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減水書生

    至於水平高低,可能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人類的心靈中總有一些東西是相通的。能把相通的東西講出來,然後還能講得有點兒個性、講得有點兒深刻、講得有點兒情調。這應該就是高水平了。先看一下這首隻有三句話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無論承認與否,古漢語自帶一種簡潔大氣。但是,古漢語也有一個缺點,就是詞彙量少、表意不夠精確。但正是這個缺點,塑造了古漢語獨有的魅力。那就是它能夠表達言外之意。

    所以,《大風歌》用古漢語表述,就自帶一種美、自帶一種言外之意。如果用現代白話說,那《大風歌》就會是這樣的:

    風起了、雲飛了,我劉老三打了天下、回了家鄉,試問一句:有沒有猛士能守護朕的江山?

    這麼表述,不僅沒有美,而且沒了意境,更沒了感情。所以,文學和詩歌,都是一種文字遊戲。水平是高是低,就看你玩得夠不夠漂亮。

    從俗和不美的低水平方面說完了,然後再說這首詩的高明之處。劉邦當時是即興作詩,吟哦了這首《大風歌》。所以,你別指望劉邦會苦思什麼技法上來雕琢這首詩。於是,各種技法分析都是後人強自為之。這裡的分析也一樣。

    這首詩唯一的文學技法就是興。

    什麼叫“興”?說概念越說越糊塗,還是舉例子更實在。所以,舉例說明“興”的手法:風雲變幻而亂世驟起,這就是興。想說的是亂世驟起,但是先說風雲變幻,讓你的大腦中有一個風雲變幻的形象感知,然後指出亂世驟起,通過前面的形象感知加深你對亂世的印象。

    《大風歌》也是這個套路,本來應該直接說“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朕打下了整個天下,威風凜凜地回到故鄉。但是,你直接這麼說,跟“我劉老三回來了”就沒啥區別了,一點兒都不美。

    但是,先說“大風起兮雲飛揚”,這就不一樣了。首先就會在頭腦中形成一種直觀認知:大風轟轟然而起,不僅吹動了地上的人間俗物,而且吹飛了天上的雲彩。如果你有一定的文學積澱,立即就會生出“風雲變幻驚雷”形象感知。

    在這種氣勢的烘托下,然後再言“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氣勢立即就出來了。

    然後再說劉邦在這首詩中顯露出來的個性。

    什麼叫個性?個性就是不同、就是差異,但這種不同和差異一定要建立在人心相通的基礎之上。熟悉加陌生才能讓人生出不一般的體驗。熟悉是什麼?就是“歸故鄉”,衣錦還鄉、遊子回故鄉、近鄉情更怯,這就是熟悉、就是相通。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製造個性,突出差異和陌生,說出別人沒法說的東西、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東西。那就是“威加海內兮”,這句話只能劉邦說,別人誰說都不合適。於是,“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就形成了一種熟悉加陌生、相通加差異,自然就會讓人生出不一般的體驗。

    同時,海內大漢之天下,與沛豐劉邦之故鄉,又是一種強烈的對比,一個極大而一個極小,又會讓人生出一種強烈對比的體驗。

    再說劉邦在這首詩裡製造的一些深刻的東西。

    如果就只是前兩句,那也沒意思。因為你說來說去,就是一個意思:我劉老三打下了天下,我劉老三是天下第一,我劉老三又回來了。你這麼玩,就太膚淺了。膚淺是最不能讓人饒恕的,是文學的大忌。

    所以,第三句就一定要深刻: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身在沛豐故鄉,卻在思慮大漢江山。創業難,守業更難,現在有誰能和我一起守護這大漢江山呢?再聯絡《高帝求賢詔》,你就更容易體會到《大風歌》中的深刻。

    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

    從前,跟我平天下的,如今當然要跟我一起享天下;現在,能來輔佐我安天下的,“吾能尊顯之”。這是一種丈夫豪情,同時還有一種家國情懷。

    最後就是情了,劉邦在這首詩裡流露出了一種無奈、感傷和悲愴。

    《大風歌》的最高水平就是:你看著是一首得意之作,但實際上卻是一首悲情之歌。要體會到這一點,你需要通讀一遍《高祖本紀》,甚至還要讀一下《留侯世家》、《外戚世家》。等把這些背景都瞭解了,你也就知道了《大風歌》一點兒也不得意,而是字字見血、聲聲有淚。

    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沛縣少兒《大風歌》聲起,劉邦為之動容且為之起舞。但劉邦起舞是因為得意嗎?不是因為得意而是因為感傷,於是“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劉邦感傷什麼呢?可能感傷自己:自己已經行將就木,但是江山還在風雨飄搖,他不知道大漢天下將會何去何從;可能感傷故人:項羽、韓信、田橫,或是敵人或是同袍,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已經煙消雲散了。

    自汜水稱帝以來,劉邦無年不戰。即便臥病在床,也要託著病軀,強徵猛士英布。正是在擊敗英布之後,劉邦回到了沛豐故鄉。在他的面前,一切都還沒有定數;而身後之事,一切也都沒有定論。

    猶豫、彷徨、孤獨、恐懼、煩悶、憂愁,各種陰暗情緒一股腦地壓在了劉邦身上。晚年之時,劉邦寧願躺在宦官的腿上、暗自發呆,也不願意召見樊噲、周勃、蕭何這些曾經的戰友。所以,當此之時,劉邦所做的《大風歌》到底是得意還是悲愴?

    長江有情化作淚、長江有情起歌聲。

    毛阿敏的《歷史的天空》,與《大風歌》有著一樣的感情基調。《大風歌》很短,就三句話。如果你喜歡這首詩,但又覺得意猶未盡,自可聽一聽《歷史的天空》。

  • 2 # 戰國客

    劉邦的《大風歌》貴在自然,直白,最重要的是氣勢,也把榮歸故里,思賢若渴的心情表現出來了。一首短短的詩歌能包含這麼多的思想,已經算是非常經典了。

  • 3 # 國史春秋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變。這個訊息於劉邦來說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除掉英布,憂的是寄予厚望的太子劉盈不堪大任,不能替父出征。而躺在病床上的劉邦已經頹廢不堪,整日枕著一宦官的腿上昏昏欲睡。妹夫樊噲推門而入,哭著質問劉邦:難道皇帝要學那秦二世與趙高?劉邦噗嗤一樂,然後長嘆一聲,帶病戰英布。

    擊潰英布後,劉邦迂迴到了闊別十餘年的故鄉沛縣。沛縣父老鄉親非常高興,熱情招待劉邦,眾人開懷暢飲十餘天。一日酒酣微薰,劉邦吟唱了生平創作的第一首豔驚四座的詩歌《大風歌》:

    灑酣,高祖擊築,自為歌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史記•高祖本紀》

    當時劉邦心潮澎湃,熱淚數行,是高興還是傷悲?其實後者居多。回到長安將近半年時間,劉邦去世。由此可見,當時劉邦已經預感到了生命進入倒計時的無奈與緊迫。

    劉邦的《大風歌》有水平麼?這是許多人的疑問。因為印象中,半輩子游戲人生的劉邦本沒有多少文化可言,又怎麼可能完成如此驚天大作。而更讓人驚詫的是,從家鄉回到京城後,劉邦又造作了一首同樣大氣磅礴,可媲美《大風歌》的《鴻鵠歌》。如果說第一首是碰巧,那麼第二首必不是還靠運氣。

    其實,劉邦本身就是一位音樂達人,原創人才,在他與寵姬戚夫人相伴的日子裡,劉邦總是擊築吟唱,對方則“折腰翹袖”,翩翩起舞。夫妻二人是真正的夫唱婦隨。也有人說,劉邦的《大風歌》之所以經久傳唱,完是粘了帝王身分的光。事實果真如此嗎?未必。因為中國會作詩的帝王不勝列舉,比如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大清乾隆皇帝等等。但是他們的詩歌無一例外都多了陰柔,少了剛健,沒有一個人能達到劉邦那種摧天卷地的氣勢。

    眾所周知,劉邦一生只創作過兩首詩,一首為《大風歌》,一首為《鴻鵠歌》,兩首詩全部流芳千古。乾隆皇帝一輩子寫了三萬多首詩,但是沒有一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因此,以致於作為創作狂魔、詩歌達人的乾隆皇帝,從來沒有人把他當詩人,甚至許多人都不知道他曾寫過詩。而世人又常把李煜當作一位名副其實的詩人,卻又忽視了他帝王身分的存在。這就是從詩歌水平角度出發,三位帝王在後人心目中微妙而尷尬的地位變化。

    顯然,如果拋棄三位帝王的身分不講,但論作詩水平,劉邦千古絕唱,乾隆默默無聞,李煜膾炙人口。所以,劉邦詩歌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儘管謎一樣的存在。而劉邦的一生何嘗不是一個謎。有人說劉邦前半輩子游手好閒、無所事事,但也有人說他心懷大志,一直都在為夢想添磚加瓦,積蓄力量。無論真相到底如何,歷史最終向世人展現了他的成功。

    在如今的江蘇沛縣及豐縣,為紀念劉邦,各建有歌風臺。所謂歌風臺,就是劉邦當年高唱《大風歌》的地方。介於劉邦《大風歌》的影響力,中國詩壇上還專門有一類“歌風臺”體裁詩,顯然這是專門留給劉邦的一席之地。

  • 4 # 文創極客

    一、文學作品的要點

    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詩是韻文,詩以言志。這也就是詩作為文學作品的兩個基本要點,格式上要精美合律,內容上要有態度和意境。注意,這個格式上的合律要求包含了平仄格律,但是並不侷限於平仄,因為早在平仄這個概念產生之前,詩歌就存在了好多年。所以我們從文學角度來分析一篇作品,無非就是兩個角度:修辭和意境。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從修辭角度來看

    劉邦的這首《大風歌》格式不齊,正是屈原《楚辭》傳下來的楚調。而我們知道劉邦就是當時楚國沛縣人,再看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至於說到帝王之氣,那是他打了天下之後,一覽眾山小的附加氣質,這和當代毛主席的作品風格氣勢有相當之處。但是我們從語言角度來看作品的話,儘量剝除這種地位附加值,會比較中肯和客觀。

    《大風歌》的語言特色是質樸簡單、直抒胸臆的,文字水平即使在當時,和文人作品還是相去甚遠,相當於當時的白話吧,只是為了演唱加入了“兮”字來增強節奏感,同時每一句都押韻,更類似於我們今天的現代歌詞。隨便搜個例子,不知道誰寫的,《伶仃謠》:

    誰在哭啊哭傷了城牆

    誰在笑啊觸目的蒼涼

    誰的眼啊嘲笑這浮華

    誰安靜得不用再說話

    語言修辭在當時來說,大概就這水平,只是時過境遷,當時的大白話到了我們今天聽起來都覺得古樸、悠遠,特別有味道罷了。

    三、從意境角度來看

    從內容上來看,《大風歌》三句三層內容,結構層次分明得很。

    “大風起兮雲飛揚”,這是寫景嗎?是的,但是更多地是寫自己的征戰沙場,縱橫天下。“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裡就是說自己威風凜凜、所向披靡,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沖天豪邁氣概。“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最後一句發出嘆息,自己垂垂老矣,還要四處征戰剿滅叛亂,有沒有勇猛而又忠心的戰士替我守護這天下?

    昔日的功臣一個個謀反,獨留他這個老朽在此老淚縱橫。

    三句詩很簡單,背後卻風雲變色。

    漢朝建立之時(前202年),因功勳卓著而封異姓封王者: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樑王,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英布為淮南王。而就在幾年之間,劉邦對這些異姓王做了毫不留情地肅清,殺掉一些,如韓信、彭越,鎮壓一些,如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淮南王英布成為驚弓之鳥,於前196年起兵造反。

    劉邦親征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召來舊友,共同歡飲。酒酣耳熱之時,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地即興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內政呂后專權,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北面匈奴虎視眈眈,劉邦自身已老,原來一起打天下的戰友又一個個叛亂、被絞殺,即使這一切都是他心中所想,卻也難免掩藏在蓋世豪氣中的悲涼。

    《大風歌》後半年,劉邦去世。

    我們從文學意境的角度來讀這首詩,瞭解這簡單三句背後的蒼涼,就能深刻體會到劉邦於醉意中狂歌的心境,有風雲變幻,有所向披靡,更有英雄老去的無奈。

    四、總評

    《大風歌》單論詩詞水平,在帝王詩詞裡面屬於中等,畢竟劉邦出身並不是太好,文字功底並沒有其他帝王高。但若以氣魄論的話屬於上等。畢竟劉邦是自己白手起家打下大漢江山的,其氣魄是其他帝王不能比擬的。頭一兩句都體現出在風雲變換之際的淡然與從容,躊躇滿志,第三句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

  • 5 # 詩詞桃花源

    幾乎為Teana之音。千古帝王詩詞,此為第一篇。全在一個“真”字。想想乾隆五萬首,再看《大風歌》,感覺更好。

    作詩時已經62歲,剛剛剿滅了英布,平定了第三場叛亂,既有戰勝的餘威與得意,又有暮年蒼老下江山的憂慮,《大風歌》短短三句,卻涵蓋了從秦末大亂到大漢建立,再到立足當下現實的未來之憂,有著極大的時空跳躍和審美。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大風起兮雲飛揚。看似簡單的六個字,說起風了,雲吹亂了,天要下雨了,卻以自然天象的變化,喻示著風起雲湧的秦末大動亂。陳勝、吳廣,項羽、劉邦,張良、范增,蕭何韓信,這一大票亂世人物,及其各自命運與選擇。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將平定天下的歷程和衣錦還鄉的此時,一併說來。一個“威”字,省略了艱辛的七年爭戰的訴說,自帶霸氣。“回故鄉”是心中之願,也是眼前之實。

    全詩三句,由過去而現在而將來,渾然一體。語言質樸,風格雄勁。前二句寫天下平定,後一句寫渴望求得猛士守禦四方。整首詩凝聚著作者對帝業的眷戀和對故土的感情,寫得百感交集。最後一句,更是問出了歷代帝王的心結,成為雄主們的千古難題。

  • 6 # 樂羊子說

    俺從小到大,讀過的古詩不少。大風歌從不同渠道看過,聽過不下百次。每聽一次,腦海裡就會浮現出劉邦一幅小人得意忘形的囂張跋扈模樣。

    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知道,劉邦這斯,本身就是一個流氓痞子一樣的卑劣出身,一身爛癬不說,脾性也是匪氣十足,靠著一張能說會道混吃混喝的嘴,讓鄉鄰十分地討厭。

    為了出人頭地,他造了反。靠著兄弟們的扶持努力,贏了天下,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成了天下第一人的劉邦在沛縣新宮裡大宴鄉親。得意之時,借酒發瘋,吼了三句。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所謂大風歌。

    可以想像,當時的劉邦面對曾經看不起他的鄉鄰們,享受著眾人的吹捧,那種開心與得意,不由得釋放了他內心裡的狂妄與自我膨脹。

    此時此刻,為了表達狂喜,他和當今的宋曉峰一個德性,激動時,忍不住要呤詩一首。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我看來,這完全就是兩千年前的老幹部打油詩水平。劉邦隨口而出的三句話,可能表達了他榮歸故里,虛榮心作怪,滿口胡咧咧的秉性。今天我們很多人讀到這三句詩,覺得很大氣,了不起。如果你透過歷史的煙塵穿越回去,看到劉邦時代的漢朝,就會怒罵,我信你個鬼,你個遭老頭子,吹牛逼!

    當時的狀況是,經過多年混戰,劉邦建立的漢朝,處於一窮二白,人丁希零,四面強敵環視的狀態,草原上匈奴磨牙霍霍,南方蠻夷小政權壓根不服,西方遊牧部落隔三差五來打個牙祭……這些威脅,普通老百姓暫時感受不到,但劉邦知道。尤其是面對北方匈奴人的騷擾,他更是恨之入骨。但有什麼辦法呢?打又打不過,只能在老鄉面前吹吹牛,說說大話,為自己鼓勁壯膽。從這層角度考慮,我認為,他是有這個願望的。暫時沒法實現,只好在鄉親們面前喊喊口號,以歌銘志,撐撐面子罷了。

  • 7 # 歷史修行者

    有水平。

    先來看大風歌全文: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詩做於劉邦平定英布反叛後,回到故鄉召集昔日的朋友同鄉一起聚飲,喝醉後創作了這首名傳千古的《大風歌》。

    在此之前,劉邦已經平定了曾經跟他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的反叛,那些於秦末逐鹿中原的豪傑,那些曾一起飲血沙場的英雄,那些曾一起喝酒一起笑對死亡的同伴,如今都已經死了,不是死在敵人的手裡,就是死在自己的手裡。那些日子雖然累,雖然苦,雖然食不果腹,常常寢不安席,但是那時他們擁有希望,擁有時間,擁有年輕的身體,可是如今,一切已經成為了過去,只剩下衰老的身體,所剩不多的時間,和對失去新建帝國的恐懼。

    還能說什麼呢,雖然劉邦出身草莽,但是身經百戰,歷經生死,最終於九死一生之際贏得天下,這些人生經歷鑄就了他豐富的精神內涵,首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境界巨集闊,著眼甚高,帝王氣象,有統領全域性之感,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寫自己身經百戰,終於榮歸故里,是人生莫大的榮耀,最後一句才是重點,“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經過多年平叛,那些勇猛的將軍和壯士們都已經死去了,而自己也年事已高,可是新建的帝國北面有強大匈奴的侵擾,內部也有不安定的諸侯王的叛亂,一旦自己駕鶴西去,這個付出了那麼多生命的帝國該何去何從呢?

    大風歌是帝王之歌,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統一,而發出的嘆息。

  • 8 # 滄浪書生

    漢高祖劉邦作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歷經秦末起義推翻暴秦的大戰,後來又在楚漢之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最終取得了一系列大戰最後的勝利,成為雄霸天下的大漢朝國君。大漢王朝建立後,先前那些跟隨劉邦一起打下江山的謀臣將士,自然獲得加官進爵的豐厚回報。還對貢獻特別大的幾個大將分封了異姓王,給予封地和兵馬,比如彭越、韓信、英布等。同時也分封了大量的親信同姓王,這樣的做法既考慮到要讓大夥同享勝利果實,又想讓這些分封王回到各自的封地,共同維護大漢王朝的疆域穩定,畢竟王朝剛剛建立,需要有人維護,才能確保長期統治下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漢王朝的政權日趨鞏固,而各封王的羽翼漸趨豐滿,這讓劉邦感到很擔心。萬一哪天各分封王不再服從王朝管轄,那將會是幾股相當有威脅的割據勢力。想到這,劉邦不免禁出一身冷汗,從此開始了一系列或明或暗、無中生有的削藩暗戰。在這一系列的削藩過程中,幾個異姓封王首當其衝,在謀臣蕭何、張良一番運籌帷幄下,樑王彭越最先被消滅。楚王韓信也被蕭何與呂后暗中騙到長安,先以莫須有的罪名降為淮陰侯,再以意圖謀反的罪名被誅滅三族。作為大漢王朝最大的功臣,韓信的遭遇著實令人唏噓。淮南王英布眼見各封王紛紛被滅,也開始狗急跳牆,對削藩進行了反叛。劉邦御駕親征,幾番大戰之後,英布叛亂也被順利平息。

    大風氣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不得不說,這首即興詩還是可以的,既雄渾大氣,又飽含思想感情。劉邦好像一共僅有兩首詩,另一首不出名,只有這首名留青史,也算是非常幸運的。畢竟,歷史上有不少詩人寫了很多詩,卻沒有一首揚名立萬的詩流傳後世。

  • 9 # 獨行的豬

    在《沁園春雪》裡,毛大爺看得起的幾個歷史人物,秦始皇,漢高祖,李世明,趙匡胤,認真來比較,劉邦亭長還突出。秦始皇是靠祖祖輩輩積累了幾百年的財富,李世明靠父親,哥哥,弟弟,趙宋就不說了,建立一個國家老捱打。劉邦還白手起家,打敗了幾千年才出一個的項羽,建立的漢朝也威風八面,誰也惹不起。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如果把我漢朝惹生氣了,惹不快樂了,看你好遠的地方,我也要來誅你。追打不聽話的最遠追到了今天的中亞。

    劉邦得了天下之後,工作忙,更本沒有想到衣錦還鄉到老家炫耀。只是公元前196年,劉邦必須親自出馬去單挑長了反骨的英布,不出意料的他又OK 了對手。

    順路回到了老家沛縣。跟老家的青梅竹馬敘舊,跟老家的娃兒朋友喝酒。

    就是在如此輕鬆暢快悠閒的家鄉聯歡會上,劉邦,幫哥也不忘他的正事。酒喝到高潮處,劉邦有感而發,隨便說了幾句話,算是酒桌上的答謝詞,居然流芳千古。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本來這三句話連題目都沒有,按老規矩就用開始幾個字做了標題,名曰《大風歌》。

    大風來了啊天上雲朵兒飛。

    第一句寫景,景色蒼涼,巨集大,天地都囊括了。其實是寫了劉邦心中的震盪,心中的不安。那些風,那些雲,都是劉邦的心緒。為什麼呢?你不是得意得很嗎?

    第二句,我的威風波及四海八荒啦,我回到故鄉。

    這是劉邦對自己一生的總結,相當於述職報告。看來很圓滿嘛!劉哥!沒有像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沒有客死他鄉,沒有死的悽慘!

    第三句,怎麼得到猛士守東西南北的漢家疆土呢?!

    他在快樂的氛圍了依然不忘國家,憂心忡忡。

    還真不錯呢!

    後來元朝一個戲劇家睢景臣寫了一個《高祖還鄉》,純粹惡搞。

    說沛縣的老百姓知道劉邦要回來了。二狗三娃豬娃牛娃子就穿上新衣服來迎接。

    這群沒見過世面的土包子把劉邦的月字旗說成是月形環中畫白兔。日字旗是紅圈中畫鳥,鳳旗是雞跳舞,虎旗是狗長臂膀,龍旗是蛇耍葫蘆。

    抬頭一看,哦豁!

    你不是年輕時和我一起割草喂牛,你偷了我的桑葉,借了我的米沒有還?你不是姓劉,你老婆姓呂?你平白無故的叫什麼漢高祖?

    真的一群傻瓜,有眼不識泰山。這是我們的漢高祖!

  • 10 # 煙花三月09

    大風歌 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有的人自稱風雅有學問,十全十美,比如乾隆皇帝,他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歌,都可以和整個唐朝流傳下來的詩歌,在數量上一較高低了,但是沒有一首讓人記住。

    有的人出身農家,自稱大老粗一個,高興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只有三句,竟然能流傳千古,大家都說它寫出了一代帝王的氣象。

    大風歌創作的背景

    公元前196年,已經稱帝12年的劉邦,親自出徵,把反叛的淮南王英布給擊敗了。在這之前,劉邦建立的大漢朝,經歷了歷了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的叛亂,如今淮南王英布造反剛剛被平定,這位大漢的開國皇帝是一天也沒消停過。

    平叛了淮南王英布之後,回朝剛好要路過劉邦的老家沛縣,劉邦也就決定到故鄉看看。

    回到故鄉,聽到了鄉音,見到了鄉親,大漢皇帝的心情並沒有輕鬆起來。

    雖然把英布這個心腹大患除掉之後,國內應該可以暫時安定一段時間,但是,北方的匈奴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對大漢王朝虎視眈眈。國內那些有反叛之心的人,伺機而動,整個國家搖搖欲墜,並不穩定。

    在家鄉的一場酒宴上,悶悶不樂的劉邦,喝了幾杯解愁的酒,正是寒秋十月,北風開始呼嘯。劉邦想起了自己前半生從一個沒有背景靠山的農家子弟,好不容易得到如今的榮華富貴,而各方勢力又正欲把這個他親手打造的帝國推向深淵,心中五味俱全,他拔出了佩劍,大聲的唱起一首後來流傳千古的《大風歌》。

    大風歌欣賞

    三句話,兩種感情交織在一起。

    一二句話,是一種驕傲和自豪。自己憑藉秦末大亂的機會,從一個小小的鄉鎮起兵,一個農村娃,沒背景,沒靠山,最後得到了天下,現在榮歸故里,心裡是自豪的。

    第三句,又寫出了焦慮。江山不穩,渴望人才戍守邊疆,守住自己的江山。

    開篇第一句話寫景,借景抒情,令人拍案叫絕。

    沒有直接寫自己得天下的不易,“大風”“雲飛揚”,含蓄的寫出了秦朝末年各路人馬風起雲湧爭奪天下場面,暗示自己奪得天下的不容易,這種表達方式非常巧妙。後來曹操的《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瑟瑟,洪波湧起”,和這首詩的表現方式是一樣的。但是感覺起來,曹操的那幾句,還是沒有劉邦的這一句力量大,更能震撼人心。

    第二句話,一個“威”字,寫出了劉邦的豪天氣概。

    “威”生動有力,既有各路諸侯對劉邦的臣服,也有劉邦的大氣凜然,豪氣沖天,威風凜凜的形象。可以說是一字千鈞力。

    每句帶“兮”,用的是劉邦家鄉的口語,讀起來很親切自然。

    為什麼文化程度不高的劉邦能寫出這麼高水平的詩歌

    詩歌最可貴的是有自己的真情實感而發出。劉邦雖然文化不高,但是唱這首歌時,是自己真實感情的流露。

    同時,透過詩歌,我們也能感受的劉邦個人的大氣和豪放的氣質,透過詩歌也能明白為什麼在秦朝末年諸雄爭霸的鬥爭中,劉邦能夠脫穎而出,最終得到了天下。因為整首詩歌,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王者氣象。

  • 11 # 知常容

    我剛好寫過一篇關於《大風歌》的分析,題目叫《人到中年再讀《大風歌》,發現劉邦真可憐,催人淚下》。看這個題目就知道我對《大風歌》的理解就是這是一首悲傷的詩。估計這個突破了很多人的觀念。我簡單地介紹一下:

    《大風歌》前面兩句話就是一種顯擺。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是在父老面前吹牛。

    寫這首歌時,劉邦有沒有將自己當作皇帝呢?並沒有,他只將自己將作是一個功成名就的人。他內心身處並沒有將自己當成的皇帝,因為他一生大半輩子都是平民,皇帝這個職業對於他來說還沒有完全適應。

    因為中中國人都有回老家炫耀的習慣,在陌生人面前顯擺遠不如在熟人,特別是從小混到大的人面前顯擺獲得的快樂多的多。

    這就是劉邦的心態。

    精華就是第三句: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手下沒有猛士嗎?這顯然是不可能吧,周勃,樊噲,酈商等人都是猛士,為什麼還在糾結猛士的問題呢?

    因為這一年的人死的太多了,死的都是劉邦曾經的戰友。

    韓信先死,接著彭越,再接著是英布。這個時候高高在上的劉邦突然發生,自己的確是站的很高,看的很遠,但環顧四周根本看不到一個人,就自己一個人站在高處。

    他忽然發現雖然手下猛將如雲,問題是誰才是值得信任的猛將呢?

    樊噲作為劉邦的姻親,信任嗎?也不信任。

    因為有謠言說樊噲等劉邦死後就殺掉戚夫人母子,病中的劉邦想都不想就讓陳平去殺樊噲。

    如果你能明白這一層,你就知道劉邦的大風歌是一種悲傷而不是炫耀。

    劉邦是一個平民,一個俠士,這是他骨子裡的角色。俠最重情又重義,但就是偏偏重情重義的劉邦被安排在皇帝的位置上,使得變得無情無義,也失去了情。

    別人看到劉邦的輝煌,可是劉邦的痛苦又有誰知道呢?

    所以《史記》是這樣記載的:

    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誅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為朕湯沐邑,復其民,世世無有所與。" ——《史記·高祖本紀》.

    落淚,傷感落淚。

    為什麼落淚,我劉邦雖然擁有了天下,成了天下最尊貴的人,然而我想要的情呢?卻不見了,成了孤家寡人。

    這種痛苦能在群臣面前顯露嗎?當然不可能了,只能在父老面前才可以顯露。

    因為父老與劉邦沒有利益相爭,所以劉邦向他們坦露了自己的痛苦。只有在父老面前,那才是真正的劉邦。只有在父老面前,他才能縱酒,在群臣面前只能是喝酒。

    所以這是一首悲傷的詩歌!

    詳細的可以看全文。

  • 12 # 張春龍

    劉邦的《大風歌》水平並不高,但氣勢雄渾,盡情表達了回到家鄉與父老鄉親團聚飲酒的豪情,是古今中外國家首領與普通民眾相融共飲的第一《大風歌》。

  • 13 # 灝渝風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劉邦親征,平定叛亂後,劉邦當皇帝后第一次回到了家鄉。家鄉父老聽說當年的劉季榮歸故里,大家紛紛前來圍觀,爭睹聖顏。

      無論從文學上看,還是從其他方面看,《大風歌》都是一篇難得的英雄讚歌,表現了劉邦實現理想時的豪邁,但豪邁中亦有惆悵與擔憂,既有人到高處的得意,又有高處不勝寒的悵惘與隱憂,十分打動人心。

      其實,劉邦的《大風歌》與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首《登幽州臺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後者是懷才不遇的悲歌,前者是英雄理想時的豪邁與茫然,後者更有歷史感,前者更有現實感。由此可見,劉邦作《大風歌》,水平極高,這不單單是文學水平就能達到的高度,這需要經歷和識見,更需要博大的胸懷,也就是說,人既要站到了那種高度,又要經歷了那麼多事情,才會突然噴發出這種水平的詩歌。

      劉邦的《大風歌》的水平如何?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其水平,就是別人對此歌感覺如何。比如蘇東坡,他的文學水平自然極高,他的鑑賞水平也極高,他就特別喜歡劉邦的《大風歌》,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經常引用。

      有這樣一個故事。北宋詩人和史學家劉攽,曾任曹州、兗州知州,知太常禮院,官至中書舍人,是蘇東坡的好朋友。劉攽幽默,生性喜歡搞笑,經常拿人開玩笑,拿人打趣,稱姓孫、有鬍子、又個子高的學士為“大胡孫學士”,稱個子矮的孫學士為“小胡孫學士”,稱喜歡出汗的翰林學士為“汗淋學士”。

      劉攽與蘇東坡來往一生,最為投契。劉攽晚年患麻風病,眉毛鬍子都掉了,鼻樑也壞了,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們喝酒作詩的雅興,也沒影響他們開玩笑的心情。一次,蘇東坡和幾個好友在劉攽家喝酒,席間大家套用古人聯句相戲,輪到蘇東坡時,他就用劉邦的《大風歌》打趣劉攽病相說:“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猛士兮守鼻樑。”劉邦的邦與劉攽的攽同音,翻改後的聯句又如此貼切,讓大家笑得前俯後仰。

      拿劉邦的《大風歌》與朋友們打趣,可見蘇東坡對這首詩歌的喜歡,也可見這首《大風歌》在文學上的高度和地位。

  • 14 # 七雜八不咋

    大風歌整首詩由三句構成,這是文學史上極其罕見的,他的每一句都代表的是不同的場景和心境,可謂是惜墨如金,高度凝練。

    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是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詩句。劉邦沒有直接描寫他的戰士是如何殲滅重創敵軍的,而是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形容這場讓人心驚膽戰的戰爭。

    唐代的李善對這首詩的解釋說:“風氣雲飛,以喻群雄逐鹿,二天下亂也。”

    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個威字表示了各路諸侯誠服在劉邦腳下,顯示出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靡,無人能及的的豪氣。榮歸故里,八面威風,用此來形容最為不過了。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住四方,但世上有這種猛士嗎,如果有,怎麼樣才能讓他為我服務呢?這一句和上兩句並不同,這句並沒有表現出勝利之後的巨大喜悅,而是寫出來內心中另一種壓力。如何守住這得之不易的江山。

    從整體來看,這首詩是很有水平的。

  • 15 # 千年風雅

    劉邦的大風歌如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初讀總覺得這首詩沒有完,文采一般,不過天子氣勢還是足的!

  • 16 # 井岡山下種南瓜啊

    雖然劉邦書讀的不多,但這首意氣風發的詩還是寫的很好的。曾經看百家講壇《大風歌》這個專題時,王立群教授就肯定過劉邦這首詩表達了平定四方最終稱帝的艱辛歷程,又表達出他回家鄉的意氣風發,以及他對未來的雄心壯志。總之,這首詩能流傳兩千多年實屬不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福克蘭島(阿根廷方面稱“馬爾維納斯島”)戰爭中,阿根廷怎麼才能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