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沒有什麼明確指向性的看書,但是想形成史學框架。現在瞭解的很少,比如中國古代史是: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經濟史》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這類?然後最好還看《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然後民國史學四大家很厲害,再比如,世界史的:《全球通史》《歷史研究》?
8
回覆列表
  • 1 # 曉帆輕舟

    下面,我談談我的體會。

    如果要形成自己的完整的史學框架,你提到的幾部書雖然有其優點(有的還是名人名著),但是,恐怕對於“形成完整的史學框架”起不到大的作用。它們要麼是論述某個專題,要麼是作者自己對通史的一系列看法的彙總(而不等於系統敘述通史本身)。這些書並不適合直接用來當做通史書去學習。

    我個人認為,能夠系統“塑造框架”的,是以下兩類書:

    第一類:大學歷史系的中國通史教科書、世界通史教科書。它們既專業,又系統,而且敘述非常有條理,非常適合於讀者學到系統清晰的中外通史。

    這樣的專業通史教科書有多個版本的。我自己用的是: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第一、二、三冊,陳廷湘《中國現代史》,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下冊,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共六冊)。

    你不一定非得用上面這幾個版本,也可以選擇其他的版本,例如,比這更新一些的版本。如果是帶圖表和大事年表的通史版本,就更好。

    透過上面這類書的較系統學習,大致完整的歷史框架應該就沒問題了。

    坦率地說,大學歷史教材因為是教材,學術觀點、敘事風格、歷史內容選擇都力求穩妥(而不是標新立異),往往不像其他歷史書那樣精彩、那樣有個性。作為教材,這恐怕是難免的。

    但是,如果是希望獲得較完整歷史框架,對此,歷史專業通史教材由於系統性、可靠性,正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

    如果還希望讀到個性鮮明、觀點獨到、內容更深入的史書,則可以進一步透過教材以外的大量歷史讀物予以彌補。

    第二類:史學理論、史學方法論的書。大學歷史系學生必修的“史學概論”就屬這類。這是系統學歷史時必不可少的一環。通史教科書解決“學什麼”(歷史框架),而理論、方法論則解決“怎樣學”,兩者相輔相成。

    在史學理論、方法論的方面,同樣也有很多版本的教材或者參考讀物。我目前在看的是葛劍雄《歷史學是什麼》、王學典《史學引論》。《歷史學是什麼》尤其值得一讀。

    把上述兩類書讀了之後,初步的框架也就搭好了。雖然這遠遠不夠(歷史學習是終身學習,不只是靠幾部教材),可是,有了通史框架打基礎,這時再閱讀錢穆等許多人的專著,就更容易看得進去。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衷心感謝其原作者。)

  • 2 # 小黑豆

    單純看書是不能形成史學框架的吧!

    如果想形成完整的史學框架,除了閱讀,親臨(考古現場或者博物館,收藏等等),還必須有人引導。

    光看書,解決不了太多問題了。

  • 3 # 安然主公

    簡單的歷史學框架其實可以去了解下高中歷史課本,那幾本書是把歷史的傳承與發展做了很好的梳理,是瞭解整體框架最簡單的方式,那幾本書作為高中教育用書,對於史料的考究也是極為講究的,讀起來也蠻有趣,不會覺得枯燥。

    但畢竟作為教育用書,各部分內容不慎完備,其他則需要針對各個歷史時期的專門書籍做些瞭解才能形成更完備的框架體系。

  • 4 # 虛幻如斯

    作為一個喜歡歷史十幾年的資深歷史迷(現在二十來歲),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歷史是一個很龐大的知識體系,要想單純的透過看書形成完整的史學框架絕非易事。

    我有以下幾種形成歷史框架的方法,希望可以給您帶來些許啟發:第一,將歷史事件擬成一個最基本的時間線索,這一步驟需要您瞭解很多基本的歷史事件,這可以透過通讀高中歷史教材來基本掌握,但僅僅使用歷史課本是遠遠不夠,因此推薦您還可以透過看《史記》《資治通鑑》等歷史鉅作來填充自己的知識漏洞;第二,可以透過觀看影視作品讓自己學習史學框架顯得更具體形象,但這一階段需要學習者擁有較高的歷史知識體系,當然影視作品畢竟是藝術創作,有其藝術性,因此需要學習者有一定去偽存真的能力;第三,聯絡實際。學習歷史,掌握框架不能不靈活,一成不變。可以運用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分析如今的很多社會問題,在生活中學習歷史,掌握歷史,產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培根雲:“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 學習數學 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晚上歐冠曼聯主場迎戰大巴黎,你怎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