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亮月花郎
-
2 # 汗青正浩
近年來,電視螢幕上,抗戰劇可謂鋪天蓋地。常看抗戰劇的人往往都會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劇中的日本兵無論行軍打仗都會揹著一個行軍揹包。這不免讓人疑惑,這樣的揹包有何作用?為什麼日本兵作戰時也不將它放下?
電視劇中日本兵的行軍揹包並非虛構,在真實歷史上,日本軍隊曾經裝備過多種型號的揹包和背具,不同的揹包有著不同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那麼,日軍的揹包究竟有哪些講究呢?
一種象徵——日本人的母包文化在說揹包實用性之前,我們先看看日本的特殊文化。不難發現,就算是現在,日本人從幼稚園開始就各種大包小包,成人了後男性必備公文包,女性也必備通勤包,手提包,哪怕是女性和服,背後都有個小包包,所以這本身就是日本從古至今盛行的“揹包文化”的一種體現。
早在日本戰國時期,日本士兵就會背上“母衣”,給自己一個“母親在保護我”的心裡暗示,
到了二戰時期,日本軍人依然繼承了這個傳統,當然不能背戰國時期那麼繁雜的“母衣”,就背了精簡後的行軍包,就像戴上護身符,在拼殺激烈的戰場上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更能消除心理恐懼。
行軍揹包,容納生活用品和個人財物行軍揹包這一裝備並非日軍獨有,現代的軍隊也有同類型的裝備,它被稱之為“生活攜行具”,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裝生活用品的揹包。二戰時期,日軍的行軍揹包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在日軍裝備中,早期版的揹包叫做“昭五式”,由牛皮和木質框架組成,十分類似於今天日本中學生背的皮書包。
昭五式揹包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缺陷,那就是成本過高,不能滿足大規模戰爭的需要。於是日軍在1939年引入了新的九九式揹包,新揹包的材料是防水帆布。所以,如果在電視劇中見到1939年之前的日軍背的包不是牛皮包的話,就說明道具組犯錯了。
有趣的是,為了在揹包上固定更多的物品,日本人在九九式揹包上設計了許多帶子,在日本士兵眼裡,看起來就像一隻章魚,因此它也被戲稱為“章魚包”。
通常情況下,日本士兵會在揹包中放上換洗的衣物和鞋襪,還有牙刷、牙膏、肥皂等衛生用品。有的還會帶上一些自己喜歡吃的零食,所以,或許來自不同地方的日本士兵,揹包裡的味道也會有不同吧。
在揹包外面,按規定還要攜帶軍鞋、飯盒、工兵鍬、毛毯、帳篷布和雨衣,如果是通訊兵還要再帶上訊號旗等通訊器材。這些物品可以保證士兵可以在野外露營。畢竟,野外的夜晚是很冷的,如果不攜帶這些,寒冷而漫長的夜晚將會非常難熬,有時還會有致命危險。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揹包又大又沉,士兵們也總是揹著自己的行軍揹包,畢竟這是吃飯和保命的玩意啊。
既然如此,行軍揹包可以被放下嗎行軍揹包對於每個軍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裝備,看起來似乎是應該享受和武器一樣的待遇,行軍打仗時時刻刻不離身的。但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也不盡然。
比如,日軍軍官往往是不需要攜帶揹包的,即使攜帶也只是帶一隻用來裝文具、地圖之類物品的小包。這並不是因為軍官不需要生活用品,而是軍官的裝備往往由他的下屬攜帶了。
對於普通士兵而言,自然是不會享受到軍官那麼好的待遇。即使是在衝鋒陷陣的時候,他們往往還是需要揹著自己的行軍揹包。
原因也很簡單,戰場情況瞬息萬變,部隊常常需要不停的移動位置,如果士兵將揹包留在某個地方等著打完仗再來取,那麼,由於連續的機動,他很有可能不會再有機會回原來的位置取回自己的揹包,等到需要用揹包裡的東西時,就只能傻眼了。所以,在行軍和進攻戰鬥時,士兵是需要揹著自己的揹包的。
但在二戰時期,戰鬥並不總是快節奏的進攻戰,很多時候往往是雙方在陣地上進行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也會有許多防禦性的行動。
在這樣的行動中,部隊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士兵也可以放心大膽地把自己的揹包放在陣地後方。所以,在陣地戰、防禦戰中,士兵也並不總是需要揹著揹包。
對於日軍而言,還有一種不用背揹包的特殊情況,那就是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這兩個地區氣溫較高,日軍不用攜帶毛毯之類的保暖裝備,換洗衣物等也要輕薄許多。而且,在熱帶地區,如果攜帶的裝備過於沉重,行動會非常困難,甚至會發生中暑。
因此,這兩個地區的日軍可以不攜帶揹包,而是攜帶專門配發的九三式背袋,這種背袋是斜挎在肩上的,同樣用於攜帶生活用品。
戰場是殘酷而又多變的,要想在戰場上生存,士兵需要的裝備比普通人所認為的“一身迷彩一杆槍”要多得多,即使是科技發達的美國,士兵也至少需要揹負四五十斤的重量。要帶著這麼多的裝備作戰,並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麼輕鬆。日軍的行軍揹包,也算是這種不易的一種體現吧。
-
3 # 漩渦鳴人yy
怎麼說呢?演電視劇的自己可能有些麻木了,所以就把這個設定當成黃金定律有抄寫下來。
其實呢,你身上背個書包裡是一種什麼的感覺,基本上也就等於這個日本人打仗的時候,自己身上還揹著這麼個揹包,打仗的時候你身上多一分重量,就有可能讓你《戰場行》動更加多一絲遲緩,這樣的話打上的時候你覺得你的存活率是提高了呢,還是降低了呢?
這倒不是說日本人他一定用不上這個揹包打仗的時候確實會有一些特殊情況下會使用這個揹包,但是,這也僅僅只是特殊情況之下,普通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有這種揹包出現,不信的話你去查一下老照片,日軍作戰的時候有那個士兵身上揹著這個揹包的。
這個揹包呢,其實就是一些日常用品,還有鞋子啊,衣服啊之類的東西,這對於日本人來講這是尋常的不能再尋常的東西,木槿從這些揹包裡面可以找得到,在普通的據點裡面也會統一擁有這些東西。
這個揹包其實是日本人野外作戰的時候,為了能夠攜帶自身的隨身物品,所以才攜帶的這種揹包,這就好像,我們現在出去必須要攜帶身份證一樣,但是這個是揹包也比不上身份證,也不如身份證重要!在野外或者是在異國他鄉,你不可能說找到一個地方能夠購買到這些隨身使用的物品,所以也只能夠自己攜帶,但如果你是居住在據點附近或者你的活動範圍離這個據點不遠,並且每天晚上可以回到自己的據點的話,那你根本就不需要揹著個揹包。
一般情況下日本人如果打仗的話,身上揹著這個揹包就趕緊把揹包給甩啦,只要拿著子彈彈和步槍就行了!
至於說特殊情況之下才日本人會揹著一個揹包,這個特殊情況就是指一旦進行長途行軍半路遭到劫機的話,那麼日本人可能在戰爭的緊急情況之下會選擇揹著揹包進行作戰,但這種情況出現的機率很小,因為甭管戰爭來的在突然那麼打仗的時候,你總有那個時間去把自己的身上揹包給扔掉!
這種情況的主要是突出雙方交戰十分的激烈或者是突然,所以在某些電視劇抗日電視劇裡面會增加這麼一個鏡頭,士兵揹著揹包還在那裡進行作戰,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拍一些中國產抗日神劇的時候,會直接把這個設定給沿用下來,也有的抗日神劇會突發奇想,認為揹著這個揹包肯定是有大用途的,所以就把這個揹包背到前面去擋子彈……
打仗這個東西就是優勝劣汰,在戰場之上任何一個小的細節都有可能造成你喪命,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行動都是在戰場之上,血淋淋的教訓以後才會選擇去做的事情。
-
4 # 貓眼觀史
在大多數的影視劇當中,經常描繪的就是日軍與我軍進行戰鬥的場面,這些以抗日為題材的影視劇,向我們展示了我軍在戰鬥當中的英勇,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日軍,它們是以何種方式侵略中國的。
雖然這裡面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大多數都是以史實為基礎的。這些作品當中給我們透露出一個資訊,那就是日本士兵在進行抵抗之時,即使面臨再危機的情況,也不會放下自己手背的揹包,為什麼日軍在作戰時也要揹著行軍揹包,難道不能夠先放下,等打完仗以後再背上嗎?
說到這個行軍揹包,相信大多數人以為是最為平常的雙肩包,其實並不是這樣。這是二戰時期,日軍為其專門準備的單兵裝具,這種揹包就像我們在遊戲當中所見到的二級包和三級包一樣,根據不同的年代,還有種類和樣式的區分,它也是在不斷的更新和變革當中。
在眾多的流行款式當中,有兩款是最為主流的存在,分別是1930年的“昭五式”和1939年的“九九式”。
這種揹包的樣式變化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主要是材質“昭五式”是以牛皮為主,看上去更加舒適,而且方便攜帶。我們現在所流行的帆布包就是由此而演變來的,但是之所以會有帆布包,就是因為二戰時期日本經濟不斷下滑,做不起牛皮包,只能夠做帆布包。因此在後來的“九九式”當中,裡面有了更多的可以進行物品固定的綁帶。這也是出自於戰爭行進當中的需求考慮,而這種“九九式”的揹包又被稱之為章魚包。
要說到這個揹包裡面所裝的東西,那可就能夠稱之為百寶箱,因為這個揹包裡面裝的東西相對較為雜亂,所以很多時候士兵在行軍過程之中需要休息,就必須要用到揹包當中所準備的生活用品以及乾糧。
在長期行軍之中,有時會遇上惡劣天氣,因此各種各樣的帳篷雨衣都屬於攜帶範圍之內的東西。而且日本人節儉是它們的優良傳統,因此在路上遇到任何有可能會有用的,它們也會將自己看到的這些東西收集起來,所以揹包必須隨著大家的需求不斷擴大,同時也必然是成為了日軍的必備品。
很多人會好奇日軍,難道不會覺得揹包太過於重了嗎?其實根本不會,因為既然能夠在軍隊當中生存下來,那麼它們首先需要具備的就是,帶有一定的負重以及越野能力。即使是機械槍和各種各樣的手榴彈,早都已經超過了揹包所需存在的重量,那麼再加上一個揹包也不會對它們造成太多的影響。
但是在二戰時期,日本兵有兩種作用,一個是留守的部隊主要用於駐紮,另外一些是在行軍當中進行作戰的部隊。因此根據戰場上的場面描繪,大多數都是在進攻當中的,這些士兵需要攜帶更多的日用品。
當然由於行軍作戰的戰鬥需求,所以日軍也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不允許任何一個士兵以任何名義拋棄自己的行軍揹包。因為這個揹包裡面除了有這些日用品之外,有時也會存放一些軍用物資,甚至武器彈藥。
所以將這些東西丟棄,隨時可能會引發自身危險,甚至給敵人透露資訊,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它們也習慣了揹著揹包行軍,甚至與敵人作戰。因此我們在電視劇上,才能夠看到這些行軍揹包,在日軍的對戰過程之中,也較高頻率地出現。
其實任何一場戰鬥留給我們的,除了有自我的思考以外,也不得不承認日軍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肆意橫行那麼久,也是有它們自己的道理存在的。如果不是這些日軍經過長期的訓練,習慣了這種長期奔襲,甚至隨時作戰的戰鬥準備,那麼它們在中國也無法生存。
每一個軍人在軍隊當中都經歷了千難萬苦,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士兵。雖然日本在侵略中國方面的確做得不對,但是日本軍人身上的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卻給了我們一定啟示。
-
5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日軍並不在作戰時揹著背囊,即使有也是小範圍的現象,大多數情況下日軍只會揹著揹包行軍,丟下揹包作戰。不過也存在許多特例,比如需要長時間的運動作戰,需要突圍或節節推進、大縱深的突擊作戰等等,沒法不帶揹包。
我們不妨從二戰留下的資料中尋找一下答案。
先看看這張照片,它的描述是:Troops of Japanese 18th Infantry Regiment at Dachang near Shanghai, China, Oct 1937.(1937年10月,在中國上海附近的大場,日本第18步兵團的部隊。)
這是淞滬會戰的大場之戰,當時日軍剛剛突破中方第一道防線,算是比較激烈的戰鬥。我們可以看到,的確有一個日軍揹著碩大的背囊。
旁邊那個長長的棍棒是日本98工兵鍬的鍬柄,可能這是一次進軍途中拍攝的畫面,戰況並不算太緊急,所以有部分日軍攜帶了裝具。
再看這次日軍突擊某學校的外圍的情景,因為內部有中國守軍,這次屬於進攻任務,僅最右側一人帶有背囊,實際上這種現象很常見,日軍在一些輕裝行動中,仍然會讓1人揹負一定補給。
上圖的巷戰照片也一樣,日軍在牆壁中打洞前行,戰況險惡又緊急,所帶的只有子彈、水壺、刺刀、擲彈筒。
上圖兩個打擲彈筒的日軍,背上揹負了全套的裝備,這應該是一次比較長時間的野外野戰,部隊除非遇到無法運動的攻堅戰,否則一般是走到哪打到哪。因為隨時需要轉移,所以根本不可能扔下揹包。
還有這張圖片,日軍攜帶了幾乎全套的裝具,從工兵鍬到毯子全帶著,他們也很明顯在戰鬥過程中。
帶不帶裝具實際上是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事情,在大部分進攻作戰中,為了保持身手的敏捷,士兵們是不會帶著揹包打仗的,多一分拖累都會送命。
在需要放下裝具戰鬥情況下,日軍會專門找一名下等兵負責看護裝備,或者乾脆就顧不得那麼多了,背囊裡只有吃的、鞋子等物品,短時間根本不影響作戰。
對於日軍這樣的部隊來說,他們多數時刻無法獲得機械化輸送的機會,只能靠一雙腿四處轉戰,那麼在長時間的野戰過程中,完備的背裝是必須的。
特別是長距離的運動任務,比如追擊、掃蕩,基本是走到哪打到哪兒,沒有固定的戰線,也沒有固定的前進基地,戰鬥的強度通常也不大,那麼沒有理由拋棄掉裝具。現在圖輕快扔了,轉移的時候你不可能有機會再撿回來。
畢竟日軍並不是一支補給完善的軍隊,面對糟糕的後勤,很多時候士兵只能依靠自己,無論是就糧於敵,還是靠劫掠過日子,總要有個東西裝著。
說起來這也許會令中中國人臉紅,二戰時日軍常常大縱深的殺透國軍重圍進軍,他們甚至還能再次殺透重圍而去。這種長期任務,比如長沙會戰和武漢會戰,如果不帶裝具,顯然無法維持連續的作戰,不斷的進攻過程中根本無法指望後勤,推進到哪,哪就是陣地。
這在戰爭中經常遇到,不僅僅是日軍,美軍一樣會揹著揹包進攻,特別是一些補給不暢、需要長時間進行的任務,人走到哪打到哪兒,戰鬥的節奏也不快,那麼揹包肯定是不會丟的。
別小看給養所攜帶的給養,以純步兵部隊來說,部隊能打幾天仗,能運動到多遠的距離去,與攜帶的給養是息息相關的,別說日軍扛著大揹包作戰,志願軍當年還扛著炒麵袋子衝鋒呢。李奇微正是抓住志願軍只能打7天的弱點,狠狠反咬了我們幾口。日軍當年也差不多,在這種戰爭中,真把揹包扔得找不到了,那還打什麼仗?只能儘可能留在身上吧。
但就像前面所說的,是否留著揹包,這是個需要具體面對的問題,如戰況轉入激烈、在工事內進行防禦、在固定範圍內作戰等時候,揹包當然就是個累贅,是不需要揹著的。突然的遭遇戰、步步推進的進攻戰等才會留著揹包。
-
6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侵華日軍先後裝備了兩種單兵攜行具,也即1930年定型的“昭五式”,以及1939年更新的“九九式”。
其中,“昭五式”攜行具的製作材料中,包括牛皮和一個木框,類似於在身後揹著一扇牛皮小窗戶,固定性較好但造價較高。
由於製作成本較高,牛皮等戰爭物資消耗極大,不久就改成了全帆布製作,揹包上有若干個金屬環,用於調整和固定放置在背後的其他裝備,但缺乏固定材料後,導致揹包經常不成形。
“九九式”攜行具就此誕生,上面縫製了許多結合的帶子,用來捆束各種裝備和工具,這些帶子酷似章魚腿,俗稱“章魚包”。
“章魚包”用防水帆布製作,其質量包括實用性遠超“昭五式”,因此,受到日軍的歡迎,裡面可用來充塞軍用毛毯、帳篷布、步兵鍬、急救包、雨衣、襯衫等,以及其他洗漱用品等雜物,長途行軍作戰時能裝入罐頭、餅乾、飯糰等食物。
其實,在戰鬥非常緊張和激烈,日本軍隊在發動進攻時,步兵會棄了身上沉重的單兵攜行具,以便自身輕裝上陣,發揮戰場上個人最佳的技戰術效能。
卸下的單兵攜行具,由專職負責後勤的士兵集中保管,如同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我軍為了爭取時間,追趕逃跑的敵人,指揮員會命令戰士們丟了身上的揹包,就攜帶槍支彈藥以及必要的水壺和乾糧跑步前行,道理是一模一樣的。
因此,抗戰影視劇中,日軍步兵在向我軍陣地發動猛烈進攻,或雙方都已經進入拼刺刀,如此你死我活的肉搏場景時,日軍還依然裝逼似的在身上揹著沉重的單兵攜行具,而不卸掉這沉重的負擔,顯然是不符合戰場規律的。
可能影視劇編導也是為了追求細節的真實性,畢竟觀眾對於抗戰神劇不顧時代背景,劇情包括槍械、戰車、汽車等道具的運用嚴重脫離歷史的吐槽,耳朵裡多多少少也灌進去了一些。
因此,戰時日軍身上揹著單兵攜行具,確實符合歷史的真實性,在行軍時如同我八路軍、解放軍等將棉被打包背在身上是一個道理,但打仗的時候,棉被是從背上釋放,輕裝上陣殺敵的。
故而日軍在行軍途中,遭遇抗日軍隊的伏擊,或雙方軍隊發生了遭遇戰,那麼,日軍身上的單兵攜行具仍然背在身上打仗,還稍微說得過去,在其他場合下打仗,都揹著單兵攜行具,就嚴重失真了,不符合當年的戰鬥場景,只能是編導的藝術創作了。
-
7 # 使用者422438875148配配
保證基本生存的家當,丟了也許就死了,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丟下的!不管在作戰間隙還是行軍途中,日本兵只要停下來,就開啟那揹包隨時補充能量或者是調理休整一下自己,以便恢復體力和狀態,更好的投入行軍或作戰!他們在平時訓練就養成這個習慣,躲過子彈能保命有那揹包更能保命。尤其是夜晚露營,那揹包更是必不可少的!
-
8 # 鐵桿軍迷
我們總是從一些影視作品和二戰時期的視訊資料中看到日本士兵每人都揹著一個揹包,行軍時揹著,作戰時也是如此。
-
9 # 軍武小咖
二戰時期不僅日軍在作戰的時候喜歡揹包,其他各國軍隊在作戰的時候也都有揹包的習慣,只是一些影視劇為了節省劇組的成本,省略掉了士兵身上的揹包。日軍士兵的揹包並不只是裝的毛毯和食物,還裝著很多戰場上的實用器材,例如工兵鏟和雨衣、鐮刀等器械,這些物品能夠在一些關鍵時刻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後勤保障不完善的二戰時期,士兵揹著行軍揹包作戰十分正常。實際上在抗戰時期,中國的一些部隊也裝備了行軍揹包,例如一些比較富裕的地方軍閥軍隊,以及一些中央軍的嫡系部隊。在現代化戰爭中,仍然能夠看到行軍揹包的身影,一些特種部隊作戰的時候,也會有一兩個士兵揹著大包,帶著日用品和食品、藥品。只是現代軍隊後勤保障比較充足,行軍揹包的數量有所減少而已。
-
10 # Global防尉
而這種裝備在當時的國軍和八路軍之間並不流行,這一方面是由於當時製造材料以及基礎有限,還有一方面是影響作戰。由於當時裝備有限,槍支很難一人一支,許多軍人就手執大刀和敵軍進行近戰,而輕裝上陣也無形中增加了作戰能力,從側面也反應了他們的驍勇善戰。
所以日軍無論是在戰鬥時還是行軍時都要背上那個對自己極為重要的揹包。當然二戰時期不僅只有日本裝備了揹包,德國和美國製造的揹包甚至更加先進。直到現在,單兵裝備依舊離不開一個揹包,每一個士兵都配有一個揹包。
回覆列表
一提起日本鬼子,我就想起了她們那副猙獰醜惡的面孔,似乎巴不得上去就突突了他們!
世界各國的每一支軍隊似乎都有獨屬於自己的傳統,那麼日本軍隊當然也不為例,在很多影視劇作品當中,日軍每每在行軍打仗時,總是要在肩背上揹負著行軍揹包,而且在正式開火對陣時,背上的行軍揹包依然沒有放置下來,所以有的觀眾或者讀者就在此時發問了:難道揹著揹包打仗不累嗎?
是啊,在我看來,如果日本軍隊將揹包放在一旁參與戰鬥的話,這樣不是顯得更加靈敏便捷嗎?為什麼要揹負一個重重的包袱呢?難道這行軍揹包裡面蘊藏著什麼祕密嗎?在觀看中國拍攝的眾多抗日劇作品當中,絕大部分鏡頭之下,我軍都是“一人一槍,兩顆手榴彈”直接參與到戰鬥當中,反觀日軍則是每人身上揹負著一個行軍揹包,參與到戰鬥當中。
這裡提到的日軍揹包,這是二戰時期日軍的單兵裝具,可以看做是日本軍隊的一種傳統,根據年代不同,日軍的行軍揹包樣式也不同。日軍的行軍揹包上有很多固定物品用的袋子,這些袋子用來捆束揹包上的各種裝備和工具,最早之前他們用木製結構以及框架進行揹包的構造,發展到了二戰時期,他們的這種揹包基本上已經變成了帆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