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UTvlog

    暴力美學起源於美國,但真正成熟是在香港。吳宇森的《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給暴力影片增加了全新的視角——東方美學視角。

    後來日本的北野武、美國的昆丁對吳宇森的模仿繼續發展了暴力美學。昆丁更是在自己的影片《低俗小說》、《殺死比爾》中致敬吳森。

    暴力美學並不是嚴格意義的美學概念,旨在文學作品中對暴力進行詩化、表演化的加工,隱匿暴力帶來的侵略性,加強暴力的美感,使影片更具觀賞性,一般使用在正義的角色上。

    現在暴力美學不僅出現在電影中的槍戰,也融入在武俠片中。小說、動漫也出現了暴力美學的概念。甚至一些戰爭紀實作品也被貼上暴力美學的標籤。

  • 2 # 歐比旺羅克

    《說文解字》解析“美”為會意字,即羊大為美,一隻又肥又大的羊吃起來好美。

    暴力美學雖然在西方被命名,但其審美機制是在人類早期狩獵活動中形成的,試想這樣一個場景,某個原始人投擲的標槍又準又狠,野獸被一擊斃命,獵手和同伴第一反應是晚上有肉吃了,這是一種美好的感受,這種美好的感受來源於獵手投擲標槍的動作、力道、標槍呼嘯的聲音,還包括野獸中槍掙扎動作的反饋。這個場景帶來了食物、美味、生存的意義,是美好的,構成了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透過基因遺傳至今。

    因此上世紀中期的小孩,在什麼故事情節也看不明白的時候就喜歡看戰爭片,看《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看的就是機槍掃射和大炮轟鳴,和戰鬥英雄使用王八盒子酷酷的樣子,動畫片《喜洋洋》吸引現代小孩的,也離不開拿平底鍋爆頭的畫面和音效。從電影《少林寺》開始,動作片的拳腳打鬥都配上了誇張的重低音,渲染暴力的反饋,充分展現暴力美,當然這也少不了暴力英雄酷酷的樣子。

    人們喜歡看拳擊,最精彩的是重拳擊打頭部,這不能說人性天生殘忍,而是欣賞暴力需要反饋效果。再喜歡拳擊比賽的人也不會去看運動員打沙包訓練,儘管打沙包的每一拳力量更大。

    暴力是人類重要的審美物件,喜歡蒸汽機車的人都經歷過濃煙滾滾的大煙囪畫進宣傳畫的時代,這是暴力美,現代社會街上的哈雷摩托和呼嘯而過的跑車是暴力美,蒸汽朋克、施瓦辛格和史泰龍的電影也是暴力美。而電影中的暴力美學是在香港形成而走向世界的,現在全世界的武打動作、戰爭神劇的祖師爺是香港電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經常去KTV唱歌的年輕人應該屬於哪種型別的人,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