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山疑

    戰略好比選擇,戰術好似你的行動力與效率,這就如同那南轅北轍的故事,車伕的駕車技術再怎麼精湛,馬車再怎麼好,可一開始的戰略便出現了錯誤,最終也到不了想去的目的地。

    戰略與戰術

    那戰略和戰術有何區別呢?

    戰略主要體現在全域性上,是對趨勢的把握與思考。如毛主席那般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是戰略,是毛澤東主席在大勢中對如何取得革命勝利的思考。

    日德蘭海戰

    1916年,日德蘭半島附近的北海海域爆發了日德蘭海戰。這一海戰可以說是一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了,可以說是鉅艦大炮時代帝國豪強間的一次巔峰對決了。戰前,德國艦隊共99艘戰艦,英國艦隊共151艘戰艦。戰後,德國方面損失了11艘大小戰艦,共計6萬噸;英國方面共損失14艘戰艦,共計11萬噸。這一資料的取得是德國戰術的完勝,可戰略上呢?

    德國一開始的戰略是通過此次海戰突破英國海軍在北海對德國的封鎖,可打到最後改變戰略,首先撤退。最後並沒有解除英國對其在北海的限制,同時德國還因此進行無限制潛艇戰,對美國船隻的攻擊直接導致這一中立國家參戰,加快了德國自身的崩潰。

    日本偷襲珍珠港

    雖說取得了短暫的勝利,在戰術上十分成功;可戰略上異常失敗,偷襲珍珠港直接讓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導致美國對日本宣戰,從而徹底扭轉了二戰局面。這無疑也是戰略上的完敗。

    結語

    若想成事,那戰略是至關重要的。故欲成大事,得先定好大戰略,這般才能用戰術徐徐謀事。

    關注九山嶷,帶你探索百般歷史!

  • 2 # 此心光明幢

    一、戰略

    主要指的是戰略規劃。其主要解決這幾個根本問題:

    一者,戰略目的要明確。比如,現在開車,必須先定導航。定完導航,自然就幾條路出來給你走,任你走哪一條。建立理想和願景,手下就會來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白龍馬。沒有目的,吸引到的都是烏合之眾,必然自取其敗。

    二者,戰略過程操控要穩

    這就是改革開放必須第一要穩定,第二要發展的決策依據。比如司機,手把方向盤,腳踏離合器,穩穩開車,不急不躁。該拐彎就拐彎,該進服務區就進服務區。該加油就加油。

    三者,戰略週期

    規劃好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百年的戰略發展路線圖。及其擴大佔領的戰略要地規模和範圍。做好時間管理。爭取提前完成戰略使命。

    四者,人才策略

    沒有第一層級的戰略,就沒有第二層級的策略。為了實現戰略意圖,必須具足戰略和戰術的各種所必須的人才儲備及其人盡其才的運用。包括培養,集訓等。

    五者,戰術選擇

    愚者認為只有戰術強就成功了。

    智者才知道不一定窮兵黷武,往往要道生之,物形之,德畜之,勢成之。戰略問題是道,戰術是術。規則是:“ 以道御術。” 有術無道,結局慘不忍睹。搞陰謀詭計,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正如唐朝開疆拓土,雖然多敗,不傷大雅。後來,宋朝被動防禦,雖然勝多,堪堪自保,最後一敗,就一命嗚呼。

    結論:沒有戰略的戰術,就是雖勝亦敗。有了戰略正確的戰術,雖敗猶榮。

    智者察之,必有猛醒處哦!

    ㊗️❤️❗️

  • 3 # 袁衛宇

    戰略失誤,其實很難用戰術去彌補。歷史上有通過戰術成功來彌補戰略失誤的例子,但非常少。絕大部分情況下,戰略失誤了,即便在戰術上獲得成功,也難以翻盤。

    解放戰爭前期,國民黨軍隊對我解放區發動過重點進攻,隨後又進行了全面進攻。不管是重點進攻還是全面進攻,國軍的戰略都是企圖以佔領重要城市和戰略據點,戰術上通過步步為營來擠壓我軍的生存空間。

    在毛主席的正確指揮下,我軍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連革命聖地延安都敢放棄。我軍通過運動戰,和國軍進行周旋,在運動戰中殲滅了國軍的大量有生力量。

    雖然國民黨軍隊基本上把重要城市和戰略據點都佔領了,但對我軍沒有太大損傷。反倒是國軍,每佔領一個城市,就需要分出兵力來守衛。能供作戰的兵力就會相應地減少。

    這場以我黨和國民黨的生死之戰,以我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很顯然,國民黨的戰略,是完全不如我黨我軍的。即便國民黨在戰術成功了,也無法挽救其敗局。

  • 4 # 峰頂攬勝

    小米創始人雷軍有一句名言:“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同樣道理,戰略若出現失誤,戰術再努力很可能是徒勞無功。

    好比開車,戰略是方向盤,戰術是油門,方向搞錯了,南轅北轍,油門踩得再快都可能無濟於事。

    以西楚霸王項羽為例,鉅鹿之戰,以少勝多,一戰而揚名天下。但是在楚漢之爭中戰略失誤不斷,即便作戰數次勝利,最終依然以自刎烏江而告終。

    首先,我們分析戰略失誤之處:

    1、民心戰略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雖勇冠三軍、拔山扛鼎,但經常作戰勝利之後屠城、坑降兵,民心盡失。

    (1)從江東起兵,第一次屠城是攻打襄城,城中堅守,很久才攻下,因此心中怨恨,“已拔,皆坑之”。鉅鹿之戰後坑20萬秦軍降卒。進入咸陽後,又是屠城,殺子嬰,縱火燒宮室。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與劉邦形成巨大反差。劉邦入咸陽時,封府庫,還軍霸上,“約法三章”,關中父老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民心向背一目瞭然。

    (2)項羽在平定齊地田榮之亂後,又是防火燒民宅,坑降卒。搞得民怨沸騰,老百姓又起來造反,田榮的弟弟田橫抓住機會繼續聚眾反抗,把項羽拖入了齊國的戰爭泥潭。而這個時候劉邦已還定三秦,逐鹿中原,項羽陷入了兩線作戰,非常被動。

    “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項羽在不斷失去民心,讓自己一再被動;劉邦不斷得到民心,所以能屢敗屢戰,直至最後勝利。

    2、人才戰略

    項羽在用人上才存在重大失誤,當年韓信、陳平在他麾下效力,卻不受重用,兩大奇才跳槽到劉邦集團;對謀士范增的幾次重要建議不予採納,後來又中了陳平的反間計,猜忌范增、英布、周殷、鍾離眛等文臣武將,最後范增黯然離開,英布、周殷投向劉邦,導致南方戰線全部歸漢軍,鍾離眛在垓下之戰是逃離。

    而對手劉邦,不斷招攬人才,麾下除了豐沛舊友,還接納了張良、韓信、彭越、叔孫通、酈食其一大批傑出人才。

    公元前3世紀什麼最貴?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

    3、統戰戰略

    項羽在統一戰線上,根本不重視敵我關係的轉化,不考慮建立統一戰線,自己孤軍奮戰。在分封18路諸侯時,因分封不均,激起了多次反叛,田榮因沒被封賞在齊國起兵、陳餘因分封爵位太低在趙國起兵,項羽直接出兵平叛,不考慮招撫、剿撫結合,單純依靠軍事行動,對立更嚴重。

    昔日的部下英布擁兵自重,項羽就多次派人去責備,英布惶恐之餘投降了劉邦。若是採用安撫、籠絡策略,不至於失去一個幫手,增加一個對手。

    劉邦對統一戰線的運用非常靈活機動。當劉邦受困於滎陽時,韓信不出兵相助,反而請封假齊王,劉邦採納張良、陳平意見果斷地封韓信為真齊王,馬上得到韓信的相助。垓下之戰前夕,韓信、彭越兩人再次按兵不動,劉邦馬上許諾封他們為王,並劃定地盤,兩人很快出兵圍攻項羽,取得了垓下之戰的勝利。

    楚漢兩家相爭,存在多個第三方勢力,誰爭取到了,勝利的天平就會向他傾斜。

    其次,我們看看項羽的戰術成功之處

    在彭城之戰,面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項羽依然能用3萬精兵擊敗劉邦56萬諸侯聯軍,再創奇蹟;滎陽之戰又是大敗漢軍,劉邦淪落到用紀信假冒自己才得以拖延時間逃脫的窘境;鴻溝議和後,劉邦撕毀協議追擊,反而又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只得深溝高壘自守。在楚漢戰略相持階段,項羽實力偏弱的情況下,仍能多次取得勝利,可見戰術之高。

    哪怕是最後陷入絕境,四面楚歌時,項羽仍能發揮出色的戰術。身邊只剩二十八騎,依然指揮若定,分四隊衝擊,“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硬是從重重包圍圈撕開一道口子,一直殺到烏江畔,若是不自刎,很可能逃回江東!

    從兩軍相持到最後決戰,項羽在戰術上與劉邦比,並不落下風,他的弱點就在戰略。

    小結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

    項羽雖然在戰術上多次取勝,但是戰略上多次犯下致命的錯誤,最終依然是回天乏術!項羽的例子是很好的詮釋。

    因此,戰略出行重大錯誤、偏差,哪怕戰術上再強大,也不能彌補戰略的缺陷,無法扭轉大局。

  • 5 # 週週說古今

    戰略失誤一切都白搭?為什麼說戰術上的成功無力扭轉戰略上的失誤?

    戰略和戰術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前者更巨集觀,後者更微觀,前者是綱領後者是細節,前者負責方向,後者負責尺度。方向錯了,尺度再得力也無濟於事,甚至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就是這個理!

    在中國歷史上,因戰略失誤而遭遇失敗的戰術大師不勝列舉,其中諸葛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諸葛亮主政後,不顧滿朝反對,堅持北伐,七出岐山均無功而返,最終飲恨五丈原,就是戰略目標不正確。劉備之後的蜀漢政權,地盤最小、人口最少、實力最弱,但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就是有蜀道地利,在這一長一短之間,最明智的戰略是穩固國內,發展民生,休養生息,讓國家養足實力,等天下大勢有變再作北上或東出之打算。

    諸葛反其道而行之,將有限的國力用在進攻上,而且是跟實力最強的魏國死磕,全然不顧實力反差,路途辛苦。好比猴子老是要跟大象過不去,猴子儘管很靈活,在戰術上有優勢,但終歸不是大象的對手。

    當然,諸葛孔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的是兌現與先帝的承諾,為的是實現復興漢室、克服中原的理想,這個精神是彌足珍貴的。這是另一個層面的事情,就戰略戰術而言,他屬於好的戰術用在錯誤的戰略上,失敗的結局在所難免。

    相反,只要戰略正確,方向正確,儘管才智平平、戰術單一,也可以取得輝煌戰績。曾國藩是晚清中興的四大名臣之首,他最大的功績就是打敗太平天國。但曾國藩是一個文人,出身湖南鄉下,主修理學文章,兵法韜略並非他的長項,一度還被評價為不懂打仗。但就是這樣一個不懂打仗的人,畢生堅持不弄險,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把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國徹底征服。曾國藩沒有華麗的戰術,唯一的法寶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咬定青山不放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向著一個方向前進,最終到達勝利彼岸。何故,戰略勝利也。

  • 6 # 春秋正義

    1944年侵華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在八個月的時間裡,橫掃了中國中部戰場,佔領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然而日軍戰敗的頹勢卻無法扭轉,看似國軍腐朽不堪,日軍還有困獸之勇,但二戰勝利的天平已經完全傾倒在盟軍一方。

    最主要的原因是,日軍執行了錯誤的戰略。

    當時太平洋戰場,美軍步步緊逼,已經快打倒日本本土了,所謂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基本不復存在,日本軍部對日美軍事實力的巨大差距,心裡十分清楚,但就是拉不下面子談求和。而中國戰場,自從武漢會戰之後,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基本沒有爆發大規模戰役,日軍也沒有能力繼續它滅亡中國的妄想。此時作為一個頭腦清醒的人,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在與美軍的戰鬥中爭取更多的便宜,以求能夠把美國推到談判桌前,而不是再發動大的戰役,加劇資源的消耗。

    只不過日本有著“下克上”的光榮傳統,正確的軍事決策往往被二愣子低階軍官攪局。在太平洋被美軍痛打的日本鬼子,企圖在中國戰場找回點臉面,這就好比一個流氓地痞被黑社會大佬揍了一頓,回頭就得找比它弱的人欺負。於是冠上打通大陸交通線、聯通各路侵華日軍之名,幾十萬日軍就踏上了瘋狂進攻的路。

    戰鬥首先在河南開始,國民黨軍依舊低能,短時間內就丟了鄭州、洛陽等城,日軍很快便發起了第四次長沙會戰。這次薛嶽對日軍準備不足,天爐戰法在日軍絕對優勢兵力面前失效,古城長沙最終陷落,前三次長沙保衛戰的勝果功虧一簣。日軍突進到衡陽,與方先覺的第十軍激戰47天,最終國民黨軍援兵始終未到,衡陽城破。接著,日軍進攻廣西,以善戰著稱的桂軍與敵血戰,但獨木難支,桂林、柳州、南寧失守。侵華日軍甚至向貴州發起攻擊,威脅當時的國民政府陪都重慶的安全。

    豫湘桂戰役,日軍以傷亡十萬餘的兵力,佔領了大片土地,掠奪大量資源,我軍也犧牲幾十萬將士,是抗戰以來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但一年後,日本人還是投降了,因為豫湘桂戰役發生在中國戰場,中中國人民以極大的犧牲減輕了盟軍對日作戰的壓力。日本人不懂這個道理,原本按照侵華大本營的設想,日軍按照滿清入關路線準備,先東北,後華北,一路南下,但偏偏日軍也有好事者,持續擴大與我軍在淞滬地區決戰,提前了侵華的程序,打亂了戰略企圖。後又無法開啟局面,日本海軍就到珍珠港挑釁美中國人,一連串的勝利讓小日本衝昏了頭腦,他們天真地相信,戰術上的成功疊加可以換來戰略的勝利。

    殊不知蔣百里先生提出的“空間換時間”、毛主席提出的“論持久戰”,早早地就將了日本一軍,註定了日本的敗局。正可謂“跳樑小醜,雖強必戮”,日軍戰略的失誤,是無論多少戰術上的成功都填不上的坑。

  • 7 # 再言春秋

    結論:

    一旦出現了戰略上的失誤,那麼失敗就是一種必然性的結果。即便有一兩次戰術上的成功,也不可能扭轉戰略上的失誤。

    分析:

    什麼叫做戰略:

    為了表達清楚戰略的重要性,小編準備從失敗、成功的案例中各選擇兩個,跟大家分享。失敗案例:

    一、瓦崗寨起義:轟轟烈烈的瓦崗寨起義本來是最有可能與李唐王朝一爭天下的勢力,最終卻早早的推出歷史舞臺,就是因為其戰略上的失誤:

    李密謀殺瓦崗寨前領導者翟讓使得原本團結一心的起義軍開始內部分裂。有人說內鬥算戰略麼?可以肯定說,如果想要成功,團結是必要的戰略核心思想之一。無論多麼強大的一直隊伍,只要這個思想出現問題,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失敗。

    瓦崗寨擴張的速度過快,導致瓦崗寨的擴張速度超過了自己的真實水平。因此造成了對已取得地盤的鞏固。這就是他作戰戰略上的錯誤。

    二、日軍侵華戰爭:日軍侵華對我們整個民族帶來的傷害都是巨大的,我們無法忘記他給我們帶來的傷害。他最終的失敗,是因為侵華戰爭從一開始就是徹頭徹尾的戰略敗筆。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讓全民的加入到這場抵禦外來侵略者的戰鬥中。日軍沒有想到在抵禦外來侵略者時,中華民族會如此團結。

    日軍戰線過長,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大量的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並壯大了我們自己的隊伍

    中中國人民在這場戰爭中展現出來的頑強意志,讓日軍認識了什麼是中華民族的血性。民族的自尊心,中華民族的骨氣,是我們取得最終勝利的保障。

    成功案例:

    一、朱元璋起義:朱元璋是唯一一個從南方向北方打,最終統一天下的人。那麼朱元璋起義富有怎樣的戰略智慧呢?

    朱元璋能夠意識到知識分子的重要性,很好的運用了知識分子。無論是從他的起義還是後來的建國,都沒有忽略了知識分子。這是他強於其他農民起義的地方。

    堅定的執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策略。這個策略讓他即避免了被針對,還保證了他每前進一步都特別的紮實。

    二、毛主席領導的中國革命:毛主席所領導的中國革命在經歷了萬難的險阻之後,取得了革命勝利,並建立了新中國。就是因為戰略思想的正確性。

    根據中國是農業大國的這一國情,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發展武裝暴動,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形成農村包圍城市這一戰略態勢。

    在三灣改編的時候,提出把支部建在連隊,以實現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軍隊的紀律性,和純潔性,即“黨指揮槍”這一開創性戰略思想。

    結語:

    戰略正確是一件事情成功的必要因素。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有正確的戰略目標。並制訂一個長遠的,可持續的,可操作的戰略執行計劃才可以取得成功。只要在戰略上不失誤,即便會出現短暫的挫折,也不會影響最後的成功。而如果失去了正確的戰略思想做指導,制訂了一個錯誤的戰略目標,即便一開始有一些成績,即便在一些戰術方面取得了臨時的成功,那也都是僥倖的,最終也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

    寄語:

    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結底還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這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對我們青年的寄語,作為青年人,我們不要辜負毛主席的寄託。要為我們的祖國,貢獻出我們自己的力量。

  • 8 # 卜耐夫哲學

    方向錯了,狙擊手再高明,也發現不了目標。

    方向錯了,馬兒跑得再快,也到不了目的地。

    方向錯了,醫術再高超,也治不了患者的病。

    沒有了共同的偉大思想,沒有了共同的偉大主義,一個國家再有錢,也算不得強盛!不過只是特權氾濫,貪婪橫行,少數成富,外吉內凶。

    人,沒有了人生方向~或只以“有錢”為方向,也如同“豬盼吃好”。

    戰略,不會有失誤的。

    只會有假的戰略,或貌似戰略。

    假如,一個人身在內蒙古,卻依然只會從名字上判斷“北京在北邊”,他依然到不了北京。

    假如,一個人身在兩廣,卻僅能認定“南京”一定在南邊,他便只能跳海。

    故,戰略是本質的,是向內的,是向中心,向原初走的。而不是向外的!將向外當成戰略,是註定要失敗的。

    根,在內裡。本,在內裡。天,在中心。民眾,在中心。

    ~這才是戰略方向。

  • 9 # 武威75562436

    老祖宗用一個成語回答了你的問題:南轅北轍。

    車好馬好糧食多老司機,這都是戰術得當。方向都跑錯了就是戰略失誤,有毛用。

  • 10 # 墨龍92

    剛看了一個講楚漢傳奇的文章,忽然發現特別適合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看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就夠了。

    戰術是戰略的一部分,戰略優勢遠大於戰術優勢重要,但當戰術優勢強大到一定程度,可以彌補戰略上的劣勢,但難度很高,相當於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區別。

    比如劉邦的戰略優勢,項羽的戰術優勢。

    劉邦的戰略優勢很大,但是擱不住他戰術上老是輸啊!如果沒有韓信彌補劉邦的戰術上的不足,或許項羽就贏了。

    再看項羽的戰術優勢,簡直把劉邦像狗一樣攆,但是擱不住不得人心,敵人太多,硬生生被人給耗死。但凡戰略思想高些,也不至於四面楚歌,說不定鴻門宴時就把事給解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相信愛情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