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70515083634

    對於歷史上的君王好與壞的評價只是後的人根據傳說而撰寫的,真實的歷史留下的隻言片語不能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再加文學作品的宣傳。無法對歷史上的君王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這有待於中國的史學界進一步去挖掘整理出來真實的歷史原貌,給歷史上的君王一個真實的評判定論。

  • 2 # 依與夢

    中國古代喜歡用典故,講“以史為鑑”,所以很喜歡在歷史上抓典型,將特定人物臉譜化。但臉譜化的人物本身就脫離了實際,就像孟子說的,“天下之惡皆歸焉”,相對於歷史,更像是文學創作。

    商紂王、曹操、隋煬帝都是這樣。

    就拿商紂王來說。

    商紂王最初的罪行只有《尚書》中武王伐紂時宣稱的六條,而作為為自己伐紂正名的依據,武王卻只能列六條,遠少於後世“增列”的幾十條。可見就當時而言,歸罪紂王的困難。

    而其他後世增加填補的,武王自己都不知道,他們怎麼知道的?所以孟子才會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宋人也有“吾不敢盡信也”的感慨。而根據現代對“甲骨文”的考古,也顯示紂王時期的歷史和歷史認知差別很大。

    而最初《尚書》中,武王列舉的紂王罪行,在眼界開闊、思想開放的後世來看,很多其實都有問題,在後世看來壓根就不是罪,這也可能是為什麼後世會需要不斷羅列新的罪行穩固其“惡”的原因。

    首先,聽信婦人言。這個在周人,以及後世封建王朝看來很荒謬的行為,在現代以及商朝看來,其實很正常,並沒什麼問題,女效能力並不比男性差。實際上商朝婦女地位很高,也很活躍,根據甲骨文記述,商朝各級官員裡女性都很多,最出名的就是婦好,其甚至多次帶兵打仗,征戰四方,還擁有自己的封地。聽女性建議在商朝的社會背景下其實是很常見的事。武王及後世封建王朝把文化差異和自己的偏見當罪行湊數了。

    其次,對祭祀的事不關心。這點按現代的看法就是不迷信,不信鬼神占卜。這點雖然在古代犯忌諱,但卻和考古發行矛盾。根據甲骨,商紂王時期各項祭祀活動齊備,而且數量很多,並不少。

    再者,不用父族兄弟,而重用四方來客。這個罪名對後世來說,很莫名其妙。因為對周人來說,重用親戚是是必須的。這個其實還是把文化差異當罪行。

    其他的還有打壓商邑等等。

    可見紂王最原始的記錄,其罪行究竟有多“大”。其在後世的各種形象,與歷史差異有多巨大。

    隋煬帝,也類似,隋煬帝是唐朝改的諡號,其原本的諡號甚至連惡諡都不是,而是隋明帝。

  • 3 # 自明誠熊

    對這三個人的不公,毛主席早就發現了。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一事要商量,就是主席說的。東臨碣石有遺篇,也是毛主席說的。紂王,毛主席也肯定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每個星系的行星都是繞著恆星朝一個方向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