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研究過小說語境問題的朋友?小說語境是對需要可以變化還是整體統一格調比較好?因為有社會背景,因此語言的出界可能不太好,但畢竟又是給現代人看的……有研究和體會的朋友分析下。
回覆列表
-
1 # 那一抹鄉愁的痛
-
2 # 織給一個人的圍脖
小說的語言幾乎可以說是小說衣服。
故事情節是小說的骨架。
一個再怎麼完美的骨架,若是衣著襤褸,衣不蔽體或者搭配不協調,都會讓整個外表韻味大打折扣。
做人如此,小說亦如是。
看了一下問題,主要是說語言是要契合現代讀者的閱讀立場,還是小說故事情節裡的大環境。
可以這麼說,提出這個問題,提問是還沒完全理解透小說。
提問者主要擔心的問題,說白了,就是一點,那就是代入感。
用切合小說環境的語言怕現代讀者沒有代入感。
那麼我們說說怎麼才能有代入感。
代入感不是靠大家說話相同就會有的。
而是靠你寫作的藝術。
當你的語言對話跟你要說的故事環境融為一體的時候,讀者已經帶入進去。一切你擔憂的問題也就不存在。
小說,不是電視劇,可以完全透過現代需要以及場景呈現來傳遞思想,
小說只有靠我們的環境描寫,需要烘托來讓讀者思想建立起輪廓。
打個比方,如果一本古文小說,是古代環境,人物對話,張嘴就是你個錘子,傻叉,666這樣的詞語,那雖然大家都懂,可是也就是徒增笑料,不倫不類而已。
當然。如果是一本網路小白文,這個倒是可以的。
-
3 # 爻書書
語言環境一般是在社會背景以及人物特點,比如古文風,出言成句。如果是現代風,通俗易懂就好。不過要注意的是,通俗易懂不可墨跡,反覆。古言也不可以經常之乎者也。
一切的前提是在你確定文中風格為基礎。不過重來沒有規定古風文不能說白話。靈活運用是合理的。
其實小說裡,無論什麼背景下,只要言簡意幹,簡單明瞭就可以。聲色難懂為難看眾,也為難自己。
只要社會背景不變,風格不變就OK的
實話實說,把小說語言環境作為學術來研究,還真沒有過,包括去讀那些相關的理論也沒有過,覺得有些枯燥乏味,倒不是理論知識不好,個人覺得寫作不能靠理論來寫作,畢竟不是數學萬能公式,帶進資料就可以有結果。劉紹棠老師讀書的時候,他的學習課本就有他的小說,可以推測他那時是在沒有學到小說理論的背景,就已經發表了作品。
至於語言環境,是不是可以包括人物語言和敘述語言?只因沒有系統學過,算是杜撰吧。
首先,小說人物語言。人物語言起碼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語言要合乎人物的身份。老人的語言與年輕人的語言與稚童的語言都是不同的;從事的行業不同,語言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商人的奸詐、老師的誠懇、叫花子的一口彎彎繞……時代不同,語言也不同,六七十年代,沒有人會說“網紅”,現代人也不會說“鄉巴佬”。
其次,是敘述的語言。這是作者需要拿捏的地方,你還要選好採取第幾人稱的寫法,以及語氣的順溜。開編的敘述很重要,它要貫穿始終的,不能半途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