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漢澤

    因為他設立了國家三個層面的政體管理框架:

    國際層面

    “尊王攘夷”大家都知道,但卻不容易注意到這某種程度就是華夷之辯的先聲,民族思想的萌芽。

    打著這個旗號,加上一定程度的國力支援,很容易拉攏大多數(會盟),打擊一小撮(打著攘夷的口號進行兼併或者削弱敵對者)

    國家層面

    國家層面,以“參國”制度實現內部制衡,榨取全部國力

    桓公曰:“參國奈何?”管子對曰:“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商工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公帥十一鄉,高子帥五鄉,國子帥五鄉。參國故為三軍。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鄉,工立三族,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這種制衡,基於“不使民雜處”的“士農工商”分處制度: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對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必於閒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

    制國以為二十一鄉,桓公自帥十一鄉。其中商工之鄉六,分三份,桓公一份作主導,那很可能是4:1:1。工農之鄉十五,對應的就是7:4:4。

    如此分國之後,桓公能某種程度減少整個國家管理的耗費(類似扁平化管理),在制衡的基礎上還刺激了其他兩國進行良性競爭。進而提升國力

    鄉邑層面

    對鄉邑進行類軍事化管理:

    管子對曰:“,,,,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里為連,連有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三鄉一帥。”桓公曰:“五鄙奈何?”管子對曰:“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三鄉為屬,屬有帥。五屬一五大夫。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各保而聽,毋有淫佚者。

    “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只是文中可能傳抄訛錯(亦可能文武分治),鄉之下,軌之上有兩種說法。

    簡而言之,地方越小,管理越為精細。

    也正是對內進行精細化管理,所以行政上可謂“如臂使指”,政令通達。對外的話,以“類民族主義(尊王攘夷)”調節國際關係,進而從心所欲地實現打擊對手乃至擴張領土的目的

  • 2 # 歷史盛典

    管仲不僅僅是“春秋第一相”,更是被後世稱為“華夏第一相”,這並非偶然,因為他創造了中華民族很多個第一。甚至就連家喻戶曉的諸葛亮,也是自比管仲樂毅。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春秋戰國時代真的是百家爭鳴,能人志士輩出,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

    我們先簡略的瞭解一下管仲,字仲,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管仲在齊桓公時期作為齊國的國相,首創了“叄其國而伍其鄙”的行政管理系統。

    所謂“叄其國”就是將整個齊國的城市區域劃分成21個鄉,其中國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春秋時期還是大體上繼承了西周開創的分封制,全中國人們大體被劃分成天子、諸侯、大夫、士、平民、奴隸六個等級。而當時管仲主政的齊國已經有了士農工商多個社會層次和分工。

    所謂“伍其鄙”,鄙就是城市之外一直到邊境地區的廣大地區,將這些地區分成5個屬,分別設5大夫、5正官分管,在屬下還設縣、鄉、卒、邑四級。設定各級領導進行分層管理。這些現代看起很普通的分層管理制度,可是那個時候大部分還是井田制,奴隸制,分層管理就體現出它的先進性了。

    二、第一個打破世卿世祿制,建立察舉制模型,打下察舉制基礎

    春秋時代的各諸侯國在選拔官員上,基本都實行“世卿世祿制”,說白了就是官員子女世代當官,貴族血統世代接續,貧民子弟基本沒有出仕的機會。而齊國當時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制度成為日後“察舉”制度的雛形。

    三軍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不易為人所察覺,而且經由嚴密的編組管理,平常借田獵時作戰備訓練,戰事發生時,軍士們就能馬上進入戰鬥位置,立即動員效命沙場。而這些民兵,平時生活皆關係密切,他們自小就互相熟悉。所以白天作戰,大家並肩抗敵;夜晚作戰,也認得彼此,不會誤殺自己人。

    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亦為後來大規模的戰爭作了準備。

    外交方面: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獻計讓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

    公元前654年,管仲,齊公因鄭文公首止逃會,率聯軍討伐鄭國。數年後,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

    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此次盟會齊桓公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管仲的外交戰略獲得了很大成功,使齊桓公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華夏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濟方面:

    一、管仲是中國第一個提出並實行根據貨幣的輕重衡量貨幣的價值的人,管仲還在齊國大力發展鍊銅業,製造了春秋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幣,貨幣按輕重衡量價值的方式一直使用到唐朝時期。這一創新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貨幣的流通。

    二、在針對平民階層的土地徵稅問題上,管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相地而衰徵”的人,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

    結語:管仲經過這一系列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方面的改革,使齊國迅速的強大了起來,使得齊桓公成為了中原第一個霸主,是為春秋五霸之首,並且管仲的改革好多都是開一時之先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管仲當之無愧為“春秋第一相”

  • 3 # L不負韶華C

    管仲被稱為“春秋第一相”,這是因為若沒有管仲的輔佐,“春秋第一人”齊桓公根本無法成就其蓋世霸業。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終其一生對他言聽計從;可是在最初的時候,管仲卻是齊桓公的敵人,還險些要了他的命。管仲與鮑叔牙是相知相敬的好友,不過他們並沒有成為“同事”,而是分別侍奉齊君的兩個兒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當時,公子小白才不外露,又不為父君所喜愛,所以幾乎沒有繼任國君的希望。所以公子小白的老師鮑叔牙心中苦悶,常常稱病不朝,暗地裡已經放棄了對小白的教導。獨具慧眼的管仲卻開導他說:小白公子雖然性子急躁,但是胸懷大志、眼光長遠;我輔佐的公子糾雖然因為母親受寵而得到國君的喜愛,可是人們都討厭他而同情自幼喪母的公子小白,將來能夠成就大業的必然是公子小白。

      鮑叔牙這才兢棘業業地履行自己的“師責”。雖然管仲賞識公子小白的胸襟才幹,可是到了爭奪大位的關頭,他仍然不留情。當公子小白從別國趕回齊國準備登位的時候,管仲早已在關卡處埋伏等待。他拈箭拉弓,將公子小白射倒,自以為殺了後者,於是轉身走了。然而這支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衣服的銅釦上,並未傷及其分毫,而歷史就這樣改寫了:小白登上了王座,他便是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殺了自己的兄弟兼政敵公子糾,正當他要殺掉管仲,報那一箭之仇,鮑叔牙挺身而出,悉數管仲的美德與才幹,又說出管仲勸說自己輔佐齊桓公的往事,這才讓一代霸主回心轉意,設壇沐浴,拜管仲為相。

  • 4 # 歷史名將錄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春秋時期最著名的國相——管仲。他被後世人尊稱為“華夏第一相“。這並非偶然,春秋戰國時期留下的史書必定要比後期封建王朝的更可信吧!他創造了中華民族很多個第一,絕不是後世賢臣明相所能比肩的。

    有時我們回想,管仲生活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歷史沒有明確記載他師出何門,只知道他的祖上是周天子同族,後來到了管仲出生的時代,家道中落,曾流落江湖。是江湖這個大課堂,自然這本無字天書教化了一代明相,看了很多他事蹟,恍然間錯覺他是否為天外來客,由先進文明世界中穿越而來。他一生創造了很多中華民族的首創和第一,今天,筆者只列舉七項!

    一、第一個推行正規行政管理

    管仲在齊桓公時期作為齊國的國相,首創了“叄其國而伍其鄙”的行政管理系統。所謂“叄其國”就是將整個齊國的城市區域劃分成21個鄉,其中國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注意,春秋時期還是大體上繼承了西周開創的分封制,全中國人們大體被劃分成天子、諸侯、大夫、士、平民、奴隸六個等級。而當時管仲主政的齊國已經有了士農工商多個社會層次和分工。

    所謂“伍其鄙”,鄙就是城市之外一直到邊境地區的廣大地區,將這些地區分成5個屬,分別設5大夫、5正官分管,在屬下還設縣、鄉、卒、邑四級。設定各級領導進行分層管理。這些現代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分層管理如果放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那個井田制,奴隸制,原始氏族、少數民族部落交織混雜的時代已經跨多個時代的先進了。

    二、第一個建立各級官員績效考核獎懲制度

    在考核獎懲官員方面,管仲更是第一個提出了完整的各級官員獎懲考核辦法,他明確提出:“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

    也就是說,管仲任用官員都必須都必須考核他的實際行政政績,而且特別提出了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反對與打擊假大空。這在現代文明的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三、第一個打破世卿世祿制,建立察舉制模型,打下科舉制基礎

    當時春秋時代的各諸侯國在選拔官員上,基本都實行“世卿世祿制”,說白了就是官員子女世代當官,貴族血統世代接續,貧民子弟基本沒有出仕的機會。而管仲治下的齊國當時就建立了漢代才開始實行的“察舉制”,儘管當時不叫這個名字,但內涵一致。

    管仲明令當時齊國各級行政機構積極挖掘齊國內“孝慈”、“聰慧”、“拳勇”出類拔萃的人,由各級政府層層推薦,被推薦者經考核後試用,試用合格的可以委任為吏,吏就是比官小,輔助官員辦公的行政人員,考核優秀者還可以晉升,直到上卿助理。

    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仲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開展職業教育的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就是管仲提出的。管仲在齊國實行“四民分業”的政策,這不僅是為了在政治和軍事上促進齊國的長治久安,也是為了對全民實行由針對的職業教育的有效措施。前文中,我們提到,在行政管理方面,管仲將齊國“叄其國而伍其鄙”,士農工商分別居住,分別管理,更是分別教化。這些在《國語》和《管子》中都有明確記載:

    1、軍土教育

    士農工商四個層面的百姓,士作為四民之首,管仲提出對他們進行兩類課程的教育,第一類是進行“義”、“孝”、“敬”、“悌”的教育,培養忠君愛國的家國情操。第二類是強化軍事訓練,提升戰鬥能力。

    2、農事教育

    農事教育基本在五鄙地區實行,通過政府督促和引導農民在天氣尚冷的時候,就要去剷除雜草,修整耕地,待時備耕。根據節氣的規律在降雨之前再次除草鬆土。以及農具、農耕、幹活時穿的衣服,勞動態度,教子女種田等都有詳細的規定和規範。

    3、手工業教育

    齊國不僅讓工匠階層集中居住,還尤為注重這個基層的培養和教育。在《管子·小匡》中這樣記載:”令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 論比、計制、斷器,尚完利。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 高以智。”

    不僅嚴格規範工匠的運算、測量、鑑定材質好壞等方面,還進行等級評定,技能競賽,互相交流切磋,提高整體技術水平。

    4、商業教育

    不論是在奴隸社會,還是後來的封建社會,商人的地位始終是最低的。但齊國也實行分別居住和職業教育。管仲不見讓商人們集中居住,還教育他們注意觀察年景吉凶,時刻了解國內實際情況,注意本鄉貨物,預知市場物價。計算國內各種物資多少,先行估算商品價格。

    五、第一個完善”輕重理論“,促進商品流通,貨幣流通;

    管仲是中國第一個提出並實行根絕貨幣的輕重衡量貨幣的價值的人,管仲還在齊國大力發展鍊銅業,製造了春秋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幣,貨幣按輕重衡量價值的方式一直使用到唐朝時期。這一創新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貨幣的流通。

    六、第一個提出自然環境保護法的人

    管仲不僅在政治、經濟、農業等方面進行大力創新和改革,還是第一個具備自然環境保護意識的人。管仲面對當時人們對自然資源”竭澤而漁“的開發模式,在齊國首次提出了“山澤各致其時”的理念。這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最早的自然環境保護法。在今天,人們還在為此而努力與疾呼!

    七、第一個提出根據土質好壞,收成多少徵稅的人

    不僅如此,在針對平民階層的土地徵稅問題上,管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相地而衰徵”的人,即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這與兩千多年後的馬克思級差地租基本相同。

    這就是筆者總結管仲作為中華第一相在世界歷史範圍內的七個首創,當然他首創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三國時期鼎鼎大名的諸葛孔明為何自比管仲,把管仲當成人生目標的原因和道理。

    如今,充斥各方面媒體和熒屏的這個宰相,那個大臣的太多太多了,讓我們的目光大多都停留在近現代史上這些屈辱和走進屈辱時期的名人們。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我們中華大地上,春秋戰國時期那些真正光輝偉岸的英雄們,是百家爭鳴培養了他們,鍛造了他們,也理應成為中華民族後代學習和推崇的最好榜樣!

  • 5 # 重岐真好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人,周穆王的後代。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他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強齊圖霸,輔佐桓公九合諸侯。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作為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哲學家輔佐齊桓公,成就千秋霸業,有《管子》一書傳世,該書內容極其豐富,主張教化和法治,對儒家和法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還涉及天文、地理、經濟和農業生產等多方面的知識,以此號為“春秋第一相”實至名歸。

    管仲提出了四維的概念,對於維護禮、義、廉、恥,他認為要通過發展生產、順乎民意、賞罰分明、禁止文巧等措施來實現,只有這樣,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國家政權才能得到鞏固。管仲生活的時代早於孔子,然而其思想中卻已產生了儒家思想的萌芽,對孔子學說的形成發揮了一定影響力。

    他所提出的明賞罰、禁文巧的舉措,又帶有濃厚的法家色彩。他的名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曾被《史記》引用,它深刻地指出了物質基礎對於社會的道德風尚和國家的安定起著決定性作用。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是為政之道;“錯國於不傾之地,積於不涸之倉,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原,使民於不爭之官。明必死之路,開必得之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是治國之方。他論述了法律的重要性,提倡依法治國,主張上下有序。“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後身佚而天下治。”管仲的主張對後世法家提出君主集權理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管仲主張招攬優秀的人才,提出的用人原則是“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制度成為日後科舉制度的雛形。他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

    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各方面改革,在全國劃分行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增。在外交政策上,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辯”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

    孔子感嘆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使齊桓公的霸業合理合法,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華夏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 6 # 八弓塬

    管仲是春秋時代齊國的宰相,當時,齊桓公能稱霸天下,為周朝王室維持中原各國的秩序,都是管仲的功勞。

    管仲擔任齊國宰相後,認為齊國很小,只能困居海邊,所以,必須想辦法讓貨物流通、財富累積,讓國家富強、軍隊驍勇。而且他還要求“與俗同好惡”,也就是要多聽百姓的聲音,“民之所欲,常在我心”,老百姓想要的,政府必須滿足他們;老百姓討厭的,政府必須極力避免或迅速改正。

    管仲認為,“上樑度而六親固”,在上位的人能夠以身作則,底下的人才會心服口服,跟著效法,否則只會“上樑不正下樑歪”。

    管仲還強調禮義廉恥的重要性,“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就是他率先提出的。人民如果只是吃飽喝足,而沒有任何禮義廉恥的觀念和行為,社會秩序也很難維持下去。

    管仲的人生觀是“因禍而為富,轉敗而為功”。一般人遇到困境,受到挫折,反應都是垂頭喪氣、意志消沉。但管仲不是,他倒黴的時候,沒空難過、悲傷,反而逆向思考,逆向操作,想辦法將輸掉的贏回來,他是個永不放棄的人。

    “貴輕重,慎權衡”,是管仲的另一個特色。他會分析利弊得失,該忍時就忍,絕不意氣用事;該做時就做,絕不猶豫不決。一切以大局為重,一切以最高利益為重,這種境界是很難做到的。

    不管齊國國祚長短,單單談治國,管仲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宰相。不只後人這樣讚美他,甚至在當時,就已博得不少好評。

    諸葛亮年輕時曾以管仲為偶像,力求模仿之,這就足以證明管仲在治國方面的成就了。

  • 7 # 梓元小維

    管仲,生於公元前723,卒於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出生於今潁上縣附近,據說還是周穆王的後代。他在任內大力實行改革,使得齊國國富民強,商業發達,最終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戰國策》、《國語》、《史記》、《管子》、《左傳》等對其事蹟都有所記載,《論語》對他也有所分析和評價。歷史上,管仲被稱為“春秋第一相”,究其緣由,不外乎以下三點:

    齊桓公按照管仲建議改革後,齊國國力大為增強,先是與鄰國修好,通過歸還之前侵佔的魯國,燕國和衛國的城邑,而使其成為自己的南面,北面和西面的屏障。從桓公五年春開始,齊桓公更是聽從管仲的“尊王攘夷”的對外政策,先後九次召集諸侯會盟,不僅提升了齊國的聲望,還實現自己的霸業,成為了毫無爭議的春秋五霸第一霸。可是說,沒有管仲,齊桓公很難有這樣高的成就,管仲是齊桓公王朝霸業的總設計師,他不僅制訂了,並且有效實施這一巨集圖大業。

    管仲相對於春秋很多士族出生的卿士,他不拘於固有模式,整頓了齊國的行政系統,擯除了原有的一些陋習,細化了組織結構,使其運作起來,更有效,更被百姓認同。在官員遴選上,他突破了春秋流行的世卿世祿制,按照“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的原則選取人才,拓寬了齊中國人才的來源。此一做法,被認為是後世科舉制度的雛形。在政治上,他大力改革,對內設立專門的軍事編制;按土地分等徵稅,懲戒掠奪私產的貴族;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控物價。管仲改革使得齊國土地,人口,兵力空前強盛。雖如此,對外管仲卻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主張,實行群力群策,齊國主導的做法,即維護了齊國利益,又讓配合的諸國利益均沾,澤被後世。據說孔子曾感嘆:“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作為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最終死於非命,陳屍68天才發喪的史實常常讓人唏噓不已。管仲臨終之前,就苦口婆心的提醒齊桓公,他過世之後將無人能夠壓制易牙,豎刁和衛方三人,要求他遠離這三人,但是聽了管仲話一輩子的齊桓公卻晚節不保,沒有理會,終鑄大錯,不僅導致自己慘死,還由於他的突然離世造成了齊國內亂,失去了霸主地位。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齊桓公自身能力有限,而管仲對於齊國局勢的判斷出奇的準確,可謂沒有管仲,就沒有齊桓公,有管仲沒有齊桓公,仍可能成就晉桓公,秦桓公的春秋霸業。

  • 8 # 中書門下平章事

    因為他是春秋第一霸的相,三其國而伍其鄙,作內政而寄軍令,相地而衰徵,從內政,軍隊,稅收財政等角度進行改革,其實春秋時期各國都進行變法,也都是圍繞這幾個方面進行,而改革程度徹底,取得重大成果的就不多了

  • 9 # 狂奔的中年

    管仲被齊桓公拜相後,為了使齊國儘快富強走來,達到民足,國富,兵強的目的,進行了一系列經濟和軍事上的改革。在經濟上,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濟是否發展密切相關。在政治上管仲特別強調建立一套嚴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級官吏的辦法,選賢任能取代以往的世襲制,這也是科舉制度的雛形。在行政管理上,他將齊國分為五屬,屬下面又分縣、鄉、卒、邑4級,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管仲最核心的,也是最被後人所漠視的治國思想是“以商止戰”。就國家內政而言,“以商止戰"就是發展商品經濟,讓國民富裕而不至於造反。其實這種治國思想,在現代社會被世界各國全盤採用,可見管仲的高瞻遠矚。我以為,在先秦眾多思想家中,能夠全面實現此"三不朽"者,唯管種一人而已,春秋第一名相,實至名歸。

  • 10 # 小云聊情感

    第一 管仲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因為他也參過軍,最後當了逃兵。他也做過很多職業啊,他覺得不適合自己。最後在朋友鮑叔牙的舉薦下當了齊國的宰相。

    第二 管仲能識人會用人,他知道每一個人都有缺點,都有短處,他不看這些,只要每一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給齊國帶來益處就行,每一個人都發揮它的價值。

    第三 懂外交手段,該結盟的國家就結盟,該攻打的國家就攻打,使齊國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

    第四,他自己的生活很奢侈,很貪財,他也很有才幹,這樣齊桓公就很容易抓住他的把柄,對他很放心啊,不不至於功高震主。這樣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一博說不可能是真的cp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