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路黑臉
-
2 # 薩沙
知道什麼是官話嗎?
就是專門用於和官員同僚以及皇上溝通的話。
官話類似於今天的普通話,具有共同性。
學會官話以後,最低程度是可以實現官場的基本溝通的。
自然,中國文化最大特點是漢字只是表意,不存在口語的區別。
廣東人寫漢字,四川人也毫不費力的看懂。
而官場主要的政務都是透過奏摺官文的形式。
普通官文,由官僚機構處理。
重大事件需要皇帝親批,然而交給內閣大臣們處理!
很多時候,皇上和大臣們不需要見面,內閣大臣根據硃批自行處理即可。
由於公文可以處理大部分的政務,對於語言交流相對要求比較小。
古代的官話從周開始就存在,當時稱為雅言。
周朝的官話為雅言、秦漢時期沿用雅言,漢晉時期多稱“通語”,如西漢楊雄就以共同語“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元代稱“天下通語”,為域內各民族共同語。
這些官話這麼多年,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直到明代中期,官話依然保留中古漢語的清濁音、入聲、尖團音等。
在元代,第一次透過國家性質推行官話。
它以北方官話及大都話為基礎,制定了天下通語,推行到全國。
元朝官話在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中被記錄下來,在其中儲存了大量唐宋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原音(汴洛音)。
明朝也是一樣,以《中原音韻》的北方官話為基礎音系,參照以南方下江官話,制定了《洪武正韻》,形成南京官話,成為國家標準漢語語音。因此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中國話,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各朝的官話基本上都是京城方言。
因為當一個城市成為首都,由於政治原因,在古代它必為天下人匯聚之地,也因此成為方言匯聚之地。
而語言一定會隨時間而在自身變化,更會因為與不懂語言接觸(包括同語系),但不互通或難以互通的語言接觸,而加速變化。
正如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提出: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於是京城方言就必然成為受天下方言影響的語言,在諸多方言中具有了最高的全國性。因而選其為全國通行的官話便是自然而然的了。就像民國與現在的官話“普通話”,就是以北京方言為主,那種什麼“一票之差勝廣東話”純屬扯淡,因為只能是北京話。
官員說官話是肯定需要的。
舉明代一個例子:
夏言,官至嘉靖朝首輔,史書有云:“言眉目疏朗,美鬚髯,音吐弘暢,不操鄉音。每進講,帝必目屬,欲大用之。”可見說得好,老大對你印象就好。而既然說得好能成為加分項,那麼從側面來看,說不好應該是個普遍現象。。。
官員有需要都如此,老百姓嗎就更別說了,肯定有障礙。但想想古代百姓大部分人是一輩子出不了周圍二十里的,所以影響也就那樣,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