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學谷
-
2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現在我們可以說明,中國有承認旁人之精神,而不見有民主之故。西洋是先有自己而後承認旁人,中國則一直先承認旁人,而且看對方重於自己,由此而大不相同。西洋人由個人覺醒而要求人權,反抗強權,造成均勢,乃不得不許個人以自由權,許國民以參政權。其承認旁人,其民主,原是抗爭得來,其人皆各自向外用力,兩方相遇之結果乃如此。中國倫理看重對方,不相爭而相讓,不向外用力而向內用力,實際強權遂未得剷除而留存,但思以倫理崇尚情義消化之。結果消化不了,只有掩飾之。故國民參政之制度,建立不起來,缺乏民主之第四點。第五點個人自由之不得確立,則其故有二:一是個人與團體相待而見,既缺乏團體遂亦缺乏個人。二是倫理以對方為重,自己一面遂隱而不見。個人為自由之主體,自由為個人之無形領域,所以自由亦隨個人而不見了。
堅固強大之力量,必藉集團而後形成,強權則又為強大力量之表現。中國缺乏集團即無堅固強大之力量出現。因之而強權亦不強。兩千年來,政治上之消極無為主義,蓋有其不得不然者。是以雖無明顯之國民參政制度,其專制之禍亦較輕。雖無明確之個人自由,而事實上,人人亦未嘗不自由。——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嘗論“過去華人,不是沒有自由,而是自由太多”正為此。
故秦漢後之中國社會,不是所謂封建社會,不能與歐洲中古相比。《中國文化要義》有較詳之論斷,請參看
發展休閒農業,需注重挖掘其文化資源,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視農業文化,重視人的參與性活動,增強對本國農業文化的自豪感。加深對農業文化傳承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農業文化的保護首先就要培養國民對本民族農業文化的信心和自豪感,為農業文化的傳承奠定有利的心理基礎。
透過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體驗的各項活動,使遊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氛圍,體會天人合一的農耕文化內涵。同時,在外來文化大量湧入後,人們易於摒棄本土農業文化而盲目接受外來文化,致使農業文化傳承後繼乏人。在現代生活方式和現代文化的衝擊下,許多有傳統特色的農業文化資源受到十分嚴重的破壞,原有文化生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一些農業文化正在迅速流失或者被人們淡忘。
這就需要加強農業文化教育,讓人們認識中國農業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重大價值,增強保護意識,只有真正熱愛本民族農業文化,才能在實際行動中自覺加以保護和傳承。中國鄉村的生態景觀、山水格局、鄉土文化遺產和草根信仰體系是中國鄉土聚落“天、地、人、神”和諧的基礎,是休閒農業的吸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