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dward

    民以食為天,吃的問題解決了,就有了想入非非的本錢。說白了就是可以去懶了,至於會懶到什麼程度就因人而異了。

    不過,也有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閒,按題主的說法叫安逸也行,只不過安逸更多的偏向於身心舒適多一些,而閒會根據每個人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產生不同程度的行為方式,嚴重點就是閒的蛋疼了。

    為了避免疼痛人們會尋找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去緩解疼痛,而注意力的轉移就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讓自己去尋找一些刺激的事情或是高興的事情去做,愉悅身心、放飛自我。

  • 2 # 孩子的避風港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可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

    人只有在創造勞作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安逸。“安逸”不是一個現實的實體性存在,是永遠處於製作中的,人們總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裡,總是向著可能性行進。這是因為人之所以稱之為“人”,是因為人與動物不同有著理性思維,不像動物只能被動接受直接給與的事實。人總是不滿足現狀,總是不斷地超越現實和自身。

    我們平時所說的“安逸”無非是一種假象,一種自我安慰。當你今天覺得各方面都安逸了,可能明天就會又有各種的不安逸,就似萬馬奔騰向你而來。

  • 3 # 韓楓3897

    解決溫飽問題是全世界都面臨的重大課題。因為吃飯問題是人類生存的本能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本能。慶辛的是,現在世界上多數國家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歐洲和北美率先做到了人民衣食無憂,亞洲.南美和大洋還沒有解決這一問題的國家曲指可數,而非洲,人民缺吃少穿的國家佔比很大。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發生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尤其是農村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在當代科學技術的指導下,糧食產量大幅增加,基本上滿足了華人的糧食需求,中國已解決了飢餓問題,但生存質量還不高。

    解決了溫飽問題,人類的生存得到了極大的保障。但人類的本能,人類的生存質量並不僅僅是對糧油鹽柴的需求,醫療問題,教育問題,生產工具和科技的進步問題,法制和道德的需求等等問題,都在制約著人們的生存質量。這些問題都說明了,人類生活的發展和提高,首先是對物質的需求,也需要文化.科技.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發展和支撐。

    所謂的安逸,是指人類的物質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後,開始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有的人已經在追求全方位的精神需求。

    現代科學的發展,為精神生活的豐富提供了更多的內涵和外延,但是,精神生活的提高需要物質和財富的支撐。從這個意義來講,在整個人類,真正能把生活過成安逸的只是一少部分人,而多數人只能尋求到部分安逸,還有一部分人與安逸無緣。

    能享受到一部分物質需求,也享受到了現代科技.現代文化所帶來的便利和需求,大部分人已經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但也有一些人並不滿足,這就是人性的差異。

    一個素質和修養較高的人,會立足現實,看淡人生,因此,就會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幸福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常年房車戶外旅行的人長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