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也風吹

    覺得還是母子關係有問題,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孩子的愛他們可能不會理解到,他們感受到的都是直接語音上的,比如你把好吃的給他吃,自己不捨得吃,他可能會不瞭解,但是他淘氣你罵了他,打了他,他會知道,愛要說出來,打也要的,父母必須有教育自己孩子的責任,所以你把愛他的那一面可以語言表達出來,我兒子小的時候我打他,他會記得很深刻,很大了都哭著說我打他可疼了,不認為我愛他,後來我就語言表達出來,告訴他,我疼愛他都在那裡,幾次交流一下,不在哭著委屈的說我打他了,現在大了,不用我說他也會知道,我有時生氣罵他,他還是會粘著我,一會就忘了,今天他告訴我,嘴上不說孝順的他們會孝順父母,表示會孝順父母的不一定會孝順,他說他就是嘴上不會說的那一種,他說孔融讓梨,最後孔融並挺壞的。他問我知道嗎?我說後來不知道,只知道讓梨。有時候我們父母隱形的愛可能會被孩子忽略,而直接的打罵他們是很能感受到的。不如疼愛也直接點,讓孩子都能感受到。

  • 2 # 森林裡的百合

    為什麼有些孩子怎麼打罵也不離開媽媽,而有些孩子一罵就你家出走?以下是我的看法和建議。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孩子怎麼打罵她始終永遠都不會離開她的媽媽?在我認為。可能是因為孩子從小,就已經習慣了,被打被罵成了家常便飯。心裡就完全沒有要想離開媽媽的意思。可能還會覺得為什麼要離開媽媽呢?我先被打,這不是很正常的嗎?每天被罵這也不是很正常的嗎?反正自己每天都要招受,痛就等他痛難受就等他難受。孩子可能會抱有這樣的心理。那麼長大後,當孩子讀小學讀初中後,可能在校園裡一些發生的知識就不會告訴媽媽,這樣的壞處是使母子之情漸漸越拉越遠。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非常融洽,而媽媽也是很愛孩子,母子倆走的特別近,什麼事情都是相互交流,那麼父母還對孩子難免打罵。孩子也是能接受的。畢竟他心中想的都是媽媽的好處。所以沒有離家出走的情況。

    那麼有些孩子一打嘛就要離家出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家庭對這個孩子嬌生慣養,孩子犯了錯也不讓他糾正,每次媽媽想教育他,想打他都被爺爺奶奶保,意思就是爺爺奶奶不讓他打孩子,要打你就打爺爺奶奶自己,那麼可能就有情況,就是孩子的心理已經變得很複雜了,這種孩子是非常容易叛逆的,他可以離家出走,可以和父母打起架來,他什麼都乾的到,他的原因就在孩子太受到嬌生慣養了。從來沒有打過孩子,孩子犯了錯也不糾正,就讓他繼續放下去。還有就是爺爺奶奶要出來保孩子。

    那麼第一種原因和第二種原因我都說了,我還想告訴大家的是,最好不要打罵孩子,要和孩子講道理,要記住打罵並不是解決事情的最好辦法。

  • 3 # 謙謙媽媽

    還記得有一次,女兒不收拾房間,還把她的東西丟得家裡到處都是。衣服,文具用品,芭比娃娃,各種書籍,沙發上,餐桌上,茶几上,哪都有。

    我非常生氣,口不擇言地說,你今天不給我收拾乾淨,就把你趕出去。

    女兒被我罵哭了,一邊收拾一邊哭,哭著哭著,她忽然問我:“媽媽,你是真的要把我趕出去嗎?”

    我愣了一下,意識到剛才說錯話了,不好意思地說:“哎,剛才那是氣話,我怎捨得把你趕出去。”她聽了,立馬不哭了,擦乾眼淚繼續幹活。

    天下哪有不罵孩子的家長,怎麼罵?怎麼溝通?至關重要。

    只說事實

    1.看到什麼說什麼。比如,孩子做作業磨蹭,你很生氣,你可以說:“我看到你做作業很慢,有時玩橡皮,有時發呆,是怎麼回事?”用“我看到”開頭,而不是“我覺得”。

    很多家長脾氣一上來,就會口不擇言,一開口就是“你怎麼這樣啊?就是個不愛學習的人。”然而,事實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

    這樣給孩子貼上不合適的標籤,會讓孩子有牴觸心理,會覺得父母一點都不理解自己,罵多了,親子關係變差,感情自然冷淡。

    孩子就會覺得家長莫名其妙的又生氣了,心裡會感到煩躁。

    比如,女兒不收拾房間,東西亂丟,我很生氣。我會說,我看到你把你的東西到處亂扔,弄得房間裡亂糟糟,我很難受,我喜歡乾淨整潔的家,而且我和你說過很多次都沒有改善,我就很生氣。

    這樣一來,孩子知道我生氣的點,她會安心很多,然後就會去收拾。

    如果你不說明原因,孩子會一直在心裡猜測,猜來猜去都搞不明白,你說累不累?煩不煩?

    這時候,不妨和孩子商量,看看有什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方法。

    找一個折中的辦法出來,一來,滿足大家,二來,孩子會覺得你在意他,尊重他,反過來,他也會學著尊重你。

    總結

    總的來說,孩子離不離家出走,除了看孩子性格,更多的還是要看家庭環境,家長態度。

    家長冷言冷語,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孩子感受,孩子感覺不到溫暖,這個家對他而言,不過就是個餐館和旅館。

    家長表達憤怒也表達愛意,注重大家的感受,孩子就會感受到一個真實的,溫暖的家,平日裡的責罵不過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小小敲打,可以忍受。

  • 4 # 方苑說說

    首先,打罵孩子是父母最壞的一個行為。很多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會有很多理由,不聽話、熊孩子、闖禍、頂嘴等等,這些都是觸犯父母情緒底線的誘因。我們可以想想,自己小時候被大人打罵是什麼感覺?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殊不知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是很單純的。有一次我家老大把撕碎的衛生紙突然往後一扔,家裡滿地都是。我當即就訓了她一頓,孩子馬上就哭了。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錯了。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她說,我想讓媽媽看雪花。所以你看,孩子其實是很單純的。我們需要做的是走進他們的世界看一看,對他們多一些理解。

    其次,孩子更愛父母。父母打罵孩子,對孩子造成多大傷害,但是他選擇不走,是因為他愛父母,這種愛遠勝過父母愛孩子。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不管怎樣,都會非常非常愛自己的父母。所以,做父母的要和孩子學會無條件的愛,不要讓我們的愛建立在各種條件基礎之上。

    最後,孩子離家出走源自無助。生他養他的父母都這樣對他,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在向外尋找。看到這樣的孩子真的很心痛。

    當了媽以後,看到孩子被打罵,真的很心痛!希望天下更多的父母學會和孩子平等相處,給予孩子更多愛和理解,而不是用最原始的、粗魯的打罵方式來對待幼小的生命!

  • 5 # 木橋故事

    看過一些專家對這方面問題的分析,簡單說兩點。

    第一,感情基礎

    對,沒錯。跟自己的孩子也講感情基礎。

    什麼是感情基礎,那取決於他小的時候媽媽有沒有親自帶孩子。或者說,盡一切可能帶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放在老人那裡,或者乾脆丟給保姆。

    記得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施恩與他。說的就算這個意思。

    如果家長,或者是媽媽盡心盡力撫育孩子,從小給了他足夠的愛,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那麼之後父母的教養就會相對輕鬆,孩子也會相對容易接受。

    李教授曾舉過一個例子,多年前北京發生的一起滅門慘案,凶手居然是家庭中的兒子。這個兒子屠盡了家中親人,包括父母,妻子和兩個孩子。最後在供詞里居然提到的一個原因居然是“父親管他太嚴。”

    這孩子小時候就是由奶奶帶大,一直沒有生活在父母身邊。也因此,他和父母的感情比較淡薄。父親對他的教育,在他看來是嚴苛的,不近人情的。他也不願接受這種管束。

    其實,這種感覺也不難理解。批評和管束本來就是不愉快的,如果是我們深愛並愛我們的人提出來,或許還能接受。可若是個不相干的人(感覺上)天天關東關西的,估計大部分人都會心生怨恨。

    第二,年齡階段

    李教授在講座中還提過,一定要在孩子六歲前跟他說“不。”如果家長早期對孩子百依百順,到了青春期卻開始嚴加管束,那很容易出問題。

    劉墉也在他的育兒講座中提到,一定要在孩子學齡前讓他懂得自制,守規矩。

    看,專家們提到的這一點很重要。小的時候不管,大了想管就難了。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處於叛逆階段,容易衝動,不服管教。他們身體逐漸成熟,心智卻遠遠沒有成人。在這個時候,家長要學會示弱。如果針尖對麥芒,跟孩子硬碰硬,很容易出現問題。

    所以,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基礎沒有那麼牢固,那就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再進行管教。如果孩子正在青春期,那就學會示弱,學會迂迴解決問題。本就是一家人,不用凡事都在當下爭個高低。

  • 6 # 寶媽麗麗在修行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以前的一些新聞,還有自己的往事。

    綜合來看,我覺得這都是孩子對愛的渴望、和孩子性格導致的。

    1 媽媽虐待,也要待在身邊

    前段時間,有則新聞說一個孩子遭媽媽家暴、虐待,警察把他帶到警察局,而這個孩子卻說要回家跟媽媽待在一起。

    即使媽媽如此對待他,他還是愛媽媽的。

    為什麼?

    第一,孩子出生時就是家長在照顧,家長是他們的權威,是他們的依賴。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跟家長形成了“共生”關係,有深深的愛在裡面。

    人總是想要更多的愛。於還是來說想要家長關注,家長的懷抱。家長越是打罵,他們越是焦慮,越是害怕,就越想抓住父母、想從他們那裡得到愛,哪怕一點點。於是越不想離開。好心酸……

    第二,孩子會讓自己愛上“權威”,他們覺得自己對權威嫌棄、不滿是不對的。不敢懷疑家長的做法。

    所以,在外人看來是在打罵孩子,行為不對,但於孩子來說,他們不覺得這不對。也就談不上離開。

    由此來看,一個好家長多麼重要呀。生孩子,就要認真負責,否則就不要生。

    2 孩子不同,接受程度不同

    說句實話,誰沒有被父母打過、吵過?

    小時候,我們都有經歷過。也沒有出現心理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健康的。

    我小時候也被媽媽打罵過,也想過離家出走,但那都是想嚇嚇媽媽,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走出去能到哪裡,我總覺得媽媽會來追我。然後跟我道歉和好。

    我屬於比較敏感的那種孩子。而鄰居家的小夥伴被打後,過一會兒就好了,大大咧咧的。

    我的孩子也很敏感,她很容易生氣,感知到家長的心理狀態。如果生著氣跟她說話,儘管語氣溫和,她也能感受到我沒有原諒她。會可憐巴巴地說:你能不生氣嗎?

    有時候會非常害怕,然後轉換成凶巴巴的語氣勒令我不再對她生氣;

    有時她會說:我要離家出走了,不再讓你做我的媽媽。

    其實這是孩子不開心、不滿時採取的一種反抗方式,他們處在情緒的控制中,一時不知道如何辦。想脫離家長,說出狠話。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一種對家長溫和的變相要求,只是他們沒找到正確的表達方式。

    有的孩子敏感,被吵後離家出走,其實是在表達他們受傷了,需要家長哄,用這種方式來尋求愛;有的孩子神經大條,不當回事。性格不同,方式不同。

    有孩子後,家長的人生開啟新的模式。

    孩子把我們當成依賴,信任我們,我們就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和依賴。也要體會觀察孩子的情緒,無論孩子飆狠話還是想離家,都是在尋求愛,沒有孩子會放棄家長。他們更愛我們。

    所以,給孩子愛,儘量不打罵,不傷害孩子。是每個家長的“自我修養”。

  • 7 # 心靈花園

    你好,每個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都會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生存模式。

    怎麼打罵都不離開媽媽的,可能是焦慮型的依戀,內心沒有安全感,總擔心被拋棄,所以無論父母對他越打罵,他內心越缺乏安全感,越沒有力量離開父母。

    有些孩子一罵就離家出走,其實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父母的過度溺愛驕縱,孩子在用離家出走的方式威脅父母,表達內心的不滿。有些孩子是因為叛逆,用離家出走的方式與父母抗爭,也有些孩子是因為待在家裡太痛苦,用離家出走來逃離痛苦的環境。

    看起來是一樣的行為,但背後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樣的。

    瞭解孩子的內心需求,用合理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的孩子內心更有力量,人格更健全。

    我是心理諮詢師孫彩群,15年心理諮詢經驗,擅長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婚姻情感、親子關係問題諮詢。我會一直守候在這裡,並願意陪你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 8 # 麥芽和麥芒

    恕我直言,教出這兩種孩子的父母,都有點失敗。

    而且,不要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孩子的天性本來是一樣的,讓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是因為爸爸媽媽不一樣。

    一、怎麼打罵也不離開媽媽的孩子,心裡嚴重缺乏安全感。

    這種孩子看似乖巧,很多家長第一反應都是想要這樣的乖孩子。

    可是稍微往深處想一下,孩子都這麼乖巧了,為什麼家長還要經常打罵?就仗著孩子愛你,不離開你,你就可以把他當成是發洩情緒的機器人嗎?

    之前深圳寶安有個女孩子就是這樣,爸爸媽媽好像完全不把她當人,隨手就是扇耳光,揪頭髮,踢肚子,弟弟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也經常推搡姐姐。

    這樣的父母,真的配當爸爸媽媽嗎?

    孩子不離開父母,一是因為他們無條件愛父母,二是因為他們還太小,不懂得父母做錯了事,從小成長在打罵的環境裡,還以為這就是父母的愛。

    孩子這麼愛父母,父母就是用巴掌拳頭來回報他們的愛嗎?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是非常不合理的現象,希望越懂事的孩子,越能得到父母更多的愛。

    二、一罵就離家出走的孩子,心中缺少責任感。

    為什麼不考慮爸爸媽媽的感受,一罵就離家出走?當然是因為家裡過於溺愛,從沒讓他承擔過責任,孩子怎麼可能憑空生出來責任感呢?

    樓下鄰居家,爺爺奶奶素來嬌慣孫子磊磊。

    磊磊走路摔倒,他們罵地板不平;

    磊磊跟別人鬧矛盾,他們罵別的孩子不懂事;

    磊磊不想吃飯,他們就追著喂;

    磊磊想要玩具爸爸媽媽不給,他們就偷偷買回來,說爺爺奶奶對磊磊最好,比爸爸媽媽還好……

    磊磊大一點以後,爸爸媽媽覺得這樣下去不行,開始嚴厲教育他。結果磊磊根本不聽,還用離家出走來威脅爸媽。

    這件事主要錯在爺爺奶奶,但爸爸媽媽同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們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卻放任爺爺奶奶就錯誤的方法帶孩子,沒有及時糾正,孩子越大就會越難管。

    三、好的親子關係,父母不會隨便打罵孩子,孩子遇到問題會好好溝通。

    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的女兒跟我們在一個班。老師對她特別溫柔,有時候她犯了錯誤,老師也不會責罵她,只是冷靜地幫她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讓她明白自己哪裡錯了,這件事就過去了。

    確實,老師的女兒從不會因為媽媽對她溫柔,就肆無忌憚地闖禍。相反,她很懂得自我約束,遇到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會主動找老師求助。

    我們班同學都很羨慕她們這樣的關係,尤其是那些經常捱罵的,都巴不得去給語文老師當孩子。

    現在我們都為人父母了,對待孩子有時候難免生氣,但只要想起來語文老師溫柔的面容,都會盡量剋制脾氣,好好跟孩子溝通。

    當然不是,只要爸爸媽媽開始向好的方向轉變,孩子自然會跟著變化。

    具體來說是怎麼做呢?

    1.大事給建議,小事不要管。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庸,他們會有獨立的思想和個性。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沒有對錯,父母一味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孩子的話,肯定會爆發矛盾,引發爭吵,不如放手讓孩子去做。

    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催了好幾遍都沒用?再催下去怕忍不住就動手了?

    那就回房間睡覺吧,讓他自己拖拉去。

    如果寫不完,第二天會被老師批評,後果讓他自己承擔。

    分清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家長的事”,不要過多參與孩子的事,就算他做不好也不要管,因為這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很多父母忍不住打罵孩子,其實未必因為孩子做了多麼過分的事,而是因為他們心裡知道,孩子是弱者,沒有能力反抗父母的打罵。

    被領導誤會批評的時候,誰會打罵領導呢?

    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而不是“什麼都不懂的小孩”“需要我管教的小孩”,才能慢慢減少打罵孩子的衝動。

    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才會跟父母交心。

    希望每一顆孩子的心,都能被珍惜。

  • 9 # 陳汐育兒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想到一則新聞: 2019年4月17號,上海盧浦大橋發生一起學生跳橋事件,跳橋者是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二年級學生湯某,事發當日與同學發生了矛盾,於是就在車裡遭到了母親的批評,在爭執途中,男孩情緒激動,衝出車門,憤怒的跳下高架橋。經120到場確認,男孩已無生命體徵。

    當時這個事情在網上也引起熱議,很多人說孩子太沖動k,沒有承壓能力。他的母親除了失去了兒子還要承受別人的指責和自己的自責,也許她一輩子都會自責自己,走不出來。

    為什麼同樣的指責或者打罵,有些人就會做出極端的事情呢?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很多會選擇打罵這種手段。再則,我們中國傳統教育中就有“不打不成器”“棍棒出孝子”這種說法。確實有很多父母家在打罵過後達到了他們想看到的效果,但往往會造成孩子怯懦、自卑、撒謊等負面性格。還有一類小孩在父母的打罵中變得急躁、消極、厭世。而且會在以後很長時間伴隨著孩子。

    為人父母是一生的修行,除了對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提高自己,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

  • 10 #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同樣的孩子,長在不同的家庭,會有不同的人生;

    不同的孩子,長在相同的家庭,也會有不同的人生。

    所以,孩子受到父母的打罵後是否會離家出走,與父母有關,同時也與孩子自身有關。不可單方面去埋怨父母暴力、控制,也不可單方面去批判孩子脆弱、玻璃心。

    這件事中,有這樣三個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一)孩子對事件的解讀方法

    無論你是否注意到,每個人大腦中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私人邏輯。

    私人邏輯,也稱為冰山理論。它是由奧地利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提出的。它提出人的行為,感知,價值觀是基於感受、詮釋,信念和決定四個方面相互影響的。

    私人邏輯,既與孩子天生的性格有關,與遺傳有關,更與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互動方式等均有關聯。

    比如:家暴。

    (1)

    一個爸爸,每次打女兒的時候,都對她說“我是為你好,我很愛你,才會打你。”

    有的孩子接受了,那麼她很有可能將這件事解讀為:他打我,是因為愛我。

    所以,這種女生將來結婚以後,如果遇到家暴,可能多半會選擇忍受,並認為這是老公愛她的方式。

    (2)

    可是,同時,有另一批孩子處理和解讀方式不一樣。

    這些孩子自身力量比較強大,可能會對爸爸說:“為什麼打我是愛我?我不喜歡這樣愛的方式,我很難受!”

    這樣的孩子會將這件事解讀為:雖然爸爸說這是愛,但我不喜歡,也不接受。

    所以,這樣的女生結婚之前會格外注意另一半的暴力傾向,對家暴零容忍。

    這也解釋了這樣的事實:

    因為自身解讀方式不同,有的孩子,活成了父母的正面;有的孩子,活成了父母的反面。

    (二)家庭環境:只有打罵?還是既有打罵又有愛?

    每個家庭都有他們專屬的互動方式。有的父母對孩子非常平和,有的父母則相對嚴厲很多。

    可是,是不是出現打罵的家庭,孩子心理都會出現問題?

    不一定!

    有的父母急脾氣,暴燥,易怒,幾十年了,形成習慣了,不會因為孩子的出生,瞬間改善。所以,會出現對孩子打罵的現象。

    但是,打罵過後呢?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後續。後續處理的好,孩子在家裡在父母身邊的安全感足夠,就不會輕易離家出走。否則,難說。

    (1)疏導與和解

    一些父母脾氣過去以後,會坐下來和孩子重新進行感情連結,無論是道歉,還是分析事情始末和解決方式,總之,平靜下來後,還是好媽媽和好孩子,情感上依然很親密。

    (2)不管不顧,冷漠處之

    可是另一些父母,從心底不喜歡這個孩子,打罵以後也不覺得心疼或愧疚,沒有任何補救和溝通,下一次互動,依然是另一場打罵。

    相對來說,若是離家出走,肯定是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三)孩子的自尊水平

    有的孩子臉皮薄,說兩句就哭了;

    有的孩子心大,打兩下還嬉皮笑臉。

    總有人說,臉皮薄的孩子,是因為從小沒人打罵,寵的。

    我覺得不然。

    家裡有兩個孩子的父母,很容易看到差異。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哥哥非常調皮,各種挑戰,對他也吼過罵過,現在十歲了,我若哪次表現得不太好,他分分鐘就用他的口才把我駁倒,甚至啞口無言。

    妹妹七歲,乖巧懂事,很少觸到我們的底線,根本就沒有打罵的機會。偶爾她因為某些事發脾氣了,我剛瞪眼睛說了一句話,她就淚眼婆娑,不再繼續。有的時候,甚至自己看一會兒書,就好了。

    一瞪眼睛就管用了,而且下次同樣的問題就不再犯了,我還有什麼理由再用狠招?

    難道,我還純為了鍛鍊她的抗打擊能力,繼續打她罵她?這顯然行不通。

    而且,高自尊的孩子,很少能做出讓人義憤填膺的事情。

    萬一偶爾他做了,父母一定不要急於打罵指責,而是要多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接納孩子。這樣的孩子,大多明事理,善溝通,沒有什麼是無法解決的。

    如果你一心急,不問青紅皁白上來一頓打罵,這個孩子從未被你如此對待過,再加上事情的打擊,雙重傷害之下,他真的有可能會接受不了,甚至做出一些讓父母悔恨終生的事情。

    (四)結束語

    無論孩子是否會離家出走,都不是我們打罵孩子的理由。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值得我們尊重、理解和支援。如果我們情緒管理不好,請多讀書,多學習,多自我調節。如果我們能有不斷改善自我的意識和能力,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將來定然錯不了。

    所以,不要用打罵和羞辱,將孩子越推越遠,將孩子的自信毀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孩子,保持親子溝通橋樑的暢通,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所在。親子關係越暢通,我們越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關於安全感】

    雖然抗挫折能力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安全感更為優先,更為重要。

    安全感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求,組成健康人格的基石。不但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對孩子的一生也很重要。孩子要先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出強大的抗挫折能力。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自己受冷落、受歧視;感到孤獨、被遺棄;對他人抱不信任、嫉妒、敵視的態度;自卑,甚至有自殺傾向。

    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性格堅定平和,遇事不會驚慌失措,能較好地融入與同學的交往關係,能現實、理智地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安全感的形成有一定的關鍵期,孩子出生後大約三年的時間裡面就是培養安全感的關鍵時期。

    儘管出生的頭三年,孩子可能已經記不住具體的事情,但是這些會被整合,進入到無意識狀態。所以,自孩子出生以後,我們就要給孩子更多的陪伴、關愛和及時的迴應,給孩子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多理解、包容和鼓勵孩子。

    如果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在內心中形成強大的內在力量,擁有強大的自信,能夠抵抗外界的風風雨雨。

  • 11 # 心態要好1314

    我兒子就是怎麼打罵也不會離開我的那種,因為他從小就是我自己帶大的,我跟他爸不管多生氣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而且我也不會因為跟他爸過的不開心而遷怒於孩子,我這人比較樂觀,不專牛角尖,所以我和孩子處的像朋友,孩子有什麼事情都和我聊,他現在初中了,也是有事兒就和我說,包括他喜歡哪個女生之類的,我是感覺做家長的也別總端著爸媽的架子,試著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這樣矛盾就會少很多,我兒子學習成績也不錯,因為我從來不用疲勞轟炸似的方式讓他學習,而是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其實現在家長和孩子們之間最大的矛盾就是學習成績,家長們要是能調整好自己,其實孩子們還都是好孩子的。

  • 12 # 菲菲親子課堂

    《感受不到自主和被愛,就會萌生“離家出走”的念頭》

    大家好,我是菲菲!

    初看到這個問題,總覺得“打罵”這個詞很不舒服,後來想想,友友的意思應該不是指“家庭暴力”,而是指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出於情緒而產生的不太妥當的言行方式。菲菲姑且以這個為前提來討論“離家出走”的問題。

    在一個Sunny明媚的上午,“閨蜜”因為和父母不愉快產生了“離家出走”的念頭,於是菲菲就陪她“離家出走”了……

    說是“離家出走”,其實就是在家附近的大街上閒逛,直到餓了,直到手裡的錢只夠買一個烤紅薯,直到烤紅薯的一大半都被“閨蜜”吃了……

    在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烤紅薯的時候,我還看到了我媽騎著自行車在大街上急匆匆尋找我的樣子,我當時腸子都悔青了。

    這就是菲菲,一個離家出走未遂的小朋友的自白。

    不一定矛盾有多大有多激烈,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勢必就想掙脫開父母的管束,主導自己的人生。如果父母是處處干涉,要求孩子言聽計從的型別,那孩子就真的會把“離家出走”當成夢想!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同時要懂得逐步放權。

    所以,“打罵”這種不良的教養方式不要,隨口說的“不要你了”“不喜歡你了”也不要!

    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永遠愛他,在乎他,需要他!當然,這種愛絕不是溺愛,溺愛不會讓孩子感覺被愛,反而一有不滿足,就會讓他感覺到“不被愛”!

    如果孩子認識到是自己的錯,父母的責罰只是就事論事,是愛的管教,那孩子就不會離家出走。

    如果孩子在家庭裡受到過分的壓抑和冷漠,即使沒有“打罵”,孩子也是有可能離家出走的。

    親子教育是門藝術,好的父母都是藝術家!

    關注菲菲,一起做親子教育的“藝術家”!

  • 13 # 小魚和小諾的奶奶

    孩子淘氣的時候,是難控制住脾氣,我兒子小時候也打過他幾次。但他從來不跑出家門,都是因為上網咖,學都不上,老師不告訴我,我不知道。道理說了一大堆,不管用。打過孩子自己心痛哭了。有的孩子扛不住壓力,就做出往外跑或尋死尋活這樣的路。了

  • 14 # 譚訫育兒館

    女兒今年快3歲了,也是不管怎麼打罵她都不離開媽媽,這樣的孩子都有以下幾個特點:

    1.父母常年陪伴在自己身邊。

    2.爺爺奶奶沒有參與孩子深度的教育。

    3.完全尊重與理解孩子的想法。

    而那些一罵就出走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缺少這幾點,沒有陪伴就沒有安全感,所以就算每天在忙,也應該抽空陪陪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去傾聽她的感受和對世界的感悟。

  • 15 # 麩仔媽的育兒經

    首先我宣告孩子是獨立的人並不是大人的附屬品

    孩子有他獨立的人格並不是大人的附屬品,所以他也並不是非得完全待在大人身邊才能活。

    孩子從他出生開始就是一個個體,我個人很聽不習慣大人說的我是你爸我是你媽我打你理所應當,你就應該聽我的話。大人對孩子起的作用是行為引導和監管並不是說只有打罵一種方式。

    其次我想說孩子都是在做能量的蓄積到了一定程度他必還擊

    一般離家出走應該都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懂得了很多。並且如果是長期被父母語言暴力和肢體暴力孩子的能量在這個時間也累積到一定程度,他覺得有能力是時候還擊了所以會選擇離家出走!

    我看過一個8歲的案例按理說他還很小但是孩子說出來的話是喲從4歲開始就想有一天我一定要還擊,現在我已經有能力了所以我要打回去。這個孩子跟自己的媽媽互毆,讓育兒師驚訝不已。只因這個媽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打罵他所以他一直在積累能量!

    然後為什麼有的人不離家出走呢

    你見過破罐子破摔的人嗎?

    有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程度直接會說好吧,你打吧,你趕緊打,打了我要出去了。他們對打罵已經免疫,打罵並不會讓那個時刻的嘆受傷,他們把脆弱的自己埋在了心底最深處不願意放出來。

    有一部分反而是我們所謂的好學生,他們被打罵後面其實心裡很生氣很想反擊但是缺少一力量。這樣的孩子其實才相對比較可怕,自己的想法從來不表達,家長說什麼就做什麼,最後可能連家長都不明白自己一個那麼優秀的孩子怎麼突然就變了!

    離家出走是孩子抗議的一種表現,至少他漢族表達出來給你看。就像小時候孩子會用具威脅你一樣,離家出走其實也是他們想不到辦法的一種威脅習慣。

    一種只是一時生氣的離家出走一種是真的灰心喪氣再也不想出現了。

    所以在孩子出現離家出走的情況一定要在找回來的時候表達自己對他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家得溫暖。當然有很多人說為什麼我們要示弱到時候他不是更容易拿這個事情威脅我們嗎?其實並不然,就像夫妻吵架沒有人是真的因為家裡愛滿滿而摔東西摔門而出,只要感受到愛他肯定會更願意待在這裡健康成長的。

    總之養娃就是一場遊戲,打怪升級隨時積累知識!

  • 16 # 一葉知秋VV

    孩子擁有媽媽給的足夠的安全感,並且深知媽媽不管怎樣都是愛他呵護他的。因為他一直都理解並享受這媽媽的愛,照料和關懷。當媽媽打罵他的時候, 他不會選擇離開,因為他相信溫暖在風暴過後會回來。

    一打罵就出走的孩子要麼就是沒有從父母身上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要麼就是孩子太過於寵溺。前者通常是父母不在身邊,是由老一輩爺爺奶奶帶出來的孩子,他們心底裡會認為爸爸媽媽一直不要我不愛我,突然對我又打又罵,不安全感頓生,一氣出走引起父母更高度的重視。後者由於過分寵溺以至於孩子沒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離家出走很多估計是也是為了懲罰打罵他的父母!

  • 17 # 舞飛揚160841622

    我們家孩子目前還沒有出現過這種一打罵就離家出走的現象。在教育孩子這塊,我還是聽從了許多有經驗人士的方法:從小就得跟他立下規矩,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特別是男孩子更應該嚴格一點。這樣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還是能有一定自控力的。即使因為一時任性而被捱打,那他也能理解,因為他確實犯錯了。

    這種看似很平常的事情我覺得無形之中也能幫助到孩子,不能不計後果的去做事,否則註定要吃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有誰在今年感冒過嗎?我彷彿接觸的人再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