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詩到底是什麼?

回覆列表
  • 1 # 詩詞渡口

    千古以來無限的詩人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燴灸人口的詩作。我們從先人的作品中,或許有過感動,或許還有沒有感動到的情感。更多的是,各人的感動似乎又不近相同,為詩又添加了幾分神祕色彩。

    今天,我們之所以來到這裡,可能就是探視詩的神祕度。解決我們或多或少存在的疑惑,去更清晰的瞭解詩,認識詩。詩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我們時刻在尋找,在發現,在明白,從模糊走向清晰,或又人清晰返回了模糊。我們想去知道,所以才一起學習。我也跟你們一樣,對詩還只是一種模糊的認識,在認識中,似乎又多了點感悟。把我的感悟說出來分享與交流,在分享與交流中學習,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魯迅先生的這一句話,也只從詩的方面來認識這一句話。

    “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第一句話好理解,第二句話有點難度。詩是韻文,這給詩有了一定的約束,也就是說,詩的第一要素就是押韻(這一句話必須記住)。也就是說,詩是押韻的,不押韻的不是詩,於是對現代的新詩產生了疑問,新詩是不是詩?我們知道,新詩是泊來品,不是中華這塊土地上的產物,而我們要學習的是傳統的中華詩,那就把新詩先放置不論,我們好好的思索一下傳統詩的意韻。

    第二句話“從勞動時發生的”,這一句話聽起來很簡單,想起來就很複雜。說明我們的詩,都是在我們的“勞動”過程中,對事物的一種清晰、準確的認識。不是關在屋子裡的憑空想象。

    詩是在我們生活過程中,對人生、社會、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高度認識,綜合總結。把這種總結用語言的形式釋放出來,於是成了詩。也正因為有了這種高度性和綜合性,才有了感染力,這種感染力,就是所謂的詩味。

    我們來看看中華第一首詩是什麼?它又是怎麼從“勞動”中產生的?我們的祖先,因為會勞動,所以成了人,我們的祖先從第一次勞動開始,便開始寫詩了。祖先們勞動著,頂著太陽,流著汗水,累啊!為了忘卻勞動帶來的苦痛,於是對著山川草木,大呼一聲:“呦嗬——”這時心情得到了釋放,苦痛似乎得到了減免,並且振奮了勞作精神,於是連呼幾聲“呦嗬,呦嗬——”這聲音,不但釋放了自己的情緒,此時,也感染了身邊的其他人,於是大家都“喲嗬喲嗬”起來,這種感染力,應該就是最強的感染力了,這種有感染力的語言,便是詩。

    寫詩,就是文字去闡述你的精神狀態,並且這些文字可以讓人去感受,去思考,去會意,文字的後面,還藏著更深更濃的情感在裡頭,不單單是字面的描述了。所以,我們要記住,詩是在“勞動”中產生的,要建立在“勞動”這個基礎之上,要用我們的親身經歷,去感染別人,讓別人通過你的詩,有所思考,有所體會,有所認可。

    我在這裡提出詩的第一條認知:詩要踏實。踏實,就是踏在實處,踏在真實的基礎之上,以這個真實為基礎而展開。我們不要去虛構事件。有了真實的土地,我們的詩,才可以生根發芽。為了尋找這一片真實,那就要留心我們的生活。

    從我們的生活中去尋找詩的土壤,我們尋找的這一片土壤,有代表性,有典型性,有廣泛性,那這土壤才肥沃,才是詩歌的沃土。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生活的積累,世界給與人的是公平的,不要說我們沒有生活的積累,只是我們沒有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思考,這世界的給予被我們所浪費了。生活的積累越多,詩歌的土壤越厚越肥。我們去讀古人的詩,看看他們的詩是不是踏在實處而展開的,舉個例子: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們看第一句,寒雨,踏實的,連江,踏實的,夜,踏實的,入吳,踏實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和景。後面的的發展,都是從這一片實土上生出來的。

    我們去讀詩的時候,多想想,每一首詩都有它的實根所在。我們生在這個世界,這大千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我們捕捉的物件,從這些捕捉的物件中,去尋找和思索,發現同自己的心靈吻合的一面。於是便成了我們寫詩所要表達的意境,用事物的形象來闡述我們的意志,那我們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萬事萬物為我所用。如果把我們的意志強加於事物,或我們只宣洩意志,而不駕駛在事物之上。那就拋棄了這個世界,而孤立了自己,就會失去了景物的支撐,寫出來的東西也是虛幻無力。形象是詩之肉,精神是詩之骨,有肉無骨,那無非是行屍走肉,有骨無肉,那便是一個骷髏。用形象來闡述精神,詩便有了生命。

    第二條提出來的認知:詩要有通貫的氣脈。踏實是詩的土壤的話,詩要在這片土壤上生長,那得讓詩的生長有方向。也就是我們寫詩的時候,要先給詩貫穿一股精氣,讓我們的語言沿著這一股精氣才行走。在這股精氣的引導下,我們選擇素材時要捨得。與這股精氣一致的,留下,遊離的,捨棄。有留有舍,才能保障這氣脈的通貫性。在我們寫詩的時候,很多的景象出現在我們的腦海,往往對自己捕捉來的景象很吝嗇,彷彿撈到了的就是資本,但沒有想到,我們撈來的卻是一團亂麻。

    第三條提出來的認知:詩要有時代的主色調。我們生活在當前的社會形態下,當前的社會形態才是影響我們生活的主要原因,我們寫詩,就是為時代而歌。

    過去的時代裡,都已經過去了,沒必要再去歌了,未來的世界裡,我們還看不到,也沒必要去歌,只有當前的時代,才是我們值得去歌的內容。我們去寫詩,如果沒有留下時代的痕跡,那這一首詩必定不是好詩。如果我們不寫時代的詩,那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就是一種浪費。如果這個時代我們覺得沒什麼可寫的,那我們就成了這個時代的盲人。

    第四條提出來的認知:詩要有一定的距離性。詩要有味,味在詩外,是通過詩中的景象而引發出來的情態。我們寫詩,要踏在實處,但不能落在實處,要踏實而不要落實。詩一但落實了,那詩味也就沒有了。在象(語言)與意之間,要留有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可以想象得到,並非虛無縹緲,在情理之中,又在語言之外。平時我們所說的“詩情畫意”,感覺這是美好的,就是這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而產生的美感。象夢一樣,卻夢醒了還清晰著。要達到這種效果,我們寫詩的時候,來自於現實之中,又絕緣於現實,是現實的美化版。把現實理想化、超越化、極度化,把許多不可能變成可能,把真實進行藝術化。物與境之內,做到不一不異,不即不離。使得意境超出形態的本身,而超出的這一部分,正是精神的表達。使得全詩不專指某個個實體的意象,把詩意擴大容量。這種詩意嫁接到別的事或物上,似乎也是相容相通的。也正因為這一種距離性,而有了詩無達詁的說法。

    我們去寫詩,去讀詩,圍繞著這四條認識去思考,寫出來的詩更有了味道,讀詩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詩意。我們只有形成這種認知,才可以稱之為讀詩、寫詩了。

  • 2 # 半個南山人

    什麼是詩?

    “詩言志,歌永言”。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大宗,也是正統。詩是一種有韻律的文體,詩會隨著節奏韻律的變化而生成不同的詩體,詩會與詩句的字數和句式有關。

    詩的形式和種類?

    詩的形式主要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以及包含各種句式的雜言詩。

    詩的種類主要有:樂府詩、古體詩和近體詩。現主要以近體詩為主,唐代是近體詩的黃金時代,也就是說,我們所喜歡的唐詩就是近體詩。

    詩歌的主要特徵?

    主要有4個,

    一是飽含豐富的思想力和精感,這也是詩歌最基本,最顯著的特徵。

    二是集中反映社會生活。

    三是節奏鮮明,語言凝練,音調和諧,也是詩歌形式上最大的特徵。

    四是不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

    詩的發展過程?

    先秦時期,主要的詩歌形式是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是到兩漢時期才發展起來的,這兩種詩體成為魏晉以後的主要流行體式。到南朝時,又出現了四聲,這時詩歌的創作才開始按照音調來遣詞造句,以求讀起來鏗鏘悅耳。這時候,格式嚴整的近體詩出現了,到隋朝時期逐漸成熟了起來,唐朝時達到了頂峰,也使詩歌創作進入了黃金期。

  • 3 # 林同學的日常分享

    詩,又稱之為詩歌。主要是表達作者的內心的情感。詩被稱為文學之祖,詩的起源源於宗教,出現在人們祭祀活動當中,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對神明唱出頌歌。另外一種說法是說,詩歌是人們在勞作的時候,單純的發出單純的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後逐漸演變成表達勞動者情感的感情詩歌。詩歌分有古體詩現代詩兩大類

    《詩經》,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裡面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的詩句。如《關雎》描寫男女戀情的詩歌。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碩鼠》 表現對剝削階級的批判。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女 通 汝)

    後來詩歌不斷髮展,《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的民歌,以及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唐詩、宋詞、元曲。到了近代開始衍生出現代詩、新詩等。

    詩歌也衍生出許多不同功能:

    教育功能,大多數詩句都有教育功能,如朱熹的《勸學》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資訊傳遞,在中國古代,傳遞資訊很多都採用詩文的形式,如岑參的《逢入京使》

    表現作者個人情感,離別之意,或者當“禮物”送給朋友等或者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記事、敘事。記錄作用。如《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詩歌還具備許多其他功能,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此外,在中國,因為科舉制的原因,詩歌跟政治有密切聯絡,很多因為詩歌寫的好的詩人,被提拔做官。

    上面簡單的說了一下詩歌的發展歷程及詩歌的種類,那怎樣的文字才能算詩歌呢?

    一、 最重要的,詩歌需要有意義,是有作用的。如上文說的,情感的表達、記敘、教育等等。

    二、古體詩有一定格式要求,要有押韻,可以兩句一押韻,也可以一句一押韻、三句四句一押韻。有些詩可以重複出現韻腳字,但在格律詩中是不允許的。如杜甫的《登高》,這首詩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其中哀、來、臺字都押的ai韻。

    三、講究平仄,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仄聲,有升降,較短的。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要對仗工整,如晏殊的《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句讀起來就朗朗上口。

    五、語言要精煉,不要"拖泥帶水“。

    現代詩歌,相對於古體詩沒有那麼多格式要求,形式自由。不需要拘泥固定格式,注重表達作者情感。但是寫作的時候,也要注意語言的簡潔,內容感情的豐富,思想也要明確。如果有興趣,可以去讀讀徐志摩的詩,朦朧詩派(北島、海子、顧城等)也非常值得細細品讀。

  • 4 # 如一凡夫

    #詩的標準# 自古以來,從國內到國外,對詩真是眾說不一,各執其詞,很難有統一的公認的說法,什麼是詩,詩是什麼?今人廈門城市大學中文系教授陳仲義對詩的界定,贏得了眾多的人的肯定和贊同,尤其是在詩歌評論圈。陳仲義在《感動撼動挑動驚動——好詩的"四動"標準》(《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一文中,對詩的認識是:"從終極意義上講,詩和美一樣,是無法定義、無法窮盡的。詩什麼也’不是’,詩什麼也’沒有’,詩就是詩。人們只能不斷地逼近她,卻永遠無法抵達她,她是無極、無限可能的。在終極意義上,詩猶如黑洞一樣,可以把一切界定、闡釋、標準吸收殆盡。然而,在過程意義上,就其中某一個環節,詩又是可評說的、可判斷的、可闡釋的、可誤讀的、可分級的。沒有過程意義上的千姿百態,不可企及的’終極’是不是有些虛?"。這一評述的確給詩有了一個清晰的評判標準,說明詩是有其存在標準的,能摸的著,而不是模糊籠統的,詩是具有確實性的,並不是無"標籤"而言了。

  • 5 # 心之品

    送你一首詩

    每一次遇見你都佯裝歡喜

    生怕時光太鈍磨損了記憶

    醒來後誤以為你近在咫尺不離不棄

    你的美定格在二十四歲的寫真裡

    百般俊俏的攝影姿勢引人著迷

    千種賣萌的表情詮釋你天使樣的淘氣

    像孩子,你借洛麗塔演繹花開荼蘼

    像老嫗,你滄桑落筆泣鬼神驚天地

    許是精靈,傷神於你的古怪與神祕

    續到第八十八期已痛到無法呼吸

    佳人如雲,誰能輕易將你代替

    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滿地

    不見竹馬,竹馬老去,相思萬里

    從此,我愛上的人都很像你

    你哀泣,風一樣的女子怎會惹人掂記

    你看,你贏得多麼徹底

    我獨哼戀曲,永遠記得你

    ----------------

  • 6 # 一個小精靈1314

    詩是一支筆,能寫萬物的筆。用我的一首來告訴你。

    《詩之筆》

    /一個小精靈

    我把筆從竹筒裡拿出來

    讓詩在紙上生根發芽

    橫豎撇捺點彎勾組成了大自然

    於是 萬物便甦醒了

    ——————

    我躺在嫩綠的草地上 輕輕地呼吸

    看著詩在大自然中行走

    清晨 黃昏 童年 暮年

    喜怒哀樂 悲歡離合

    ——————

    一幕幕 一幕幕在眼中流浪

    流浪 孤單是流浪的剪影

    在這有著瑕疵的俗世裡

    不如意只能沉澱在心底

    ——————

    堆積如山的不如意

    如果沒有善良的洗滌

    它們會腐爛再腐爛 發酵再發酵

    直到它們變成怨恨的營養

    ——————

    油膩的塵世

    無助的模樣就好像走在深山裡迷了路

    微微笑 微笑 大笑 狂笑

    自由裡掏出來的是空洞的慌張

    ——————

    恨 悔恨 怨恨

    順著孤寂盤根而上

    邪惡

    在品嚐痛楚時竟然如此的甜美

    ——————

    不 不 我們都是美好的乞討者

    乞求和平能在自己的世界裡撥雲見日

    乞求犯罪後對著信仰叩拜

    便能洗掉罪孽

    ——————

    在地球的肚子裡

    我們都是飢餓的生物

    吃完了食物吃慾望

    再把快樂揮霍的一乾二淨

    ——————

    只剩純潔嗷嗷待哺

    死去後在佔據一塊土地

    給靈魂找一個安靜沒有恩怨是非的家

    詩也在另一處生根發芽

    ——————

    我抬筆 詩也連根拔起

    落在腳下 窗外 貓跳躍的瞬間

    我看見黃昏在草地上寫詩

    風在葉子上寫詩

    ——————

    於是 詩昇華成文字的容顏

    或是美麗 或是醜陋 或是……

    而我在為他們的詩化妝

    靜靜地

    ——————

    看著葉子在樹枝上不受世俗的影響

    露珠在葉子上不染是非

    慈悲竟是如此的熟悉 安靜 晶瑩剔透

    萬物原來就是慈悲最好的鏡子

  • 7 # 寫作零度

    謝邀!詩這個字,是言字旁,加一個寺,也就是說寺中之言,是一種接近於永恆的偉大的事物。敘利亞偉大的詩人阿多尼斯曾說“什麼是詩?遠航的船隻,沒有碼頭。”中國是詩歌大國,有著悠久的詩歌傳統,古代詩人,詩為心聲,發言則為詩。下面講講詩歌的定義。

    一、詩歌的定義史

    記得上中學時,看到黑格爾說:

    凡是寫詩的人,都避免替詩歌下定義。

    初看時,認為此話很有道理。但到上大學時翻了翻世界各國文學理論,發現事實上不是這樣,常有大多數人爭著給詩歌下定義。信手就能拈出上百個詩歌的定義。現列出十幾個主流的說法:言志說(《尚書。堯典》、《詩大序》),緣情說(陸機《文賦》),摹仿說(亞里土多德《詩論》),想象說(華茲華斯《關於浪漫主義》),押韻說(全世界都有,除希伯萊外,他們沒有韻母,但也有它法,如從上至下貫頂法等),靈感說(柏拉圖),語言結構說(二戰時法國提出,具體誰我一時記不起了),此外還有感覺說,思維說、法度說、表現說等。縱觀這些定義法,都不全面,都似盲人摸象,各摸一處。都拿合自的詩歌觀來定義詩。

    二、詩歌定義之我見

    朱光潛先生的定義我較為贊同,但還不全面。我個人認為:詩不光要有韻律,最重要是要有建行形式。我們判斷一首詩時,首先是看他的分行,若有分行,我們形成了第一主觀印象,“哦,這是首詩,不是散文或小說,因為有詩的明顯特徵,它有分行”,完後了,我們才開始閱讀,從韻律或其它“評判準繩”進行判斷,確實這種詩是好詩,還是壞詩。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美國有文學評論教授做過個實驗,把許多個毫無相關的名人的名字、格言放在一起,然後中間做了斷行,看起來是詩的樣子,因為在斷行上,至少是詩的形式。然後他告訴學生,說這是首詩。這些文學博士生們開始挖空心聯想,對這首本不叫詩的詩中的名人名句做出各種不同的評價,結果得出,這是首偉大的詩。”,我舉此例是想說,詩歌建行性的重要性。此例的前提條件:這是一首詩,因為它有詩的建行形式。所以,詩不光有韻律,還要有建行。

    三、詩歌欣賞之我見

    當我們大多數人讀一首詩,或接觸一事物時,多受到別人的推介,稱讚或貶低,我們就帶上了有色眼鏡來讀詩,或看待一事物。如上例中的教授,把前提條件定成:這是一首詩,然後大家就以詩的目光來看待這首“詩”。在生活中我們大多也這樣,比如大家都說某某歌星唱的好,說過幾十人後,既使他唱的著實不行,你也就不會去懷凝他,反而懷凝起自己的欣賞能力了。說到這,忽想起六祖惠能在廣州法性寺,看到風吹動旗幡,聽到兩小和尚在爭,是風動還是幡動。他忽悟出“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啊”。以此來喻詩,也是同理。我們讀者在讀一首詩,或欣賞一藝術作品時,大多添加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見識等去審美,去欣賞。就像現在研究《紅樓夢》的專家一大堆,有的從《紅》中看出了階級鬥爭,有的看出了政治形態,有的看出了千古愛情,有的看出了爾虞我詐等,若你看了這些所謂“紅學家”們的研究後,你也會帶上有色眼鏡去看待《紅樓夢》,你就會力圖從中找階級鬥爭,找爾虞我詐等。

  • 8 # 周大眾

    解釋一

    詩是文學體裁之一,通過有節奏、韻律的精煉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懷,可吟詠朗誦。

    解釋二

    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簡稱。“詩三百”、“不學詩,無以言”,就指的是《詩經》。

    《詩經》我們先不作研究,我們來聊聊現在通常意義上的“詩”。(以下這段可以跳讀)

    詩一般都是字句排列整齊的韻文,本來只要押韻,字句排列整齊,就可以了,稱為《古體詩》。後來,那些個文人吃飽飯沒事幹研究出了格律,大約唐代,弄出了有嚴格的平仄和對仗要求的今體詩,宋代以後稱為近體詩,包括全部的律詩和一部分絕句。在隋唐時候,由於西域音樂的傳入中原,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燕樂,配合燕樂演唱的詞則稱為曲子詞,或者直接叫曲子。曲子詞是配樂演唱的,一開始並不太講每一個字的平仄調配,但後來隨著文人的介入,他們把寫慣了的近體詩的格律引入到詞中去,於是就有了小令詞的格律。後來,又有懂得音樂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選擇與之相配合的字,後代文人不懂音樂,或者樂譜失傳,只能根據古代這些懂音樂的詞人所寫的詞的平仄,按照平仄來寫詞,這就是長調詞格律的來源。後人為了便於填詞,依照古代名作排比歸納,編輯成工具書,叫作詞譜。

    複雜得很,如果要把格律給你講清楚,能出一本書。

    不過古人特別愛詩,詩特別能顯示一個人的修養,才華,於是圍繞詩,古人經常搞聯歡活動的,比如“行酒令”,出一個題,大家必須緊扣題目作詩,或者吟詠扣題的詩句,答不上來就喝酒;比如“詩鐘”,在規定時間內作詩,鐘聲一響,答不上來就認罰;比如最高雅的,杜甫他們經常玩的“曲水流觴”,成都的浣花溪公園(記憶中好像)儲存有,在一個小橋流水、環境優美的院子裡,將酒杯放入溪流,酒杯順流而下,文人們將流經自己面前的酒杯撈起,咪上一口,作詩一首,然後繼續將酒杯放入溪流……

    詩,發展到了今天,不再講究那些格律韻腳,講究的是意境和文位元組奏上的美感。這些更需要平日裡的積累和對生活的感悟,剛開始練習寫詩的,建議先研究一下格律,填詞玩玩,找找感覺。

    忽然想起在哪本古代書籍裡面看到的一個關於詩的笑話,像我一樣寫不出好詩的朋友,不要急……

    話說有一個書生,他想寫詩,寫好詩,然後改變人生。於是到處尋訪名師,拜師學藝。

    一天,他借宿在一間客棧。剛想躺下睡覺,聽見隔壁房間傳來聲音“一首……一首……又一首!”他就想啦,隔壁是不是住著一個大才,短短時間,連作三首詩,不得了!

    於是,他立刻整理衣衫,前去敲門。等了很久,隔壁房間的人才來開門:“真倒黴,上大號忘帶紙了,只能用手……”

    書生落荒而逃……

  • 9 # 尋韻

    什麼是詩,我想大家百度就能搜到很多關於詩的定義,平仄格律以及詩的分類等等。在這裡,就不一一闡述,簡單說一下我個人對詩的理解。

    一. 何為詩

    我認為,詩,首先是一種比較簡短的文學體裁(當然,其中不乏長詩,如古言的排律,現在的散文詩,但我個人比較喜歡短詩)。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敘述一件事情,抒發一種情感,表達一種依託,甚至,能通過濃烈的感情色彩,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鳴。

    其次,詩,是有韻的,因為押韻,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讀書的時候,常常發現背古詩比背散文容易多了,一是因為篇幅不同,二則是因為它的格律,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語感”。

    二.如何讀詩

    讀詩,讀的不僅是文字,還要了解它的創作背景,只有知道詩人是在什麼情形下創作的詩篇,我們才能更好地融入整首詩的意境當中。

    因為詩人向來喜歡以物喻人,也喜歡詠史言志,如果光看表面,我們或許久看不到文字背後的深意。

    比如“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人真的只是單純地在寫一對新婚夫婦的婚後生活嗎?顯然不是,其實,他這是在毛遂自薦,為自己謀一個前程呢!

    所以,我認為,詩是一種格律高雅、淺入深出的文學體裁,而要讀懂一首詩,需知其背景,究其根本,方能超脫文字之外,領略更深層次的意境。

  • 10 # 悟文化

    什麼是詩?說實話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確切的說我們也很難對古代的詩下一個確切的定義。

    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

    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詩的起源一般認為有兩種情況

    一,源於宗教形式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之一。

    二,源於勞動

    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的詩歌。

    詩的概說

    詩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 ,只不過那時候是四言的詩。到後來發展成樂府、古體詩和近體詩。樂府可以合著聲唱。古體詩不太講究格律。近體詩講究格律,分為律詩和絕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

    總說

    1、詩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詩是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2、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

    3、《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雲:“詩者,吟詠性情也”。

    關於什麼是詩,我盡力了!

    感謝你的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家都說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年頭沒有關係,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