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學經典學

    聽羅大佑的歌,我們總能深刻地感覺到:“這是一個有故事的男同學~”他的每一首歌裡都藏了一個值得娓娓道來的故事。

  • 2 # 極速影音

    《童年》是羅大佑早期影響最大的一首歌。張艾嘉首唱,後來羅大佑在《之乎者也》裡翻唱了這首歌。

      絕大部分人認為《童年》是一首描寫童年純真的一首歌,其實,這首歌是羅大佑批判歌曲的前奏,或者本來就是一首批判歌曲。羅大佑曾經說這首歌:“旋律,幾個小時就出來了,但歌詞寫了很久,寫了5年!”為什麼要對那麼一首口語化的歌詞化那麼長的時間呢?不能不提起羅大佑看過的唯一的一本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還有一部小說《約翰可利斯朵夫》他才看了一半),可以看出羅大佑對童年的回憶是痛苦的,也是批判的。

      羅大佑少年時代就每天在家裡練習彈琴,外面的小孩子們在玩耍。他的父親是個矛盾的人,讓他學鋼琴並不是要他以後從事音樂。在羅大佑長大以後和父親激烈爭吵要不要從事音樂的時候,他當然想起了鋼琴前的童年。《麥田》裡的主人公的反抗,逃學逃家給羅大佑這個好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刺激。所以,羅大佑對他的童年是反抗的,這種反抗在《童年》則是受到了《麥田》和當時的校園民歌的影響。 無奈,是《童年》整曲渲染的情緒,它和同專輯的《未來的主人翁》相輔相成,批判了現代教育對少年的摧殘。長大、獨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羅大佑童年的期盼。

      但是,恰恰是剝奪了他童年的歡樂的鋼琴,幫助他成年以後找到了他最能依賴的靈魂依託--音樂。這對羅大佑的心理矛盾來說,實在是一種悖論,象極了卡夫卡小說《變形記》裡的New Beetle。90年代初期,羅大佑承認,當時他看了一些存在主義的作品。我們在《童年》裡也能夠感受到羅大佑對存在主義思潮的思考。

      具體到歌曲裡,羅大佑沒有選擇《未來的主人翁》的表現方法,而是運用了存在主義的虛擬、夢魘的渲染方法,將批判的主題透過對童年無奈的方法很淡很淡的渲染出來。相信羅大佑看過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鼠疫》。這種表現方法在羅大佑的作品中除了《搖籃曲》以外,再也沒有出現過。整個歌曲帶來的象徵意義要超過後來的其他直白的批判歌曲。而普通人聽來只能感覺到那股淡淡的哀愁,而這種哀愁的背後必須經過生活的磨練才能體會它的出處。 因此,我願意說《童年》是唯一的一首存在主義的國語歌曲。

      誰能思考“等待遊戲”、“心裡初戀”、“迷迷糊糊”、“這麼孤單”到“盼望長大”之間的關係呢。《鹿港小鎮》裡質疑了“家鄉的紅磚”和“水泥牆”的關係,而《童年》的“盼望長大”不料卻是盼望一個紛雜的社會,一個掙扎的靈魂和虛偽的人生。

      這就是羅大佑用每一個人都有的童年的純真的盼望告訴我們未來的主人翁的全部悲哀,不過他用的僅僅是一首歌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蒜畝產一般多少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