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家悅讀者
-
2 # 福至心
通常,人們面對負面情緒時都會想著讓它們趕緊離開或者再也不要出現,會透過種種方式逃避負面情緒。比如:1、轉移注意力。這個真的是太常見了,朋友親人安慰時總會說你做點別的事轉移一下注意力,心情就會好很多了。男人們會去抽抽菸喝喝酒認為醉一場睡醒了事情就會有轉機。失戀了不想面對接下來一個人的痛苦就出去旅旅遊。可是,事實是該面對的始終還是要面對。2、驅逐負面情緒。總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常見的就是看見別人車子房子都買了,自己卻還一事無成就覺得自己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應該振作起來,去學習去鑽研去追求啊,一定要成為人上人。可是,你越逼迫自己越覺得困難重重,越想放棄。所以,負面情緒驅逐不了,在你肯面對它之前它對你“不離不棄”。3、“泛化情緒”,把情緒擴大到其他方面。本來只是生氣,但是想著想著就會絕望。本來只是受挫,但是想著想著就會覺得自己很無能。4、“自我威脅”,以此讓自己止住情緒。我總是發脾氣會不會瘋掉,我抑鬱了會不會死掉……以上這些方式都表明了,我們拒絕接受當下的負面情緒,還試圖消滅負面情緒。可事實是,無論我們如何逃避,它們始終都在。這是為什麼呢?
人本主義之父羅傑斯說,所謂的“自我”就是一切體驗的總和。此刻你若高興,那麼高興便就是你。此刻你若悲傷,那麼悲傷便就是你。你不能說我不喜歡悲傷,悲傷是負面情緒我不需要負面情緒,那麼你也就在否認自己的存在。憤怒、恐懼、嫉妒等一切情緒都是同樣的含義,當你感覺到它們時,它們就是當下的你,你也就是當下的它們。戒掉所有負面情緒,你還如何存在?
所以,最成功的成長,不是戒掉了所有負面情緒。而是學會接納自我,讓情緒自由流動。
不是,因為很難戒掉這種所謂的負面情緒。
真正的成長是當人遇到困難,悲傷的時候能夠克服過去,讓自己不被這些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從而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未來。
舉個小例子,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莊子說:“不對哩。這個人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執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當然了,並不是讓你學習人家莊子看透萬事萬物,而是讓你看看人家的心態。因為悲傷的事情再多也只是一時的,人終究還是要面對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