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叔說史事
-
2 # 鱗風沐雨
這兩個人理論上關係應該不好,不咋和睦。
兩人是競爭對手,關係不可能好1.諸葛亮官至丞相,法正官至尚書令。諸葛亮和法正如在同一時期擔任丞相尚書令的話,關係絕對了不會好。但是法正219年尚書令,220年死了,諸葛亮221年丞相。
3.法正的軍事謀略能力很強,個人能力估計比諸葛亮更強。「參考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基本沒咋贏」劉備帶法正進蜀中,讓諸葛亮留守荊州,應該就是看中了法正的軍事謀略能力強的原因吧!別忘了在隆中時三分天下是我諸葛亮提出來的,而現在……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說:“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4.後期法正更得劉備信任。法正多奇謀,連諸葛亮都為之讚歎,劉備那時候要攻堅人才,所以對法正言聽計從,而諸葛亮是個政治家,能守但攻堅不行,現在領導不咋需要呀!在法正死後,劉備追封法正為翼侯,而在劉備時期,法正是唯一有諡號的大臣。這也看出來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法正也就成為諸葛亮進升的障礙。
5.現在一般提到法正,主要是諷刺諸葛亮所謂的公正的執法者。因為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事情,給眾人的印象是諸葛亮是一位非常公正的人,但其實諸葛亮也是看人的,對於法正無故殺人之後,他說的是法正功勞高,所以可以不做懲罰,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諸葛亮所謂的法律不過是為他們統治階級服務的,只要運用得當,能幫他們收買人心就好。從法正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在意公正,他只不過是因為要穩定軍心,要獲取利益最大化,所以將法律當成是一種手段而已,並不足以證明他是公正的人
-
3 # 陽明悟行學宮
而且我猜測:他倆很可能早早地就互相欣賞。
當日法正在劉璋手下不得志,還老被人說是非,《三國志》明說志意不得,看不上劉璋。
他去了荊州,回來跟張鬆說看中劉備的雄略,於是跟張鬆密謀,幫襯劉備拿益州。
為鬆稱說先主有雄略,密謀協規,原共戴奉,而未有緣
問題來了:
劉備?雄略?
我們都知道劉備一向的評價是寬仁有度,能得人心。如果法正是因為醉心劉備的寬仁,倒好理解;但吸引法正的,是劉備的雄略。
我們都知道,劉備從徐州到汝南到荊州,之前在略上,體現不多:劉曄也說劉備有度而遲。劉備奔走天下二十年,年近五十還窩在劉表手下,雄心不已,略,那就差一點了。
劉備開始有靠譜的略,是什麼時候?
《隆中對》啊。先取荊州後取益的大戰略,不是那會兒提出的麼?
所以很可能是法正見過了劉備,得悉了劉備的戰略(肯定也知道這是諸葛亮提出的了),於是一拍即合。
按諸葛亮當時已跟劉備如魚得水了。如果法正跟諸葛亮處不好,會冒身家性命的危險,跟劉備麼?
“我打算跳槽去的新單位,可是首席祕書跟我關係不好,但我還是打算去,哪怕被人穿小鞋”——正常人都不會這麼做吧?
所以吧,估計法正和諸葛亮,一開始就挺好的了。
然後是他倆的幾次交接了。
法正睚眥必報。諸葛亮袒護他。諸葛亮一向用心平而勸誡明,但這事上,屬於很給法正面子了。法正是恩怨分明的人,講究睚眥必報,但又不是弱智,不會不識好歹,所以一飯之德也要報恩。
諸葛亮對他如此,他當然只會更高興咯?
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最後是明白的表達態度:倆人愛好不同,但彼此挺好的呀。所以才有那番感嘆了。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假設法正不死,劉備未必會東征大敗,也就沒有白帝城的事了。
好,就算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完諸葛亮了,他跟法正會怎麼樣呢?
首先,法正是個聰明人,性子狠辣,但情商智商都很高,得手後自然恣意,沒得手前特別沉得住氣(不同於李嚴那種想要啥都浮在臉上,寫信勸加九錫之類的)。
法正自己睚眥必報,又是扶風人客蜀,張鬆死了,好朋友孟達走了;他如果活長一點,也得靠劉備和諸葛亮袒護他;如果劉備過世,他只有諸葛亮可以支應了。
到時候,諸葛亮估計就跟護著傲嬌的魏延那樣,得護著法正;法正難得有個公義相取的同事,估計配合諸葛亮都來不及呢。
其二,法正當年勸伐漢中時說過:
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法正自己是扶風人;他琢磨蠶食雍涼,這和諸葛亮北伐方向一致——諸葛亮一伐,就向天水安定南安祁山線走的。
倆人估計情投意合,常能商量著。
到時候每當魏延說要走子午谷奔長安,諸葛亮都可以不跟他多說,直接:
“你去跟孝直說!你說得過他,我就聽你的!!”
-
4 # 蒼茫大地顧煒斌
法正和孔明是兩個政治家,性格不同,但兩人惺惺相惜,即便法正再多活十年,兩人應該仍能相敬如賓。原因如下:
孔明的《隆中對》可證明孔明的戰略家的身份。而法正在劉備奪得益州後,在建安二十二年,勸劉備奪漢中,也證實了法正的戰略家的身份。《三國志》中法正這麼勸說劉備:曹操一戰而迫降張魯,平定漢中,而沒趁勢奪巴、蜀,卻留下夏侯淵、張郃鎮守當地,自己北返,不是曹操智謀、實力不夠,而是他內有憂患不得不返。現在我分析評判夏侯淵、張郃的本領比不上中國將帥,我重兵討伐,定能攻下。取勝後,大力鼓勵農桑以積糧,同時伺機北伐,這樣上可以滅寇,輔佐安定漢室,中可蠶食雍、涼,開疆拓土,與曹寇對峙。劉備依其言,斬殺夏侯淵,吞併漢中,蜀漢有了北伐的前哨兼根據地!
二、孔明知道法正對蜀漢功勳卓著,是劉備的至愛,孔明對法正禮遇有加。
法正幫助劉備吞併了益州,又吞併了漢中,居功自偉。劉備對法正極為倚重,孔明本是心胸寬廣之人,對法正自然要網開一面,禮遇法正,兩人無任何衝突。
三、孔明、法正兩個高智商的明白人,自然能和平共處。
孔明知道自己和劉備訂下了蜀漢遠景規劃圖後,自己最好發揮自己的長處,專注政權建設、後勤、兵員,法正長於軍旅,既是戰略家、又是戰術家,正好在戰爭時充當蜀軍總參謀長,兩人一主內,一主外,共做劉備左膀右臂,共享榮華富貴。如北伐成功,都留芳百世。孔明是這麼一想的,法正也是這麼想的。兩人衝突何來?
兩人都是劉備的至愛,龐統已死,蜀漢本就人才短缺,兩人內訌,必將有損蜀漢基業,兩人都會顧全大局的!
-
5 # 靈魂使者
先放定位: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
《三國志》中對兩人的原話描述,劉備得諸葛亮是【如魚得水】,得法正是【如虎添翼】。諸葛亮在《蜀書5》,單獨列傳名臣第一,法正在《蜀書7》,與龐統同列,類比程昱郭嘉的意義。
性格為人上,諸葛亮和法正一正一邪,如同黑白對立,截然相反。
難得的是,兩人都是高情商+務實黨。
法正睚眥必報,擅自毀傷同僚,但是在諸葛亮面前卻不敢太造次;被法正欺負的人跑到諸葛亮面前打報告,一向秉公執法的諸葛亮卻替法正說話,只是寬慰被害者們。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兩人價值觀、性格、行事作風差異甚大,卻可以以“公義”為共同目標,自覺讓避對方,和平相處,劉備估計做著夢都要樂開花。想想看,假如其中任何一方是關羽那種性格,估計都要勢如水火。
法正早亡,姑且難測,諸葛亮活到後面,對夷陵戰敗發出“法孝直若在”的感慨,至少說明諸葛亮從未把法正當做敵人,而是一個重要的可以挽救局勢的同僚。
要知道前面諸葛亮秉公執法卻迴護法正的行為,被後世史官當做黑點批評了好久。
據《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是“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如果比喻漢初三傑,此時的諸葛亮相當於蕭何,法正相當於張良。
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三國志法正傳》記載,雖然這兩個人的性格和興趣完全不同,但雙方始終都能以公事大義為重,就連諸葛亮自己也經常稱讚法正的智謀奇妙。
作為“股肱”,諸葛亮擅長治國,因此負責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而法正作為“謀主”擅長出計謀,因此負責隨軍征討,出謀劃策,兩人互相夠緊密合作,取長補短,成為劉備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後來,劉備執意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群臣大多都勸諫劉備,劉備皆不聽從,結果蜀漢遭到慘敗,諸葛亮這時不僅感嘆之說:“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
6 # 君山話史
諸葛亮與法正都是蜀漢非常重要的人物,為蜀漢開國立下卓越的功勳,但兩人性格相差是比較大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一種互補,如果法正沒早死,蜀國的發展會更好。
第一,諸葛亮對法正的違法行為有所不滿法正是劉備奪取益州的關鍵人物,功勞在諸葛亮之上。但是,法正這個人毛病比較多,他屬於睚眥必報的人,別人跟他有仇,他也一定會報。劉備奪取益州後,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法正公報私仇,對以前的仇家打擊報復,擅自殺死一些仇人。當時有人就向諸葛亮舉報法正違法亂紀的行為,諸葛亮對法正的這些做法是心有不滿的。但是他以大局為重,認為法正功勞太大,不宜馬上處置,否則天下人會以為劉備忘恩負義。
第二,法正對諸葛亮的政策有所不滿諸葛亮對法正違法行為不滿,而法正對諸葛亮的嚴刑峻法不滿。劉備奪取益州後,以諸葛亮治理川蜀,諸葛亮一反劉璋寬鬆的做法,推行嚴刑峻法,許多蜀民不習慣受法網約束,頗多報怨。
在報怨的人中,也包括法正。他跑去跟諸葛亮論理,大約有以下幾點:其一,他以漢高祖當年約法三章為例,認為法網應寬鬆,不能太嚴厲;其二,他認為劉備、諸葛亮都是外來的,應該要降低姿態,才能讓當地人接受。
第三,諸葛亮拒絕法正的建議針對法正要求放寬法律的建議,諸葛亮是一口拒絕的,他有以下幾個理由:其一,現在的情況與秦末不同,秦末朝廷腐敗,政苛民怨,所以漢高祖以寬大的政策就可以了;而現今的川蜀,在劉焉、劉璋父子治理下,威刑不肅久矣,導致政府毫無權威;其二,諸葛亮認為,法網過於寬鬆,就容易有野心家專權,如果政府只知一味以恩惠迎合臣下,那麼臣子就不會把主上放在眼裡了。其三,諸葛亮認為,治國精要,首先要樹立法律權威,一切按法律辦事,臣民才會知道政府的恩德。
諸葛亮的話儘管未能說服法正,但法正也無反駁的餘地。
第四,諸葛亮與法正儘管有分歧,但也有互補法正雖然有毛病,但他性情耿直,好惡分明,有智慧,有謀略,敢直言不諱。在劉備伐吳前一年,法正去世。後來劉備伐吳遭到慘敗,諸葛亮這樣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
為什麼諸葛亮自己不能阻止劉備伐吳,卻認為法正可以阻止劉備伐吳呢?首先是性格不同。諸葛亮能得到劉備無條件的信任,與他做人比較圓滑是有一定關係的。我們看從諸葛亮出山後,就沒有忤過劉備的意,特別是明知劉備已下定決心,諸葛亮是不曾反對的。大家看劉備要稱帝,有不少人反對,但諸葛亮沒反對;劉備要伐吳,趙雲反對,但諸葛亮沒反對,他還是比較明哲保身的。其次,諸葛亮與東吳諸葛瑾是兄弟,有這一層關係,他也不好提出反對意見。
與諸葛亮相比,法正性格比較直。你看法正對諸葛亮的政策不滿,明知諸葛亮是劉備的紅人,他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去跟他硬剛。所以諸葛亮認為法正如果沒死,他是有可能說服劉備的。這也說明諸葛亮與法正兩人,是可以互補的。
回覆列表
諸葛亮和法正在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都在劉備的陣營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幸的是法正死的早,蜀漢到後期就只有諸葛亮一個人在撐著了,獨木難支啊。他們二人即是競爭關係,也是合作關係。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們同朝為官,都想取得更大的權勢,而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只有合作才能有未來,所以才有了這麼一種矛盾的關係。至於他們二人的私人關係好不好,我認為還是不錯的。
上圖為諸葛亮的小屋。
第一、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深謀遠慮的人不會將心思放到內鬥之中。法正和諸葛亮都是在蜀漢陣營裡效力,誠然,朝廷裡的齷齪事最多,但那是在和平時期,沒有外敵,那自然要內鬥。可蜀漢當時的情況可謂是內憂外患,只有矛頭一致對外他們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沒有同僚在背後使絆子的情況下他們才能盡情的施展自己的才能。諸葛亮和法正皆非等閒之輩,這種人目光遠大,他們肯定知道團結的重要性。從史料中也沒有記載任何關於他們二人發生矛盾的資訊就能知道,他們的私人關係哪怕不是很好,也肯定稱不上不好。
第二、共同的目標從性格上來說,二人一黑一白,正常來說應該是水火不相容。法正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只要和他都過節的人都被他報復回去了。在工作中他和諸葛亮也難免有磕磕碰碰的地方,但是在法正從來沒有對諸葛亮表示不滿過。與法正相比,諸葛亮是一個以大局為重的人,心胸十分開闊,他在任的這些年裡一直秉公執法。
他們雖然性格不同,但都以大局為重,有了共同的目標的兩個人,自然不會窩裡鬥。在同一個陣營裡,為了同一個目標而一起奮鬥的人哪怕成不了朋友,也不會互相針對。從《三國志》中對他們二人的描述就能看出來;書中說諸葛亮是劉備的肱骨大臣,而法正是謀主,二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可以說他們兩個都是劉備的臂膀。這兩個重要的臂膀要是打起來了,都不用外敵入侵,自己就把自己禍害死了。幸運的是他們二人都知道只有把力氣都往一處使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上圖為諸葛亮的畫像。
第三、惺惺相惜實際上諸葛亮和法正二人都是彼此欣賞的。《三國志》中有一段提到被法正欺負的人跑到諸葛亮那裡去告狀,向來執法嚴明的諸葛亮卻站在法正那邊,除了安慰被欺負的人以外,沒有對法正做出任何的懲罰。更何況,在這個世界上聰明人是少數,而像法正和諸葛亮那麼聰明的人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在夷陵戰敗後,諸葛亮曾經發出“法正如果還在,斷然不會如此”的感嘆,由此可見二人還是互相欣賞的。
上圖為舌戰群儒的諸葛孔明。
如果法正沒有早死,他和諸葛亮齊心協力,天下不一定是誰的呢。如果蜀漢最終沒有滅亡,反而取得了天下,那在朝堂上二人說不定經常會吵得面紅耳赤,天下穩定後互相捅刀子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蜀漢還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那他們二人一定會竭盡全力的讓蜀漢多撐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