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素描
-
2 # 陽羨雨中印記
這個壺哪來的?印款胡扯,泥料就是拼料,可以說從泥料到款式甚至器型,都是臆造之作,和紫砂器雲泥之別。馮桂林,民國紫砂高手,同輩陶手數一數二,精通各類器型,大品之作型韻兼具,小品之作亦靈巧精緻。附圖以表敬意,雖非馮桂林作品。
-
3 # 顧建餘紫砂講座
如果這照片沒失真,請往下看,如果失真比較大,請忽略:
看色澤,最接近於這泥料的是臺西礦的段泥,是淺表層泥,是紫泥和綠泥的共生體,燒成溫度在1180度,1190度以上就泛青了,收縮率在6%左右,泥中多黃砂質顆粒,壺表顆粒感明顯,所附照片就是這樣的礦料。但看照片中間砂的分佈和壺底足部位的泥和砂的分佈反差太大,這是後期製作過程中做了特殊處理,為了突出砂感,目的是想接近於天然料的壺的效果,天然料一般不會這樣處理。因此說這壺所用泥料一般。能歸於段泥這個範疇。
壺底印章為“桂林”二字,如是仿民國時期馮桂林的壺,那這就是徹頭徹尾的假壺,印章是電腦刻的,與時代明顯不符合。一般稍有身份的做壺人,不會用電腦刻的印章的。
-
4 # 靜水深深流
紫砂壺產自中國宜興,廣西也有中國的四大名陶之一,是坭興陶。此壺從落款,到材質判斷,不是紫砂,個人認為是陶壺。
一個壺友發來一張照片問我:“我的段泥壺怎麼大面積發黑啊,是不是壺不好啊,這種黑黑的斑點有毒沒有啊?”這種現象俗稱“吐黑”,由於壺表氣孔密度疏鬆、過大,茶葉中的鐵離子由壺內浸透出來,在壺表經過長時間積聚,從而構成了不同色調的黑色素,這種黑色素對身體是無害的!壺表氣孔密度疏鬆主要由以下幾種緣由構成的:1.泥料自身緻密度差、構造疏鬆2.明針功夫不到位3.窯溫過低,欠火候早期的作品由於窯溫比較難控制,一般是窯溫過低所招致;而如今想要控制好窯溫是不難的,呈現“吐黑”現象普通是由泥料自身緻密度差和明針功夫不到位引起的。“吐黑”現象並非只要段泥才有的,紫砂壺是雙氣孔構造的,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其他泥料的壺也會呈現這種狀況,只是由於段泥壺的壺表顏色較淺,“吐黑”現象比較明顯而已。“吐黑”在一定水平上影響了紫砂壺的美觀,因此是很多壺友所不能接受的,有位壺友就曾跟我分享過他的去黑辦法:用醋來浸泡紫砂壺,靠醋分子來合成鐵離子,說是能夠減輕斑點。關於這種做法我是不贊成的:固然能夠減輕黑點,但卻是治本不治標,處理不了壺孔大這個根本,後期還是會呈現同樣的問題,更何況紫砂具有吸附性,後期使用可能會有異味。獨一的處理方法就是“回爐”再燒一次,在一千多度的高溫下,不只鐵離子和茶垢會被燒的一乾二淨,而且氣孔也能適當的收縮,不過這樣做紫砂壺會有破損的風險,破損率一般在10%左右,還請壺友們慎重!版權宣告圖片資料收集於網路,不作商業用途,僅分享欣賞,如有不妥之處請與我們聯絡!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