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摩星騰
-
2 # 上岸之路150
因為文化耽於空想,不去探究世界本來的面目,所以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元,明亡於驛卒,南明亡於清。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陰陽五行趕不走列強,趕不走倭寇。除了坑韭菜之外,對現實沒有指導意義。
-
3 # 齊謙書院孟子厚
印度本就是個小國群,何來文化最高。自從有人類歷史記載以來只有中國文化最高。別的國家都是部落而已,連城市都算不上。真服了提問的兄弟了。
華人,要多補補中國歷史啊!對中國一無所知怎麼行。
-
4 # 老李TNPS
印度從古自今從沒有站在世界之巔過,
無論軍事、宗教、文化、經濟、身高都沒有過。
你這個“幾千年前全世界最高”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
-
5 # 已舉報非法曾用名
自己都一次又一次被人家蹂躪,何來高。何況全都是再來文明,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都與印度沒太大關係。
再說了,當時就是無數小國(大一點的村市),何來文化最高。
你可能指的是佛教的。唐代確實是佛教最好學府。
-
6 # 執迷不悟64786838
古印度已經滅亡了,和現在的印度只是名字一樣而已,而且現在印度是個多宗教信仰國家,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祅教、猶太教、巴哈依教
-
7 # 魚在淨化
不明白提問中說印度全世界文化最高這個觀點是怎麼得出的?就因為他們的算術和宗教嗎?這兩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所以說它文化最高那是得不到認可的。而算術和宗教從根本上說就是想象與說教,直白一點來說那就是白日夢與嘴炮,光說不練嘴把式!一直到現在他們民族都保持著這種性格,所以它們變成現在這樣子一點都不奇怪,也許不應該用“變成”這樣兩個字,他們一直是這樣子的。總的來說性格決定命運!
-
8 # 許己凡生
按你所說的印度在幾千年前創造文明的時候是自己歷史上的高光時刻(相比於同期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但是都知道它的文明已經一次又一次的被外來文明破壞,直到現在,所以說,除了一次巔峰以外,其他都只能說混的一般般。現在這個樣子其實就沒那麼意外。
綜上所述,我們以實現現代化的標準來看印度的發展水平太低了,但相比於歷史來說他們還是遠比過去強大的。
國內的印度問題分析報告有很多,大致意思是說歷史包袱沒有透過革命的手段甩掉,影響了工業現代化,如:種姓,土地私有化。
-
9 # 小yangz
感謝邀請,但我對印度文化不瞭解,幾千年前印度文化是否是世界最高的,這個應該還需要考證,而且現在的印度跟古代的印度是否是同個國家這個也是需要考證的,近代印度的統一是英華人的功勞,我們也對印度有些誤解,我們以為印度是個佛教發源地的國家,但其實不是,佛教在印度的地位很低!印度文化我們會跟佛教聯絡在一起,但印度宗教信仰很複雜,唯獨佛教信仰不是主流!一個國家的政權跟複雜的宗教信仰之間聯絡起來註定是文化發展的阻礙!我的看法,也許這個是原因
-
10 # 積跬志遠
任何文明的演化都是有其過程,現在是矮矬窮以前也不會是真正的高富帥,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也不會無緣無故的興盛,如果印度真如提問者所說的如此偉大也就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我將印度文化制度的發展進行解析,就能發現印度現在的狀態其實是歷史發展必然,印度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偉大。
一、佛教所處的時代
古印度文明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帕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
吠陀時代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吠陀時代指哈拉巴文化衰亡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並將這一時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以及兩部史詩中,故稱作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屬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裡,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祗薩羅、跋祗、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裡,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誌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援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淨飯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母親摩耶夫人是鄰國拘利族天臂國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國途中,於藍毗尼分娩後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成人。關於釋迦牟尼生卒年代,南傳和北傳的佛教有不同說法。據漢譯《善見律毗婆沙》“出律記”,推斷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傳佛教或認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說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釋迦牟尼幼時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29歲(一說是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加上釋迦族姓面臨滅族的戰爭威脅,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釋迦牟尼開始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跟隨“數論”先驅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學習禪定。後到尼連禪河附近樹木中單獨修苦行6年。認為苦行不是達到解脫的道路,轉而到伽耶(菩提伽耶)畢波羅樹下靜坐思維四諦、十二因緣之理,最後達到覺悟。時年35(一說30)歲。先在波羅奈城鹿野苑向其侍從阿若憍陳如等5人說法,此後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進行傳教,並組成傳教的僧團,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在王舍城先後受到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及其子阿闍世王的皈依,在舍衛城受到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傳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稱為十大弟子。80歲時於拘屍那迦城逝世。
二、佛教興起和衰落
印度真正統一是英國殖民之後才完成的,即使孔雀王朝也不過是佔據了印度大部分地區而已,即使印度最興盛時期與中國也是相去甚遠,所以提問者將印度文明形容成世界第一就是一種偏見,不能很多人信仰佛教就將印度文明過分拔高。釋迦摩尼出生於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所入侵和奴役之後,並且釋迦摩尼本身就是最高種姓的婆羅門階級,而印度也正處於小國混戰的時期,將這個時期定義為世界巔峰更是非常錯誤,這就如同將儒家誕生的戰國時期定義為世界巔峰同樣是錯誤的。釋迦摩尼就是因為小國混戰民不聊生才有了深深的觸動,因此才會在菩提樹下坐而悟道創造出佛教,因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任何偉大的教派或學說大多誕生於動亂時期,智者沒有足夠的心靈衝擊是無法創造出偉大的學說的,而將這個動盪時期形容成這個文明的鼎盛時期是非常荒謬的說法。
種姓制度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然而隨著馬穆魯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而經歷過許多調整,並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佛教的教義是推崇輪迴轉世的,這就給予了底層民眾希望,只要受苦行善來世就能跳脫自己的階級。印度教與佛教在創造目的上就是非常對立的,佛教教義本身進攻性並不強,這也是為什麼佛教能夠在中國興盛的主要原因,佛教必須依存於一個政權而不能成為一個國家思想的主體,所以佛教一直沒有將印度教消滅。
佛教誕生時期正是印度小國混戰時期,印度處於向封建制轉變的階段致使國家各階層都處於動盪期,這個時期其實正是種姓制度受衝擊最大的階段,這就為佛教起源提供了外部環境。佛教衰落也是因為印度總是被外族侵略和統治,尤其被伊斯蘭侵略後對佛教打擊非常大。印度被外族統治後抬高了印度教的地位,主要原因是種姓制度更利於統治,而信奉輪迴的佛教並不利於階級統治。隨著一次次外族入侵種姓制度被一次次強化,而佛教也必然一點點衰落,發展至今佛教在印度這個起源地變成小眾宗教,傳到外國的佛教反而成為很多國家的主體宗教。
三、印度的龜殼制度
任何制度不光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利益分配原則。
印度地緣位置處於難守難攻的位置,而印度真正長久處於統治地位的反而不是婆羅門階層而是剎帝利階層,被外族入侵不過是更換一個婆羅門階層而剎帝利階層並沒有變,剎帝利階層掌握著大量土地並且甘願被婆羅門階層統治,這就是印度本土貴族的生存之道。印度不管誰來執掌國家中下層一直不變,為了應對外來勢力而剎帝利階層及以下形成了一個大龜殼,給予外來勢力足夠利益和榮譽而內部固化來抵禦外來勢力的侵襲,不斷的被外族侵略不過是在加強自己的龜殼而已,而對外侵略就會打破階級而使得龜殼出現破綻,所以幾千年來印度從未侵略外國一直龜縮在他那片土地上,英國殖民印度在印度人眼裡不過是換了一個新的婆羅門而已。
印度沒有一點自強意識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雅利安人也是外來民族,這片土地並不是他們自己耕耘出來的,而曾經創造印度文明的那群人就是如今印度最低賤的階層,不是自己創造的文明也就不會珍惜而只會注重自身利益。印度建國之後經歷過甘地和尼赫魯的改革,企圖打破種姓制度對印度的束縛,而打破這層龜殼制度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外戰爭,對接壤國家的發動戰爭達到對內部進行重新分配,但是對中國進行侵略失敗後致使印度改革失敗。印度地主階級掌握著大量土地也就掌握著大量糧食,在印度沒有經歷如中國那種動盪致使地主階級並沒有出現衰弱,這也就使得印度失去了土地改革的內在動力,底層民眾被牢牢的束縛在土地上並且也沒有反抗的思想。
新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紛紛發展工業,印度面對這個大時代反而畏縮不前,尤其莫迪政府大力抬高印度教,這其實就是印度種姓制度又一次抬頭,印度面對這個大時代沒有選擇迎風破浪,反而又龜縮回那個種姓制度的龜殼裡,等到再一個時代的到來期盼有機會進行改革。天下永遠沒有白吃的午餐,印度不經歷痛苦也就不會完成真正的改革,地主階層不被打破種姓制度也不會真正完結,印度錯過了大時代自己又不奮起直追註定會被淘汰。
回覆列表
還有,是誰跟你說的印度古代文化水平最高的!這本身就值得懷疑的假結論。按歷史書,古印度沒有,天文曆法記載書,沒有。這跟我們比就是大學生對幼兒園的水平吧。
再而,古印度就沒統一過,佛教誕生的地方只是現在印度靠近中國邊的小國家。最後悲催的是佛教誕生地的印度連佛教自己都混不下去了,唐僧去到印度取經的時候,很多經書都是搶救性從古廟裡挖掘出來的。
歷史上印度這片區域多次被歐洲入侵過,人種都被改造過了,所以說現在的印度人是雜種,一點都不為過,而且至少被雜交了2次。現在的種姓制度也是外來統治者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