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述“荊軻刺秦”場面最精彩的莫過於《史記·刺客列傳》,所謂“史記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對刺客荊軻的描寫中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幕,司馬遷也對之傾注了無限深情,一向文字簡約的他,竟然用270餘字細緻入微地描寫了荊軻刺秦王的詳細過程,其間動作轉換、氣氛變化,均如電影鏡頭般真切。
地圖徐徐展開之際,一把匕首的寒光也閃現出來。
荊軻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搶過匕首,以迅雷般向秦王刺去。匕首未至,驚慌失措的秦王已經抽身跳起,匕首劃斷了衣袖。他想拔劍還擊,但所佩寶劍過長,劍套又緊,一時竟不能拔出,只能手扶劍鞘,奪路而逃。咸陽宮的大殿上,只見秦王繞著柱子亂跑,荊軻手持匕首狂追不止。
殿中群臣都不曾料到使者突然變身為刺客,一時驚恐失態,不知如何是好。
根據秦國律法,殿上侍從大臣不允許攜帶任何兵器,各侍衛武官也只能拿著兵器按次序守護在殿外,沒有秦王命令,不得踏上大殿半步。但此時秦王只顧逃命,根本顧不上下令召衛士上殿。於是,殿上群臣只能徒手與荊軻搏鬥,以期阻止他的追逐,使得秦王逃命。
但他們怎麼能阻止荊軻呢?這刺客以必死之心前來,如今距完成使命僅差最後一擊了。
此時,侍從醫官夏無且手中的藥囊投向了荊軻。這一投雖然沒有威脅,卻延緩了荊軻追逐秦王的腳步。在這一瞬間,秦王聽見了左右的呼喊:“王負劍!”於是秦王把劍推至後背,一番折騰,終於握劍在手。
這把鋒利無比的寶劍,砍中了荊軻的左腿,荊軻遂成廢人。劇痛之中,他仍不甘心,抬手將匕首投向秦王。不中
秦王的劍沒有停下,他懷著滿腔怒火向荊軻連連砍去。荊軻八創,遍體鱗傷。
他自知大事難成,遂坐於地上,倚柱而笑,既而一聲長嘆:“大事不成,是因為想活捉你,迫使你訂立契約以回報燕太子。”他是在說給秦王,也像是在寬慰自己。
侍從們一擁而上,殺死了荊軻。
整個刺殺過程,司馬遷的文字中沒有出現秦舞陽的身影。那惶恐的少年,或許在圖窮匕見之時,已經被殺死在大殿之外。這是一個莫大的遺憾,如果秦舞陽能幫荊軻一下,或許,他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正是由於這段描寫十分細緻、精彩,所以後人常以此質疑司馬遷過於“文學化”,而未必合於史實。但是司馬遷的描寫都是有依據的,比如荊軻刺秦的場景,司馬遷在《刺客列傳》末尾明確說:“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這是有口述訪談的,完全可信。
記述“荊軻刺秦”場面最精彩的莫過於《史記·刺客列傳》,所謂“史記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對刺客荊軻的描寫中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幕,司馬遷也對之傾注了無限深情,一向文字簡約的他,竟然用270餘字細緻入微地描寫了荊軻刺秦王的詳細過程,其間動作轉換、氣氛變化,均如電影鏡頭般真切。
地圖徐徐展開之際,一把匕首的寒光也閃現出來。
荊軻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搶過匕首,以迅雷般向秦王刺去。匕首未至,驚慌失措的秦王已經抽身跳起,匕首劃斷了衣袖。他想拔劍還擊,但所佩寶劍過長,劍套又緊,一時竟不能拔出,只能手扶劍鞘,奪路而逃。咸陽宮的大殿上,只見秦王繞著柱子亂跑,荊軻手持匕首狂追不止。
殿中群臣都不曾料到使者突然變身為刺客,一時驚恐失態,不知如何是好。
根據秦國律法,殿上侍從大臣不允許攜帶任何兵器,各侍衛武官也只能拿著兵器按次序守護在殿外,沒有秦王命令,不得踏上大殿半步。但此時秦王只顧逃命,根本顧不上下令召衛士上殿。於是,殿上群臣只能徒手與荊軻搏鬥,以期阻止他的追逐,使得秦王逃命。
但他們怎麼能阻止荊軻呢?這刺客以必死之心前來,如今距完成使命僅差最後一擊了。
此時,侍從醫官夏無且手中的藥囊投向了荊軻。這一投雖然沒有威脅,卻延緩了荊軻追逐秦王的腳步。在這一瞬間,秦王聽見了左右的呼喊:“王負劍!”於是秦王把劍推至後背,一番折騰,終於握劍在手。
這把鋒利無比的寶劍,砍中了荊軻的左腿,荊軻遂成廢人。劇痛之中,他仍不甘心,抬手將匕首投向秦王。不中
秦王的劍沒有停下,他懷著滿腔怒火向荊軻連連砍去。荊軻八創,遍體鱗傷。
他自知大事難成,遂坐於地上,倚柱而笑,既而一聲長嘆:“大事不成,是因為想活捉你,迫使你訂立契約以回報燕太子。”他是在說給秦王,也像是在寬慰自己。
侍從們一擁而上,殺死了荊軻。
整個刺殺過程,司馬遷的文字中沒有出現秦舞陽的身影。那惶恐的少年,或許在圖窮匕見之時,已經被殺死在大殿之外。這是一個莫大的遺憾,如果秦舞陽能幫荊軻一下,或許,他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正是由於這段描寫十分細緻、精彩,所以後人常以此質疑司馬遷過於“文學化”,而未必合於史實。但是司馬遷的描寫都是有依據的,比如荊軻刺秦的場景,司馬遷在《刺客列傳》末尾明確說:“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這是有口述訪談的,完全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