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妮品歷史

    蕭何自謝於民

    劉邦為什麼想殺又殺不了蕭何?

    雖然蕭何已經竭盡所能的來依順劉邦,但仍然無法打消他的猜忌心理。在平定黥布之後,劉邦認為應該找藉口來除掉蕭何。就在回京的途中,老百姓們遮道上書,控告蕭何強買民田宅數千萬。劉邦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藉機把蕭何殺掉,不僅罪名成立,百姓高興,而且自己也無需揹負忘恩負義的罵名。於是他將百姓的控狀全部交給蕭何看,笑著說相國居然也會取人田宅以為利,並要求蕭何親自去向百姓道歉。

    受到羞辱後,蕭何第一次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以為民請命的名義,要求劉邦開放皇家的上林苑,讓百姓進去耕田,不要只留給禽獸食用。就在這一刻,雙方徹底撕破了臉皮,劉邦大罵說:“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於是下令將蕭何投入監獄。

    過了幾天後,王衛尉問劉邦說相國究竟犯了什麼大罪,為何陛下處罰他這麼重。劉邦回答說相國收了商人的賄賂,想漁利皇家園林。然而王衛尉明白劉邦汙衊蕭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所以他委婉地說相國追隨陛下這麼多年,常負責鎮守後方,如果真有私心的話,早在楚漢對峙時就造反而獨據關中了。如今陛下卻指控相國收取幾個商人的賄賂,這怎麼說得過輕呢?劉邦聽後便下令赦免了蕭何,與他同歸於好。這說明劉邦明白了三件事:

    第一、蕭何是不該殺的。因為他的罪名並不成立,殺了他無法服眾。百姓雖然一時激憤,但日後想起蕭何的好來,遲早會翻案;

    第二、蕭何是不能殺的。如果把蕭何殺死了,那麼由他所訂立的漢家制度是否還要沿用下去?他所舉薦的官員是否都要罷免?他是個得民心的宰相,殺了他是否不利於自己的統治?

    第三、以其殺蕭何,不如用蕭何。既然並沒有蕭何謀反的證據,那麼以其殺了他,不如選擇相信他。在征討黥布時,劉邦已為流箭所傷,他自知時日無多,所以考慮要讓蕭何留下來輔佐幼主,不能輕易把他給殺了。

    當時蕭何也已是老態龍鍾了,所以劉邦見到這個他平生最想殺而又不敢殺的人時,留下了充滿歉意及懺悔意味的一句話——

    “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

  • 2 # 青田視野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破滅吳國後,頭號功臣范蠡在歸途中突然請辭,悄悄地離開越國,不知去哪了。後來,大夫種收到范蠡從齊國寄來的密信,裡面道出他請辭而去的真正原因。范蠡寫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原來他已經看透了勾踐的帝王心術,明白跟這種人在一起,只能共患難、無法同富貴,還不如避開為好。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帝王都有著類似於勾踐的心術,在成事以後狠心地宰殺功臣,其中以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最為典型。不同的是朱元璋殺戮功臣幾無忌憚,罪行未顯而被誅殺的人比比皆是,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漢高祖雖然也生性殘忍,但所殺的功臣一般都有謀反的舉動或明顯的言辭,必待坐實其罪名後,才會出兵去討伐,不敢擅自妄殺。

    在所有的功臣裡,有一個人是劉邦多次想殺卻又不敢下手的,因為這個人很有政治智慧,劉邦怎麼也挑不出他的錯來。這個人既不是張良也不是韓信,更不是陳平,那麼他究竟是誰呢?

    劉邦殺功臣不像朱元璋一樣無所顧忌

    劉邦都誅殺了哪些功臣?

    《史記》裡有一篇《高祖功臣候者年表》,裡面記載了漢初的一百三十七個功臣,其中封侯的有十八個,前十名的排位是這樣的: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張敖第三、周勃第四、樊噲第五、酈商第六、奚涓第七、夏侯嬰第八、灌嬰第九、傅寬第十。這個排位裡,許多本該出現在裡面的名字不見了,因為這些功臣犯了“謀反罪”,所以才被劉邦拉了黑名單。

    如果我們再翻閱到《高祖本紀》,便會發現曾經有一批功臣被封為王爵,大多是武將。他們分別是楚王韓信、樑王彭越、韓王信、燕王藏荼和淮南王黥布等,這些人最終都揹負上了謀反的罪名,導致身死而國滅。

    在漢五年正月分封諸王之後,藏荼率先於十月造反,主動攻擊代地,劉邦便命太尉盧綰討伐他,取其位而代之;十二月,有人來告說韓信謀反,劉邦便偽遊雲夢,將其逮捕還京;七年,韓王信勾結匈奴謀反,兵敗後逃入漠北;十一年,呂后與蕭何殺死韓信,彭越與黥布感到害怕,也相繼造反,結果全部被劉邦平定;十二年,燕王盧綰謀反,逃出塞外,終劉邦之世,不得返還。

    除了這些因謀反而被殺或被逐的人外,其他的功臣也免不了猜忌。留候張良在入關之後,便託言從赤松子遊,閉門不出歲餘;武侯樊噲將兵在外,劉邦誤聽讒言,欲于軍中斬之,幸虧呂后相救而得免;就連排名第一位的蕭何也免不了猜忌,劉邦屢欲尋其過錯,而蕭何卻全能化解,成為讓劉邦想殺而又不敢殺的那個人。

    被劉邦殺害的功臣以異姓諸侯王為主

    為什麼說劉邦最猜忌的功臣是蕭何?

    有心人在讀《史記》的《蕭相國世家》時,會發現這是一篇奇妙的官場保身之經典。裡面花大篇幅來講蕭何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信任危機,成功使自己避免了功高震主而被殺的悲劇。在這篇世家裡,劉邦多疑猜忌的性格被集中地刻畫了出來,這是其他篇所沒有的。

    從《蕭相國世家》的描述中,我們發現劉邦對蕭何有著一種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十分器重蕭何,認為這個人為自己經營後方,功不可沒;另一方又時時猜忌蕭何,每次在外打仗都會擔憂蕭何是否會謀反而霸佔自己的巢穴,導致基業喪盡。這兩種心理交織在一起,就變成了劉邦想殺又不敢殺蕭何的矛盾心態。

    在秦朝時候,蕭何官至沛縣功曹,是劉邦這個小亭長的上司。他經常利用職位便利來袒護劉邦,而劉邦也常跟隨在他的左右,儼然是上下級的關係。當劉邦要去咸陽出差時,各級官員都為其籌募旅費,其中蕭何出資最多。陳勝吳廣起義後,父老們共同擊殺沛令,蕭何與曹參便迎劉邦入沛。此時大家都擔心起義失敗的話會被秦人誅九族,所以互相推讓,最後才讓劉邦來做領導,蕭何為副。

    之後蕭何追隨劉邦入關滅秦,收其圖籍,盡知天下戶口強弱處。在項羽定封后,劉邦不滿漢中僻遠,想要反抗,蕭何勸他先以漢中為根據地然後再徐圖進取,提出“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的發展路線。劉邦知道蕭何是搞政治的人才,所以自己稱王后,便命其為丞相,負責經營後方。在劉邦出外征戰時,蕭何的政治才能得以徹底發揮出來,他不僅能保證前方足兵足食,而且還舉薦了像韓信這種大將。

    蕭何鎮守根據地,舉賢任能,足兵足糧

    漢軍還定三秦之後,蕭何負責鎮守關中,為漢朝制定法令,建立宗廟社稷宮室和縣邑制度。搞政治的蕭何越來越像國家的政治首腦,而劉邦只是一個屢次打敗仗的統帥而已。他每次被項羽打得片甲不留時,還得靠蕭何從輸送的援軍進行支撐。

    因此,在漢三年,劉邦正與項羽對峙在京索之間,卻依然不忘多次派使者回去慰勞蕭何。有一個叫鮑生的人看穿了劉邦的心思,他告訴蕭何說漢王派使者回來見丞相,名為慰勞、實則刺探,這是對丞相產生了疑心。試想,漢王的根據地現在掌握在丞相的手中,假如丞相要造反,派人去斷了漢王的糧道,那漢王就只能坐以待斃了。所以漢王在前線打仗時還不忘派人回來刺探丞相的動靜,擔心的就是這種隱患。於是,蕭何便派遣自己家族的兄弟子孫到軍中去,表示願與漢王共生死的決心,消除了劉邦的疑慮。

    這件事說明在取天下之前劉邦就一邊依賴蕭何,一邊又猜忌他了。而在得天下之後,劉邦雖然力排眾議,以蕭何為第一功臣,但猜忌之心並未消減,甚至還動起了殺念。

    劉邦依賴蕭何,卻又對他放心不下

    蕭何有政治智慧,屢次化解信任危機

    在消滅項羽,奪取天下後,劉邦非常清楚蕭何對於自己的意義,他封蕭何為鄼候,食邑最多。諸將得知後都不滿,認為自己在前線攻城略地、出生入死,而蕭何在後方舞文弄墨,未有寸尺戰功,如何反居於眾人之上?劉邦便解釋說,諸公是搞軍事的,蕭何是搞政治的,是政治指揮著軍事,而不是反之。此外,蕭何舉宗族數十人追隨自己,從起義到取天下,始終不離不棄,這種功德不能忘記。

    然而,在論及排名時,諸將又集體擁護曹參為第一。劉邦雖然屬意蕭何,但不好再反對眾人。此時關內侯鄂千秋出來為蕭何說話,認為蕭何具有“萬世之功”,高於曹參的“一旦之功”。因為蕭何為國家定立制度,鞏固後方,這才保證漢軍屢次敗而不亡,這是所有人都無法相比的。劉邦聽後,非常認可,便令蕭何為第一功臣。可見,劉邦對蕭何有著非常深重的感情,很感激他立下的功績,所以給予他應得的地位。

    但這並不意味著蕭何就此能獲得完全的信任,猜忌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劉邦給予蕭何應得的地位

    在建國之後,劉邦依然離不開蕭何,常將政事委託給他,自己則經常出外平叛。漢十一年時,劉邦到趙地去討伐陳豨。恰巧韓信謀反於關中,幸虧蕭何提前用計才將其擒獲。劉邦知道後,一邊拜蕭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一邊又令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卒為相國衛,名義上是保護蕭何,實際上是為了控制他。所以,當大臣們都向蕭何祝賀時,有一個名叫召平的人看穿了劉邦的心思,他對蕭何說:

    “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

    蕭何這才明白了過來,劉邦這人實在太厚黑了,老是變著法子來試探自己。於是他也就順從劉邦的心思,辭掉了封賜,並且還主動以傢俬助軍餉,劉邦知道後很高興。次年,黥布造反,劉邦仍舊外出平叛,他又使著老把戲——“數使使問相國何為”。蕭何以為只要盡職盡責,安撫百姓,繳納軍糧,劉邦就會滿意。然而有門客卻說,相國這麼做會被陛下認為是在收買人心,打算取代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遲早會被滅族的。蕭何聽後,又得故意多買田地,得罪百姓以自汙。

    蕭何自謝於民

    劉邦為什麼想殺又殺不了蕭何?

    雖然蕭何已經竭盡所能的來依順劉邦,但仍然無法打消他的猜忌心理。在平定黥布之後,劉邦認為應該找藉口來除掉蕭何。就在回京的途中,老百姓們遮道上書,控告蕭何強買民田宅數千萬。劉邦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藉機把蕭何殺掉,不僅罪名成立,百姓高興,而且自己也無需揹負忘恩負義的罵名。於是他將百姓的控狀全部交給蕭何看,笑著說相國居然也會取人田宅以為利,並要求蕭何親自去向百姓道歉。

    受到羞辱後,蕭何第一次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以為民請命的名義,要求劉邦開放皇家的上林苑,讓百姓進去耕田,不要只留給禽獸食用。就在這一刻,雙方徹底撕破了臉皮,劉邦大罵說:“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於是下令將蕭何投入監獄。

    過了幾天後,王衛尉問劉邦說相國究竟犯了什麼大罪,為何陛下處罰他這麼重。劉邦回答說相國收了商人的賄賂,想漁利皇家園林。然而王衛尉明白劉邦汙衊蕭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所以他委婉地說相國追隨陛下這麼多年,常負責鎮守後方,如果真有私心的話,早在楚漢對峙時就造反而獨據關中了。如今陛下卻指控相國收取幾個商人的賄賂,這怎麼說得過輕呢?劉邦聽後便下令赦免了蕭何,與他同歸於好。這說明劉邦明白了三件事:

    第一、蕭何是不該殺的。因為他的罪名並不成立,殺了他無法服眾。百姓雖然一時激憤,但日後想起蕭何的好來,遲早會翻案;

    第二、蕭何是不能殺的。如果把蕭何殺死了,那麼由他所訂立的漢家制度是否還要沿用下去?他所舉薦的官員是否都要罷免?他是個得民心的宰相,殺了他是否不利於自己的統治?

    第三、以其殺蕭何,不如用蕭何。既然並沒有蕭何謀反的證據,那麼以其殺了他,不如選擇相信他。在征討黥布時,劉邦已為流箭所傷,他自知時日無多,所以考慮要讓蕭何留下來輔佐幼主,不能輕易把他給殺了。

    當時蕭何也已是老態龍鍾了,所以劉邦見到這個他平生最想殺而又不敢殺的人時,留下了充滿歉意及懺悔意味的一句話——

    “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

  • 3 # 小龍女5505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漢高祖劉邦殺害西漢開國三位大將功臣韓信、英布、彭越之後,還有一位大將劉邦想殺卻又不敢殺的是樊噲,既是開國大將之一,又是一位外戚。

  • 4 # 我愛紅燒肉吃完再減肥

    陳平,張良,蕭何,陳平輔佐呂后,張良睡覺吃飯打豆豆,十分低調,蕭何貪財放權,最後善終,雍齒經常得罪劉邦,但是劉邦為了收攏人心木有,首先封賞雍齒

  • 5 # 燭影斧聲

    首先要看對功臣的定義,如果對建國做出了貢獻,而除劉邦本人外全算臣的話,那我認為是呂雉。

    可能有人會認為我瘋了,因為從某種意義來說呂雉沒什麼功勞,更算不上臣。可我不這麼認為。古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呂雉在齊家這讓劉邦沒有後顧之憂,已經算是為劉邦一統天下做出了貢獻,何況殺韓信對於劉邦更是大功一件。而臣這裡更好解釋,我是大漢唯一的皇,除此之外都是臣,老婆也不給面子。

    那麼為什麼我認為劉邦最想殺她呢?原因有四。首先,在劉邦晚年想廢立太子的問題上,兩人是絕對的對立面。劉邦寵愛戚姬,愛屋及烏。而劉盈是呂雉生的,母憑子貴。

    其次,呂雉性格強勢,有上位者的格局與手段,一旦劉邦駕崩,太子孱弱,加上呂氏宗族尾大不掉,很可能架空太子。這對劉邦來說,幾乎等於把一切拱手讓人。然而事實上也確實發生了。

    第三,呂雉把劉邦綠了。呂雉和審食其的爛賬可能沒幾個人不知道,奇恥大辱,要不是不能,估計呂雉早死透了。

    第四,劉邦對呂雉的虧欠。是的,正是因為虧欠,所以不願面對。常年征戰,整個家扔給老婆,而且毫無憐惜,遇見危險隨時捨棄。劉備妻子如衣服的理論估計都是他祖宗傳給他的。關鍵自己外面還彩旗飄飄。所以劉邦對她有很多的虧欠,多到無法彌補,不如殺之永不相見。

    但是劉邦真的不敢或者說也殺不了呂雉。呂氏宗族在朝廷已經形成了很大的規模和勢力,甚至超過了明哲保身的軍功集團。而劉邦在世時,軍功集團和呂氏宗族也沒有勢成水火。特別是很多人對呂雉,又敬又怕,又幾乎一邊倒的支援太子劉盈,反對廢太子。從這個角度看幾乎和呂雉是一個戰壕的。所以劉邦殺不了呂雉,不單單是不敢,而是做不到,

    所以劉邦在看見商山四皓之後,才會哭著對戚姬作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這單單是心疼自己死後的戚姬和如意嗎?不,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宣洩吧。

  • 6 # 把自己養好

    劉邦建立漢朝,誕生了一批文臣武將,他們為這段輝煌的歷史立下了漢馬功勞。其中韓信被蕭何贊為國士無雙,是劉邦取得勝利的關鍵。為什麼後來又落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呢?

    劉邦拜將

    韓信投奔劉邦時,劉邦並沒有看上韓信。韓信眼又無出頭之日,就半夜逃離了漢營,想另尋他路。

    蕭何是劉邦的人才補給官,他發現了韓信的才能,還沒來得及向劉邦推薦,就發現韓信趁夜逃跑,於是蕭何半夜三更把韓信追了回來。在蕭何的建議下,劉邦才正式拜韓信為大將。

    作為大將的韓信向劉邦分析了當下形式,以及取得勝利的辦法。劉邦聽得眉開眼笑,心服口服,隨後對韓信言聽計從。

    韓信沒讓劉邦失望,在睢水之戰滅了魏國,擊破代國。在井陘之戰中大破趙軍。韓信的軍事才能終於找到了用武之地,劉邦也為自己的創業之路找到了將佐良才。

    從不滿到懷疑

    韓信在建立了功勳之後,卻有些居功自傲起來。在楚軍攻打滎陽、圍困成皋時,韓信沒有出兵救援。這讓劉邦非常惱火,劉邦從成皋逃出來,馬上奪取了韓信的兵權。

    垓下之圍沒有韓信,歷史就會改寫。由於韓信是垓下之圍成敗的關鍵,項羽在垓下之戰前想策反韓信,但沒有成功。韓信在項羽面前很堅定的表達了對劉邦的忠心。但是,韓信在沒得到劉邦封地的承諾之前沒有如約和劉邦的軍隊匯合,加深了劉邦對韓信的不滿和懷疑,他的忠心只是他的自我認識而已。

    垓下之戰一結束,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韓信的忠心沒經得住現實的考驗,逆反之心在心中慢慢升起。

    愛恨交織

    劉邦奪了韓信的兵權,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去楚國後,劉邦仍然不放心,藉口有人寫信告韓信造反,去楚國把韓信抓了起來。韓信當時對天長嘆:“狡兔死,走狗烹”。

    劉邦把韓信關押以後,前思後想:韓信所立之功雖然讓自己有所忌憚,但韓信的功勞人所共知,如果殺了韓信,很多開國功臣將人人自危,取得的戰果有可能毀於一旦。

    劉邦思想的結果,是把韓信貶為淮陰侯。

    在劉邦去平息陳豨叛亂後,韓信無法忍受被貶的苦悶,糾結家臣想控制未央宮,結果事敗,被蕭何和呂太后聯合殺害。劉邦回來後得知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

    韓信是讓劉邦最頭痛的功臣,他既喜歡和愛惜韓信的才能,而他又害怕和苦惱韓信的才能。對於韓信,他既想殺,又不敢殺。而韓信造反,給了蕭何和呂后殺韓信一個最好的理由。所以,知道韓信死後劉邦才又高興又憐憫,

    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古以來,功高就不能蓋主。功勳卓著的功臣,最好的結局就是功成身退。韓信如果能安心退守做一個淮陰侯,也許會被劉邦放過,安度餘生。

  • 7 # 世界全史羅銳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破滅吳國後,頭號功臣范蠡在歸途中突然請辭,悄悄地離開越國,不知去哪了。後來,大夫種收到范蠡從齊國寄來的密信,裡面道出他請辭而去的真正原因。范蠡寫道:“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原來他已經看透了勾踐的帝王心術,明白跟這種人在一起,只能共患難、無法同富貴,還不如避開為好。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帝王都有著類似於勾踐的心術,在成事以後狠心地宰殺功臣,其中以 漢高祖劉邦和 明太祖朱元璋最為典型。不同的是朱元璋殺戮功臣幾無忌憚,罪行未顯而被誅殺的人比比皆是,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漢高祖雖然也生性殘忍,但所殺的功臣一般都有謀反的舉動或明顯的言辭,必待坐實其罪名後,才會出兵去討伐,不敢擅自妄殺。

    在所有的功臣裡,有一個人是劉邦多次想殺卻又不敢下手的,因為這個人很有政治智慧,劉邦怎麼也挑不出他的錯來。這個人既不是也不是,更不是,那麼他究竟是誰呢?

    劉邦殺功臣不像朱元璋一樣無所顧忌

    劉邦都誅殺了哪些功臣?

    《史記》裡有一篇《高祖功臣候者年表》,裡面記載了漢初的一百三十七個功臣,其中封侯的有十八個,前十名的排位是這樣的: 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張敖第三、周勃第四、樊噲第五、酈商第六、奚涓第七、夏侯嬰第八、灌嬰第九、傅寬第十。這個排位裡,許多本該出現在裡面的名字不見了,因為這些功臣犯了“謀反罪”,所以才被劉邦拉了黑名單。

    如果我們再翻閱到《高祖本紀》,便會發現曾經有一批功臣被封為王爵,大多是武將。他們分別是楚王韓信、樑王彭越、韓王信、燕王藏荼和淮南王黥布等,這些人最終都揹負上了謀反的罪名,導致身死而國滅。

    在漢五年正月分封諸王之後,藏荼率先於十月造反,主動攻擊代地,劉邦便命太尉盧綰討伐他,取其位而代之;十二月,有人來告說韓信謀反,劉邦便偽遊雲夢,將其逮捕還京;七年,韓王信勾結匈奴謀反,兵敗後逃入漠北;十一年,呂后與蕭何殺死韓信,彭越與黥布感到害怕,也相繼造反,結果全部被劉邦平定;十二年,燕王盧綰謀反,逃出塞外,終劉邦之世,不得返還。

    除了這些因謀反而被殺或被逐的人外,其他的功臣也免不了猜忌。留候張良在入關之後,便託言從赤松子遊,閉門不出歲餘;武侯樊噲將兵在外,劉邦誤聽讒言,欲于軍中斬之,幸虧呂后相救而得免;就連排名第一位的蕭何也免不了猜忌,劉邦屢欲尋其過錯,而蕭何卻全能化解, 成為讓劉邦想殺而又不敢殺的那個人。

    被劉邦殺害的功臣以異姓諸侯王為主

    為什麼說劉邦最猜忌的功臣是蕭何?

    有心人在讀《史記》的《蕭相國世家》時,會發現這是一篇奇妙的 官場保身之經典。裡面花大篇幅來講蕭何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信任危機,成功使自己避免了功高震主而被殺的悲劇。在這篇世家裡,劉邦多疑猜忌的性格被集中地刻畫了出來,這是其他篇所沒有的。

    從《蕭相國世家》的描述中,我們發現劉邦對蕭何有著一種非常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他十分器重蕭何,認為這個人為自己經營後方,功不可沒; 另一方又時時猜忌蕭何,每次在外打仗都會擔憂蕭何是否會謀反而霸佔自己的巢穴,導致基業喪盡。這兩種心理交織在一起,就變成了劉邦想殺又不敢殺蕭何的矛盾心態。

    在秦朝時候,蕭何官至沛縣功曹,是劉邦這個小亭長的上司。他經常利用職位便利來袒護劉邦,而劉邦也常跟隨在他的左右,儼然是上下級的關係。當劉邦要去咸陽出差時,各級官員都為其籌募旅費,其中蕭何出資最多。陳勝吳廣起義後,父老們共同擊殺沛令,蕭何與曹參便迎劉邦入沛。此時大家都擔心起義失敗的話會被秦人誅九族,所以互相推讓,最後才讓劉邦來做領導,蕭何為副。

    之後蕭何追隨劉邦入關滅秦,收其圖籍,盡知天下戶口強弱處。在項羽定封后,劉邦不滿漢中僻遠,想要反抗,蕭何勸他先以漢中為根據地然後再徐圖進取,提出“ 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的發展路線。劉邦知道蕭何是搞政治的人才,所以自己稱王后,便命其為丞相,負責經營後方。在劉邦出外征戰時,蕭何的政治才能得以徹底發揮出來,他不僅能保證前方足兵足食,而且還舉薦了像韓信這種大將。

    蕭何鎮守根據地,舉賢任能,足兵足糧

    漢軍還定三秦之後,蕭何負責鎮守關中,為漢朝制定法令,建立宗廟社稷宮室和縣邑制度。搞政治的蕭何越來越像國家的政治首腦,而劉邦只是一個屢次打敗仗的統帥而已。他每次被項羽打得片甲不留時,還得靠蕭何從輸送的援軍進行支撐。

    因此,在漢三年,劉邦正與項羽對峙在京索之間,卻依然不忘多次派使者回去慰勞蕭何。有一個叫 鮑生的人看穿了劉邦的心思,他告訴蕭何說漢王派使者回來見丞相, 名為慰勞、實則刺探,這是對丞相產生了疑心。試想,漢王的根據地現在掌握在丞相的手中,假如丞相要造反,派人去斷了漢王的糧道,那漢王就只能坐以待斃了。所以漢王在前線打仗時還不忘派人回來刺探丞相的動靜,擔心的就是這種隱患。於是,蕭何便派遣自己家族的兄弟子孫到軍中去,表示願與漢王共生死的決心,消除了劉邦的疑慮。

    這件事說明在取天下之前劉邦就一邊依賴蕭何,一邊又猜忌他了。而在得天下之後,劉邦雖然力排眾議,以蕭何為第一功臣,但猜忌之心並未消減,甚至還動起了殺念。

    劉邦依賴蕭何,卻又對他放心不下

    蕭何有政治智慧,屢次化解信任危機

    在消滅項羽,奪取天下後,劉邦非常清楚蕭何對於自己的意義,他封蕭何為鄼候,食邑最多。諸將得知後都不滿,認為自己在前線攻城略地、出生入死,而蕭何在後方舞文弄墨,未有寸尺戰功,如何反居於眾人之上?劉邦便解釋說,諸公是搞軍事的,蕭何是搞政治的,是政治指揮著軍事,而不是反之。此外,蕭何舉宗族數十人追隨自己,從起義到取天下,始終不離不棄,這種功德不能忘記。

    然而,在論及排名時,諸將又集體擁護曹參為第一。劉邦雖然屬意蕭何,但不好再反對眾人。此時關內侯鄂千秋出來為蕭何說話,認為蕭何具有“萬世之功”,高於曹參的“一旦之功”。因為蕭何為國家定立制度,鞏固後方,這才保證漢軍屢次敗而不亡,這是所有人都無法相比的。劉邦聽後,非常認可,便令蕭何為第一功臣。可見,劉邦對蕭何有著非常深重的感情,很感激他立下的功績,所以給予他應得的地位。

    但這並不意味著蕭何就此能獲得完全的信任,猜忌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劉邦給予蕭何應得的地位

    在建國之後,劉邦依然離不開蕭何,常將政事委託給他,自己則經常出外平叛。漢十一年時,劉邦到趙地去討伐陳豨。恰巧韓信謀反於關中,幸虧蕭何提前用計才將其擒獲。劉邦知道後,一邊拜蕭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一邊又令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卒為相國衛,名義上是保護蕭何,實際上是為了控制他。所以,當大臣們都向蕭何祝賀時,有一個名叫召平的人看穿了劉邦的心思,他對蕭何說:

    “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

    蕭何這才明白了過來,劉邦這人實在太厚黑了,老是變著法子來試探自己。於是他也就順從劉邦的心思,辭掉了封賜,並且還主動以傢俬助軍餉,劉邦知道後很高興。次年,黥布造反,劉邦仍舊外出平叛,他又使著老把戲——“ 數使使問相國何為”。蕭何以為只要盡職盡責,安撫百姓,繳納軍糧,劉邦就會滿意。然而有門客卻說,相國這麼做會被陛下認為是在收買人心,打算取代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遲早會被滅族的。蕭何聽後,又得故意多買田地,得罪百姓以自汙。

    蕭何自謝於民

    劉邦為什麼想殺又殺不了蕭何?

    雖然蕭何已經竭盡所能的來依順劉邦,但仍然無法打消他的猜忌心理。在平定黥布之後,劉邦認為應該找藉口來除掉蕭何。就在回京的途中,老百姓們遮道上書,控告蕭何強買民田宅數千萬。劉邦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藉機把蕭何殺掉,不僅罪名成立,百姓高興,而且自己也無需揹負忘恩負義的罵名。於是他將百姓的控狀全部交給蕭何看,笑著說相國居然也會取人田宅以為利,並要求蕭何親自去向百姓道歉。

    受到羞辱後,蕭何第一次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以為民請命的名義,要求劉邦開放皇家的上林苑,讓百姓進去耕田,不要只留給禽獸食用。就在這一刻,雙方徹底撕破了臉皮,劉邦大罵說:“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於是下令將蕭何投入監獄。

    過了幾天後,王衛尉問劉邦說相國究竟犯了什麼大罪,為何陛下處罰他這麼重。劉邦回答說相國收了商人的賄賂,想漁利皇家園林。然而王衛尉明白劉邦汙衊蕭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所以他委婉地說相國追隨陛下這麼多年,常負責鎮守後方,如果真有私心的話,早在楚漢對峙時就造反而獨據關中了。如今陛下卻指控相國收取幾個商人的賄賂,這怎麼說得過輕呢?劉邦聽後便下令赦免了蕭何,與他同歸於好。這說明劉邦明白了三件事:

    第一、蕭何是不該殺的。因為他的罪名並不成立,殺了他無法服眾。百姓雖然一時激憤,但日後想起蕭何的好來,遲早會翻案;

    第二、蕭何是不能殺的。如果把蕭何殺死了,那麼由他所訂立的漢家制度是否還要沿用下去?他所舉薦的官員是否都要罷免?他是個得民心的宰相,殺了他是否不利於自己的統治?

    第三、以其殺蕭何,不如用蕭何。既然並沒有蕭何謀反的證據,那麼以其殺了他,不如選擇相信他。在征討黥布時,劉邦已為流箭所傷,他自知時日無多,所以考慮要讓蕭何留下來輔佐幼主,不能輕易把他給殺了。

    當時蕭何也已是老態龍鍾了,所以劉邦見到這個他平生最想殺而又不敢殺的人時,留下了充滿歉意及懺悔意味的一句話——

    “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

  • 8 # 河北農村小哥

    韓信,韓信是呂后殺死的,為什麼劉邦不殺他,因為劉邦是既喜歡有忌憚,喜歡是因為韓信歷史為一個戰神幫他打下天下,忌憚是因為本事太大瞭如果殺了他太可惜還帶上個惡名,你說不殺他吧他本事太大了,還有一點如果殺不了被他跑了劉邦的皇位就沒了!

    個人言論

  • 9 # 愛久69

    善謀國者也善謀其身,劉邦作為帝王,殺也是殺對皇權有威脅的人,而不是亂殺,人都殺完了誰來維持整個帝國的運轉。所以永遠沒有最相殺的人,而是在政權的運作過程中看誰成了絆腳石就殺誰。

  • 10 # 天晴愛睡覺

    歷來以草民身份起家奪天下的皇帝,最後沒有哪一個不大殺功臣;

    因為身邊人是跟隨他一起成長的,無論是能力和威望都不會比他差;

    為了削弱這些人的威望,為了自己權力的安全,皇帝只有殺了他們才能安心;

    想殺是為了權力安全,不敢殺是因為殺了禍患太大,會讓兒孫無人可用;

    如果非要殺劉邦想殺又不敢殺的功臣,這個人就是周勃;

    周勃武略超群,有軍事能力又有威望,猜忌無度的劉邦肯定也想過殺他;

    劉邦之所以不敢殺他,或者說放棄殺他,都是為了留周勃來清理呂后的殘餘,來恢復劉家的天下!

  • 11 # 華碩王不二

    是張良吧,一是因為張良的忠心耿耿。他是在劉邦的勢力還很弱小的時候就跟隨著他了,而且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不世之功。張良之所以能避免兔死狗烹的命運,在於他懂得功成身退,退隱田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山刻石、南山添座、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