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沙趣說歷史

    帝制社會,皇帝為國家根本,是政權的核心,皇位繼承人那就是國家的下一任根本,如何選擇繼承人,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重中之重。

    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繼承人的選擇就要有一定的公認規則,比如父死子繼、嫡長子繼承製等。

    嫡長子繼承製能夠實行數千年,本身就受到了君主和眾多文臣儒生的擁戴,但凡廢嫡立庶或者是廢長立幼,要麼是被廢的那個犯有大錯,要麼是君主很強勢,可以壓制反對者,亦或者反對者不多。

    從這一點來看明代宗和明神宗(萬曆帝)的廢立,情況就很明瞭了。

    明代宗朱祁鈺原本是沒有繼位機會的,因為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要不是他哥明英宗亂搞,在土木之變當了蒙古人的俘虜,他估計到死也就是個親王罷了。

    明代宗雖然在危難之際上位,但明英宗的母親孫太后不願兒子的皇位旁落,要求明代宗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當此危難之時,明英宗也沒計較,畢竟要是蒙古破城,大家都玩完,哪有空去管太子之事。

    等到幾年後,諸事妥當,明代宗的皇位坐穩了,雖然不情不願地迎回了哥哥明英宗,但關在南宮裡還是很放心的,接下來,就是換太子了。

    此時的明代宗,陷入到“太上皇不是親爹,太子不是親兒子”的尷尬境地,從個人情感上來說,太上皇隨他,畢竟是上一任皇帝,過去式了,但太子不能馬虎,這是未來啊,不是自己的兒子怎麼行?當初立朱見深為太子,不過是說服太后的妥協條件罷了,現在明代宗地位鞏固了,易儲是必然的,在父死子繼的框架下,也是合理的,所以明代宗易儲遭受的阻力要小。

    並且明代宗還給了朝臣臺階,那就是給錢,大臣本身也不是堅決反對,收了錢表示沒問題。

    皇帝和大臣們都同意了,易儲就自然而然了,只不過這對父子倆命薄,朱見濟被立為太子後很快就夭折了,朱祁鈺當了八年皇帝,也掛了,明英宗復辟。

    至於萬曆帝的易儲,情況完全不同。

    萬曆帝的皇后沒生兒子,沒有嫡子,萬曆帝是想廢掉太子位上的長子朱常洛,改立自己喜歡的三子朱常洵。

    這個理由就很不正當了(在大臣看來),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無嫡立長,朱常洛上位的合理性高於朱常洵,所以大臣那是激烈反對。

    皇帝鬥不過大臣嗎?自然不會,雖然明朝文官集團蹦躂得很歡,但從於謙被冤殺、大禮議慘敗、崇禎換首輔、殺大臣跟玩似的這些事件來看,只要皇帝強勢,文官集團就沒半點法子,萬曆帝之所以跟大臣鬥了十幾年,原因在於他沒有那麼強勢。

    萬曆帝想要合理地立朱常洵為太子,不過兩個方向,一個是把皇后廢了,立朱常洵的生母為皇后,嫡長子繼承,名正言順;第二個是把朱常洛廢了,立朱常洵。

    朱常洛平時小心得很,並沒有太多把柄,再加上大臣支援,這條路相對更難,相比之下,廢皇后更簡單,因為皇后無子,這是很好的廢黜條件,但王皇后跟太后婆媳關係好,萬曆帝自己雖然不寵皇后,也說不上厭惡,不願廢皇后,只好在第二條路跟大臣們耗著。

  • 2 # 張冰1991

    原因很簡單明朝越到後期文官集團越強大,所以不管誰當皇帝都不能無視文官集團的支援。任何王朝皇帝越到後期權利越容易流失,這種流失是因為皇帝是一個人,治理天下需要依靠一個或多個權利集團(在中央有王室、外戚集團、宦官集團、文官集團、權臣。如果天下不太平有外敵或流寇那就還有行臺、幕府、藩鎮、方鎮、督撫),在王朝早期,皇帝可以控制住局面,對付這些人是既可以捧起來,也可以打壓下去,很多權利是臨時下放,完事既撤。但是越到王朝後期,天下越不穩定,很多臨時權利變成常設官職。在全國地方權利越來越大,在中央皇帝經常依賴的集團也會慢慢擴張權利,獨佔或瓜分皇帝的權利。漢朝,刺史最開始是臨時派遣,監察完回到中央彙報,沒什麼處置權,後來成為郡守之上的地方長官,再後來成為州牧,成為獨立王國。中央權利也是這樣,西漢一直用外戚,越到後來外戚越強大,直到王莽。明朝用內閣最開始是皇帝顧問六品,權利小,品級底,好控制。後來內閣閣臣都是六部尚書,文官領袖,位高權重。再後來,內閣閣臣都是皇帝以前的東宮講官,帝師。不但是在朝廷有很大的權利,皇帝如果對他們太過分在整個天下都有不好影響。明朝後期,皇帝被他們整的都沒脾氣了。都自己玩了。所以越到王朝後期皇帝越難以隨心所欲操控天下。所以,不是皇帝對立儲的話語權降低了,而是皇帝對朝廷的掌控力降低了,對天下的掌控力降低了。

  • 3 # 宋安之

    明代宗易儲易的是他哥哥太上皇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換自己的長子朱見濟為太子,在這種選擇上相當於讓滿朝文武大臣站隊了,支援他還是支援太上皇,鑽了明朝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漏洞,而代宗也夠上道,身為九五之尊親自給大臣送錢送禮換取支援,太上皇已經被囚禁沒有權利,大家自然對這件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近年來,隨著某部明宮劇的熱播,大家應該知道“土木堡之變”吧,土木堡之變以後明英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英宗兒子尚年幼,國家危難,其弟弟就被推選為皇帝,而一年後,明英宗回來以後代宗並沒有還回權利,反而囚禁英宗,英宗長子為太子,代宗也有長子,不衝突嫡長子繼承的祖訓,而北京保衛戰時代宗立下威名,朝中大臣多是代宗派系的,所以才輕而易舉的易儲。

    而明神宗萬曆帝時,皇帝與文官集團早就開始成為對立的了,萬曆帝想立三子朱常詢成為太子,文官集團坐不住了,打著遵守祖訓的名義堅持立萬曆帝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而要命的是,嘉靖帝時代已有萌芽狀態的黨爭在萬曆帝時開始正式成立,當時多黨並存,朋黨的存在嚴重威脅了皇權,成為地方士族的利益代表者,江南士族的代表者東林黨藉著立太子爭國本之事開始一黨獨大,並打著祖訓旗號與萬曆帝死磕到底,最終以長子朱常洛立為太子而勝利告終,代表著朋黨的危害進一步加大,皇權的衰落。

    看待歷史,不能只是看待表面上的法理關係,還要結合當時的大環境,主要人物的心理分析,都是值得深思玩味的,在這個過程中,以史為鏡可以學習到更多,歷史,比小說精彩多了…

  • 4 # 故紙匯

    明代宗可不是輕而易舉

    本來代宗當不了皇帝,可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存亡之際代宗當上了皇帝。問題是,當時英宗是有太子的,也就是說代宗實際是搶了侄子的皇帝位。但當時的情況危急,大臣和太后都沒有說什麼。可危機過後,誰來繼承皇位就成了問題。大臣們的意見是英宗的太子繼承,可代宗有兒子就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大臣們不答應,代宗也是費了很多事,甚至偷偷的向大臣行賄,好不容易快成了,可兒子又死了,白費了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編認為,現代人多死於癌症,那麼古代人死於什麼病,有沒有歷史資料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