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上傑瑞的湯姆
-
2 # 秦凌飛心理諮詢師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
路易絲海《心的重建》
《治癒者》
-
3 # 河馬的大嘴
不同意織夢師的回答,好的書籍確實可以輔助自己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心理學書籍有兩種,一種是硬核心理學,讓我們瞭解人類心理發展的規律與框架;一種是泛心理學,類似於心靈雞湯,比如遇見未知的自己,一種抽象化的心理學,以小說的方式讓人剝開一層層心理面紗,去尋找真正的自己,書裡也說了一些靈脩的法門,裡面是重點描寫了瑜伽。其實很多人對於佛學偏見太大,實際上佛學本來是個哲學,後來被神話了。現在有很多內觀修行的公益組織,參加一次體驗一下就知道了。
-
4 # 洛水邊似初見
推薦本人正在讀但還沒讀完的三本超級硬核的心理學書籍。三者都是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雖然前面的兩本是教科書,但這兩本書真的真的很有趣,一點都不枯燥,例子到處都是,不會感到空洞的理論,吐槽到處都是,我經常看著看著就笑了,裡面的論斷都有實驗和論文的支撐,能保證所知的真實度。在閱讀的過程中,本人真的減少了很多困惑,比如“偏見是什麼來的”,“是事情太難無法做到還是我不夠努力”“失敗多了會降低自己的自信麼”等等。
第三本是關於愛情的,如果您想交朋友,請不要錯過,寫的太棒了!
就是有點厚,不過真的不會看膩,本人看完後得到的收穫至少能比得看過十幾二十本“通俗”心理讀物還要多。
可以做筆記,免得總是重翻。
-
5 # 小崔有話說
沒有,我從不相信有書籍可以讓一個人認清自己。很多書,一看就懂,看後就忘,就像心靈雞湯一樣。
聽一場演講,比如陳安之或者誰的,當時聽的熱血沸騰,過後也就忘了,但是即便這樣,效果也會比看書好。
跟別人聊天,不管是交流,還是諄諄教導,當時聽不進去,過後反而可能還會有用,至少比看書好。
書有時候是精神糧食,有時候只是精神鴉片。
能發現自己潛能的,只有靠自己的意志,唯一能實踐的方法,就是去做。
有句老話,說人都是逼出來的。人生來有惰性,很容易溫水煮青蛙。也有句老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有的人逼都逼不出來,不去做,永遠不能發現自己的潛能。
人對未知的都有種本能的懼怕,不敢輕易改變和嘗試。只要不盲目,最難邁出的還是第一步,和後續的堅持!如果有人扶持,就更好了
回覆列表
只要一個人是做真實的自己,那麼一定會發揮出來自己最真實的力量
可惜大部分人都是沒辦法去做真實的自己,甚至都意識不到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的。
你可以參考一下武志紅老師的得到專欄,他的音訊每一期都會說願你成為真實的自己。你也可以去看一看他寫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