩個「閱讀勸退」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每年都在做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只要增加上數字出版物,閱讀率是蹭蹭蹭的往上漲

    但是2019年有76.1%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71.6%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路線上閱讀

    而且有超過30%的成年居民有聽書的習慣,比2018年的26%提高了4.3個百分點

    未成年人聽書的比率更高,達到了34.7%

    所以你看,年輕人看書沒有老一輩的多,甚至這個論斷都很有問題

    現在有了電子閱讀和短視訊的幫助,其實是正在促進和幫助大家更好的讀書,提升閱讀率,而不是降低閱讀率

    截至2020年2月,抖音上讀書短視訊數量為973萬個,累計播放量超2255億

    這些其實也是另一種模式的閱讀量

    首先從「閱讀欲」上來說,電子閱讀和短視訊其實很大程度的降低了知識攝取的門檻

    說個很丟人的事情,我作為一個理科生,對歷史的興趣是被袁騰飛啟蒙的,聽了袁騰飛滿嘴跑火車以後,覺得歷史好有意思啊

    然後去翻書來看

    我知道還有很多人對歷史感興趣也是從偏娛樂性的《明朝那些事兒》開始的

    當然

    每次說到袁騰飛,都會有很多衛道士嗤之以鼻

    但是平心而論,袁騰飛的視訊做到的,就是降低了閱讀的門檻

    一個袁騰飛在「普及」歷史方面做得貢獻,要比正襟危坐的歷史學教授好得多

    再舉個例子,是我很喜歡的蹡蹡F4編外成員,馬未都

    馬老爺子講文物,也偶爾有口誤

    但是他講的就是那麼的有意思,讓人願意進一步去翻大部頭的著作

    馬未都最近一直在更新他的《國寶100》

    從全世界的博物館中甄選出100件中國文物,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展現中華文明浩瀚3600多年,豆瓣評分9.1

    對於讀書之前恨不得沐浴更衣齋戒祈禱的人來說,馬老爺子做的也就是個娛樂節目,沒有體系、不成規矩、淺嘗輒止、考證不細

    但是帶來的「閱讀欲」,是能修補中學語文老師帶來的傷害的

    而更關鍵的,這些多媒體的平臺可以有效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

    比如通勤的時候,北京的地鐵都擠成相片了,從懷裡摸出一本《古希臘藝術史》來讀,有點折磨自己,也折磨其他上班的人

    那還不如就用手機看看抖音公開課,甚至不用看,只是聽,也是把碎片化的時間很好的利用了起來

    我最近一直在抖音上跟「都來讀書」活動

    其實是通過網際網路幫我解決另外一個難題: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選

    「爛書當道,好書讓路」,是我對現在出版界的悲觀描述

    其實也可以理解,現在民營術業的發展必然會導致過度商業化的現象,就像文藝電影讓位於商業電影一樣,這是不能阻擋的趨勢

    但是麻煩的地方在於,現在步入書店,哪怕是我很喜歡的西西弗,也是什麼熱門就跟什麼,進門基本就是養生、賺錢、職場,盜墓火的時候就都是盜墓書,流量地球上映了就都是科幻小說

    到並不是說這些書不好,而是每個人有自己想要的口味

    就像看很多UP主的電影解說一樣,10分鐘時間就知道自己值不值得投入2小時看原片

    而書投入的時間更多,選擇的容錯率也更低,所以像抖音上這樣「說書」的節目我很喜歡

    聽得耳旁一亮,然後再找時間買來細品

    我發現很多人都在把讀書「神聖化」

    我們在強調閱讀會給年輕人帶來好處的同事,經常忘記閱讀其實帶給我們很大的意義也在於愉悅

    能把閱讀變成悅讀

    其實才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年輕人的閱讀率

  • 2 # 獨狼思語

    現代年輕人不愛看書了,特別是大部頭的經書和經典長篇小說。他們只習慣於在手機上進行廣泛的流覽涉獵,並且獲得了大量的資訊,並且還會娓娓而談。所以表面看來好象比看書多的老一輩還多點知識和文化的樣子。

    其實,年輕人這種走馬觀花的碎片化學習,對增加知識面,積聚更多資訊常知是有好處的。但卻有一個大大的缺陷,就是知識增長了,智慧的增長卻因欠缺思考成為了無源之水,難以長進。於是只能滑落到人云亦云,毫無思想深度的膚淺之輩了。

    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是你有多高的學歷,也不是你的知識面多麼的開闊。智慧豐富的人,會將學到的知識及獲得的資訊進行深度的思考,摒棄無用的東西,將有用的知識提升積聚成為智慧,並運用於工作和生活之中。智慧的增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是需經過長期的生活中的經驗及教訓的總結,並加上深度思考的總和才上升為智慧,也就是思想。

    所以,奉勸年輕人要時常注重學習,勤於動腦思考問題,誡掉人云亦云的膚淺。做個遇事懂得運用智慧去解決的真正的有料之人。

  • 3 # 北大賢學長

    簡而言之,表面和內涵的區別。

    浮於表面,廣泛而不深入,看似博學實則粗淺。

    沉於底蘊,深厚而不虛妄,面似非懂實則精通。

  • 4 # 闔廬

    年輕人看書沒老一輩多,哪個老一輩這麼自信,你們看一輩子紙質書的攝取量,也沒現在年輕人吸收快閃來的快,你看紅樓夢要悟一生,年輕人正史,野史,點評,翻版,高仿早就品讀了八百人的看法,早就碰撞出新的火花了。老一輩不是多是慢,新生代不是少而是方式新穎,速度迭代,老一輩發表一篇文章夠吹一輩子,新生代引領時尚圈也只能稱為斜槓青年,業餘愛好。而且新生代根本不敢吹牛,不管怎麼牛逼,都會分分鐘被新的弄潮兒抽的臉疼,因此現在的年代不求牛逼閃閃,但求不靈不靈卡哇伊。

  • 5 # 高友德

    年輕人的碎片化的知識,不等於文化。

    老年人,如同百年陳釀。年輕人是調製的雞尾酒。

    雞尾酒,口感很好,只是後勁不足。

  • 6 # 白水90944696

    這個大家互相對標的主體不清晰的:

    首先,需要區分的是不同年齡,簡單劃分為年輕人、老年人;然後區分一下知識層面,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狹義的領域的深度知識,比如《紅樓夢》中的精讀細節,或者量子力學之類的高深理論;另外一種不是知識而是資訊,比如智慧手機的使用,比如從哪到哪的路線,還包括一些生活妙招,經驗分享等等。

    然後我們來具體問題具體說:

    從資訊的角度來看,年輕人普遍比老年人掌握更多的資訊。這個與年齡有關,就像是智慧手機,老年人因為很少接觸,所以感覺有點懵,年輕人經常使用,所以感覺很熟練。因為現代資訊的獲取非常容易,抖音、度娘、知乎、悟空問答,你需要的,別人都能給你提供相關的分享。現代年輕人獲取資訊的途徑要比過去老一代人豐富的多,所以他們的資訊量比之老年人是要大很多。

    從知識的角度來說,不一定。資訊是碎片化的,但是知識是系統性的。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去學開車,可能刷視訊或者刷別人的問答,多少會有一些輸入,但是這些只是資訊層面的,類似教練的脾氣可能不好,開車上路可能需要注意XX事項等等;但是這些都不足以讓你開車上路,真正的老司機是有著多年駕齡的人,他的經驗和技能足夠他在不同情境之下做出準確的判斷,並且貫徹執行這種判斷,這些不是你刷刷知識點就能掌握,他需要的是時間和不斷的重複實踐。

    所以,從資訊的角度看,年輕人往往豐富於老年人,但是從知識儲備來看,尤其是專業的知識儲備,年輕人往往是不夠的。

  • 7 # 暗夜希冷

    我感覺年輕人在顯的有文化,老年人在顯得沒有文化,也要尊重他們,不要因為他們沒有文化而看不起他們。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 8 # 白雲3498郭璽清

    老一輩人從前不看書沒個幹頭,多少認幾個字就去讀書看報。

    現在的人年輕人處在網路化年代,人人一部手機在玩。

    手機裡應有盡有,天下事全。現在年輕人的文化生活極為豐富,勝過老一輩人千倍萬倍。

    社會越來越好了,而我們這一擋人一年比一年變老了。願年輕人們Sunny!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艱苦努力減肥成功,但擋不住之後的反彈,對此有什麼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