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瀾饞食記

    餛飩,餃子,麵食,包面,抄手,皮面,面肉。這一系列稱呼,實際上最早指代的就是餛飩。西漢的楊雄在他的《方言》裡就寫到:

    餅謂之飩。

    意思就是說,有種麵食叫餛飩,中國古代把麵條和麵片稱之為湯餅,所以,餛飩在楊雄的眼裡,不過是包肉不包肉的湯餅罷了。

    再後來,各地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為之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才開始有了餛飩這一系列的別名。到了唐朝,隨著和西域,內亞的交流只見增多,胡人的高超的麵食烹飪技法傳到中國,開始有了用厚麵皮包裹的餛飩。到了北宋初年,餃子開始隨著交子(紙幣)的興起,脫離餛飩,成為獨立的麵食種類。

    第一,醫聖張仲景發明說。

    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認為張仲景發明了餃子。說法是當時藥苦小孩子不肯吃,就用麵皮包起來哄著吃下。

    張仲景關心民生疾苦,又發明了歲寒嬌耳湯,每個人兩個嬌耳,一碗湯,可以治凍瘡。這樣就流傳下來。

    再後來人們發現不光包藥,包各種餡料煮出來的餃子都非常好吃,所以餃子就流傳了下來。

    到了清朝,開始有正式的記載:角子,又叫嬌耳,扁食。取歲寒餃子之意。第二:內亞傳入說。

    按照現在一些學者的分析,餃子這種麵食,應該是獨立產生的,不應該和餛飩有所交集。因為人們在現在的阿富汗地區發現了一個距今3500年的貝殼器具。當時發現的時候並不知道它為何用,直到發現土耳其現在還在用這種東西包一種麵食,形似餃子。才推斷出這是最早的包餃子工具。

    另一個證據說,餛飩在文獻有所記載,在唐以前“餃”這個字卻從未有過,在唐中期突然就出現了。在最早的餃子的記載裡,這個餃字被記錄為胡餃。這就跟最初的燒餅被稱之胡餅一樣,餃子很可能是從國外傳入的。

    現在的巴基斯坦,也有稱為卡塔伊夫的煎餃售賣,和我們的餃子幾乎一模一樣。在歐亞大陸,每個國家都有餃子,還都把餃子當成自己的民族食品。這樣從年代來分析,餃子很有可能是從內亞傳入的,畢竟他們是最早的小麥產區。

    總之別管餃子是哪裡來的,怎麼來的,就知道它很好吃就行了。來來啦,我能吃五十個。

  • 2 # 木惜年

    就是古代的時候,沒那麼發達!古人也怕冬天!儲存的過冬的東西到了冬天最後的時候也差不多變質了,而春天也快到來了,也沒必要繼續保留這些食物了,又有點變質,不如混成餡,用麵皮包起來吃!結果發現這種吃法,不但能把快要變質的東西利用起來,還挺好吃!於是,越往後發展就越會做了!最後就成餃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幫助恐懼死亡的老人調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