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光筆墨話古今
-
2 # 認不認識我2
熟讀二十四史,其實最多是熟讀了二十四史裡的本紀、世家、列傳這些,而其他的律、歷、禮法、志等等,只能大概瞭解一下,然後要是專門研究某一時期的律法制度等等,就可以在律、歷、禮法、志等等裡面查詢,這些內容本來就是作為專業資料供人查詢的。
-
3 # x辛雙成
以史為鏡,以史為鑑,(二十四史)從文化和時之大事記載,祥實的反映出了統治者執政,興國安幫治理天下的成功經驗,也總結了失敗的原因和從中得到的教訓。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化和文明,不斷總結和延續下來了具有華夏民族的特色民風民情以及政治,軍事,商貿,宜物易物的經驗。
(二十四史)是政治家,文化學者,治國理政和學科門類的首選和必讀之書。
-
4 # 百態看臺
有沒有人熟讀了《二十四史》?
回答了一次不知道為啥違規了,再說兩句吧。
《二十四史》量巨大,不管是從字數還是從內容涵蓋,若讀完不易。我估計通讀的人不少,但熟讀的人肯定不多;
拋開中國幾千年歷史的其他著作不算,單就正史《二十四史》來看,三四千萬的字數,文言文敘述,古人惜字如金,若譯成白話,就更不可估量了。所以即便能通讀一遍,知其大意也不簡單。
-
5 # 一蓑煙雨任平生134
本人用了十年的時間通讀了一遍二十四史、資治通鑑和蔡東藩的歷朝演義,其中二十四史中的歷法和禮由於難懂和不喜歡,沒怎麼讀。“權力的遊戲”,是我對中國歷史的總結。
-
6 # 人生需要玩豆腐
所謂熟讀,就是腦殼裡面記憶很多東西,特別是對人物關係以及歷史事件的產生原因,時間,發展過程都應該準確記憶,能記住特別人物說的話等等,這他媽的也太難了,所以別說熟讀24史,能熟讀一個朝代的歷史就可揚名立萬了。
-
7 # 明靜不惑
書不必讀全但需要讀細,因為裡面很多道理是相通相近的,蘊涵道理多的書需要常讀,因為隨著閱歷和見識增加,每此讀經典都會有新的領悟,讀書最主要的不是為增長知識而是為明白道理,因為了解豐富的知識的目的也是為明白道理。牛嚼牡丹不如精讀一篇
-
8 # 嘉會天下
應該說,從識字開始,我就在讀史了。因為祖父、父親都愛買書,尤其文、史、哲方面的。十三歲能背《孫子兵法》,十五歲能背《李太白與杜工部全集》。幾十年下來,應該是不止二十四史,基本都讀過了,但不敢稱“熟讀了廿四史”。
後來我搞的工科,但對古籍感興趣,業餘時間也愛看當代哲學、西方經濟學、中外文學,甚至打譜、翻醫書。年青時喜歡作文潑墨,中年後更願意啃史著了。也屬於“由文入史而經”的半路和尚。
讀史太花錢,也太耗時間,更不能當飯吃。能不斷還原“歷史真實”,才是閱讀歷史的魅力之所在。
-
9 # 風去了無痕D
讀過的多如牛毛,能全熟讀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只選自己感興趣的讀一讀,我就如此。
能全讀二十四史的,離偉人也就近了
-
10 # 鮮衣怒馬雲飛揚
中國歷史這麼長,文獻這麼多,研習歷史確實不容易。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共計三千二百二十九卷,約四千萬字,經過兩千多年逐漸發展集結而成。我也是大致的看一遍,並且各類相關書籍也看了很多。因為我是從小看到大的,所以看這類書都比較快。 至於通史我也是看了很多版本,者幾個月又看了吳晗和呂思勉的。
其實我建議大家可以看蔡東藩歷史通俗演義,因為歷史在理不在事。蔡的書故事性、趣味性之外,還極其重視史料的真實性,全書就六百萬字,很快就能看完。
-
11 # 故鄉的浮塵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簡單”這個結論你同意嗎?反正我是非常認可的,因為下面的這些資料已經讓我深深折服了。
前四史主要有:
《史記》的作者為司馬遷,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漢書》的作者為班固,全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約八十萬餘字。
《後漢書》的作者為范曄,全書包括十紀、八十列傳、八志,共八十九卷,約兩百三十萬餘字。
《三國志》的作者為陳壽,全書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約一百萬餘字。
脫脫參與撰寫的史書有:
《宋史》全書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約五百萬餘字。
《遼史》全書包括本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以及國語解一卷,共一百一十六卷,約四十七萬字。
《金史》全書包括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共一百三十五卷,約一百六十五萬多字。
姚思廉撰寫的史書有:
《梁書》全書包括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共六十五卷,約五十萬餘字。
《陳書》全書包括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共三十六卷,約三十萬餘字。
李延壽撰寫的史書有:
《南史》全書包括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共八十卷,約一百一十萬餘字。
《北史》全書包括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約十九萬餘字。
歐陽修參與撰寫的史書有:
《新唐書》全書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約三百六十萬餘字。
《新五代史》全書包括紀十二卷,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十一卷,共七十九卷,約五十萬餘字。
其他大家參與撰寫的史書有:
《晉書》作者為唐房玄齡等人,全書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紀三十卷,全書共一百三十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原有一百三十二卷,約一百八十萬餘字。
《宋書》作者為梁沈,全書包括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約一百四十萬餘字。
《南齊書》作者為蕭子顯,全書共六十卷,現存五十九卷,約六十萬餘字。
《魏書》作者為魏收,全書包括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共一百二四卷,約十一多萬餘字。
《北齊書》作者為李百藥,全書包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約四十二萬餘字。
《周書》作者為令狐德棻,全書包括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約五十四萬餘字。
《隋書》作者為魏徵,全書包括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共八十五卷,約十萬餘字。
《舊唐書》作者為劉昫等人,全書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共二百卷,約三百萬餘字。
《舊五代史》作者為薛居正、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人,全書包括紀六十一卷,志十二卷,傳七十七卷,共一百五十卷,約一百一十萬餘字。
《元史》作者為宋濂、王褘,全書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共二百一十卷,約二百二十六萬餘字。
《明史》作者為張廷玉等人,全書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共三百三十二卷,約六百萬餘字。
假如你比較有空的話,可以拿起你手中的手機,算一算這些史書合起來有多少卷,約有多少字。我這裡有這樣一個數據,二十四史總共有三千二百二十九卷,約有四千七百萬餘字。
假設你每天能夠讀一萬字,一年讀三百六十五萬字,那麼也要用十一年的時間讀完,而且這還是在你不做其他工作的情況下進行,相信也沒有多少個人能夠做到吧。
如果你認為一天讀一萬字太少了,那麼就錯了。你要知道這些史書都是古文來的,有很多字你都是不認識,需要你看註釋,查閱相關的工具書,因此一天能夠讀一萬字已經很了不起了。相信上過學的都知道老師教授我們一篇古文可能要一到兩節課程,有些時候還可能更久。
上面我們所講的是讀完,但是我們的要求是熟讀,意思就是每個朝代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發生過什麼事情,有哪些人物,請問你都記得清楚嗎?這個時候你又要回頭重新回過頭再讀,這一次可能比之前要快一些,我們就以五到六年算吧!
還有一個問題,對於你來說不可能在不做其他事情的狀態下來讀吧,因為這個時候你又要多花費五到六年的時間。最後在不出意外的情況,你已經用掉了二十年餘的時間在讀二十四史上,因此熟讀二十四史可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
12 # 俚言
學問無止境,口氣不宜太大。一個歷史學者,或者一個歷史愛好者,通讀二十四史是可能的,但是,能夠熟讀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近代學人中,敢聲稱自己熟讀二十四史的,只有呂思勉先生。呂思勉先生1884年出生,一生勤勉。他的史學成就不是最最好的,但他在博覽群書方面,實屬頂尖之一。
呂先生曾經說過:
人家說我正史讀過遍數很多,其實不然,我於前四史,《史記》《漢書》《三國志》讀得最多,都曾讀過四遍,《後漢書》《新唐書》《遼史》《金史》《元史》三遍,其餘都只讀兩遍而已。讀史書,不像讀小說那樣容易。除了正文以外,註疏、通解、名物等等都必須詳細瞭解,甚至不同版本的異同、歷朝歷代的批評等等,都必須涉獵。
前四史是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必須通讀的,是否熟讀要看自己的精力。至於其他的史書,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選讀。比如研究宋代的,肯定需要精讀《宋史》。
通讀二十四史,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所謂經史子集,幾乎浩瀚無邊,沒有前期足夠的知識儲備,通讀二十四史沒有什麼意義。並且可以肯定,你也讀不下來。
社會科學,貌似誰都可以插上兩腳,實際上,是需要下功夫走門徑的。囫圇吞棗,其結果只可能是一知半解。比如,紮紮實實地精讀前四史,比翻翻二十四史要靠譜得多。
普通老百姓,透過對歷史課本或者中國通史的學習,可以增進自己的歷史知識。並且,可以防止被那些戲說或者歪解歷史的人忽悠。接下來再考慮,一步步地走進歷史的殿堂為好。
-
13 # 文物考古聊歷史
敢說自己熟讀二十四史的,整個中國也挑不出幾個人來,就是倒退百年也難有那麼一個。就是能讀完二十四史也是不容易的。有些人說花了一兩年看完了,我是真覺得那不算是讀了。
拿我自己來說,我對歷史,算是很感興趣的。也算是有時間的,每天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少說也有幾個小時。可是,在讀了一些史書後才發現,想要了解,哪怕是讀懂中國的所有朝代是不可能的,能在一年時間內讀懂一個朝代,或是說能用一年時間讀完、讀懂一本史記也是很困難的。因為,讀了不一定能懂,你還需要輔助的查一些資料。而且,在我看來,光看歷史,尤其是先秦的歷史,由於很多記載是不完善的,不瞭解一些考古的內容是不行的。
再有,歷史不單單就只是歷史事件,還包含許多文化方面的東西,想要梳理清楚歷史發展脈絡很容易,但是,那樣的歷史是不完整的,還要去了解整個時代的一些東西,讀那個時代裡一些人寫的作品,這樣你瞭解的歷史才是相對完整的。這樣下來,肯定不是一年兩年就能瞭解的。所以,我的個人經驗是,找一套比較好的通史先讀完,然後選一兩個自己感興趣的朝代再深入瞭解。然後一個朝代讀懂了讀透了,再去研究下一個朝代。比如,我是主要讀《史記》、《漢書》、《後漢書》,目前在讀。
-
14 # 喝啤酒的駱駝
靜下心來,讀一讀中國歷史書籍是好的,但是讀完二十四史,而且還熟讀,恐怕是喝高了充大楞的人說的話。談一談“讀二十四史是什麼體驗?”還比較可行。
你是否足夠的時間讀完它《二十四史》浩瀚繁軼,從《史記》到《明史》總共有3200多卷,其中有一部分因為因為是表,空格很多,能利用的可能性不大,除卻這部分也還有2600多卷。有人粗略的計算過,在其他啥事也不幹,也不說讀懂沒讀懂的情況下,如果要全部讀完至少要用掉近十年的時間,人一輩子有幾個十年,你有沒有這樣時間用在這個事情上。
語言理解障礙二十四史不想現在的小說,用速讀法一天也能看不少內容,而且大部分意思簡單好理解,但是二十四史全部都是文言文,你想一目十行地看,對於現代人來說恐怕很不現實。裡面有4000多萬字,文筆簡練富有神韻,有的還有各種註解版本,這確實需要一定理解和轉化能力,整個全部讀完語言和思維能力肯定會有相當程度的提升。不管是通讀、熟讀、精讀、泛讀甚至隨便那麼讀一讀都是對你毅力的極大考驗。
內容有深度卷書裡面很多的典故、人物關係、事件發展等各方面的問題也是很複雜的,畢竟是紛繁的歷史演變,不是簡單的愛情小說,隨便瀏覽一下就能看懂。比如五代十六國時期的歷史,沒點兒好腦筋恐怕會被繞進去出不來,有時像慕容、宇文等同一個部族內部的重要人物輪番登場,此起彼伏,錯綜交雜,分分合合,一會兒東和西一會兒南和北,讀了跟沒讀似的,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有很多這方面的大家都會選擇一個主攻方向,便於對歷史進行橫向和縱深多角度的理解,比如王立群老師主攻漢魏文學,主要對《史記》做深層研究,成果非常豐厚。
想讀《二十四史》,除了需要大量的時間準備,更需要一定的語言和文化修養,據自己的興趣有選擇性的讀一讀還是很有意思的。
-
15 # 月天小慶
談不上熟讀,就讀過兩遍吧,說說感受。
剛開始接觸《二十四史》是因為看了曾國藩的一些影片和書籍,從而激發自己讀《二十四史》。
從一個大角度來看,讀完《二十四史》可以學到學到許多的知識:
1.瞭解各朝代的歷史變遷;
2.瞭解各朝代的重要人物;
3.瞭解各朝代的政治制度;
4.瞭解各朝代的經濟發展;
5.瞭解各朝代的文化特色;
6.瞭解各朝代的社會生活。
總的來說,讀完《二十四史》可以增加許多知識,對歷史會有一個全面的瞭解。
這是從一個大角度來說的,再從小角度重點關注一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人文歷史、經濟生活,這樣大小角度結合看歷史,就會比較全面了。
希望大家好好閱讀國學經典,充實自己,適用社會。
-
16 # 色國丞相
那就是吹牛不打草稿的體驗。
就算是從事歷史研究的專業學者,也不會說自己熟讀了全部二十四史。個人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為了“讀完”而囫圇吞棗地硬看,是沒有意義的;而真正需要鑽研歷史的人,他只能集中精力去研究自己有志的領域。
所以,如果有人敢跟你說他熟讀了二十四史,那不用懷疑,他肯定是在吹牛。
-
17 # 星源256379582
熟讀太牛,連通讀也算不上。就感覺魯迅說得好,通篇都是吃人,為了權力父子相殘,母子相殘,兄弟相殘,各種人吃人
回覆列表
二十四史是縱觀中國歷史長河中的文化鉅著,以紀傳體體例如實記載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是統治階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讀之書,也是中中國人研究中國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史書,更是歷史愛好者的瞭解中國歷史的工具書。
二十四史有《史記》(130篇52萬餘字)、《漢書》(120卷80餘萬字)、《後漢書》(89卷230萬字)、《三國志》(65卷一百餘萬字)、《晉書》(132卷180餘萬字)、《宋書》(120卷40餘萬字)、《南齊書》(60卷60餘萬字)、《梁書》(65卷50餘萬字)、《陳書》(36卷30餘萬字)、《魏書》(124卷12餘萬字)、《北齊書》(50卷42餘萬字)、《周書》(50卷54餘萬字)、《隋書》(85卷餘10萬字)、《南史》(80卷110餘萬字)、《北史》(100卷19餘萬字)、《舊唐書》(200卷300餘萬字)、《新唐書》(250卷360餘萬字)、《舊五代史》(150卷110餘萬字)、《新五代史》(79卷50餘萬字)《宋史》(496卷500百餘萬字)、《遼史》(116卷47萬字)、《金史》(135卷165萬餘字)、《元史》(210卷260餘萬字)、《明史》(320卷600餘萬字)。
二十四史上起黃帝(約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禎17年(公元1644年)計3229卷(其中,除去《漢書》《後漢書》《魏書》《新唐書》《舊唐書》的復卷,其他十九部歷史書籍共有3217卷)4700餘萬字的浩瀚鉅作,是中華文明史上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歷史的文化遺產。作為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方式,記載各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藝術、科學技術及更替興亡史,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完整記載四千餘年歷史的國家和民族。
作為從事歷史的工作者,很慚愧的說,至今不僅沒有熟讀一遍二十四史,更沒有完整地哪怕是囫圇吞棗的看一遍二十四史。 上學期間曾經許願今生一定把二十四史和世界名著看一遍,至今依然是沒有完成。人生都有夢想,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儘管如此,有夢想就有繼續實現的動力。
儘管沒有完整的看過二十四史,但是仍然看了其中的一些史書,如《史記》《漢書》《三國志》《新唐書》《宋史》《明史》等。二十四史是興國安邦的成果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政治家來說,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二十四史是華夏民族遠古文化與文明的總結和延續,對中中國人來說,就是修身養性根植民族性。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在新的歷史時期,二十四史必將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