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出自魏文帝曹丕的《典論.論文》,大抵的意思就是說自古以來文人之間都是互相仇視,誰也容不下誰的道理。
但曹丕這話有點過於絕對了,他所舉的例子也只是很片面的情況,不能以偏概全。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傅毅是東漢明帝時期人士,學識淵博,著有《迪志詩》,《七激》等;班固九歲能文,十六歲博覽群書,著有《漢書》一部,為“前四史”之一。兩人合著《顯宗頌》十篇。
兩個同朝為官的人就因為一句話被曹丕捉住不放,確實也夠冤的。傅毅是辭賦家,班固是史學家,雖然都是文人,但所攻讀的專業不同,又有什麼可比性呢?
魏文帝曹丕雖然能文能武,但文不及陳留王曹植,武不及魏武帝曹操。曹丕夾在父親和弟弟中間不得意,或許才是他認為“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他逼迫曹植寫出著名的《七步詩》之後,再寫出《典論》,企圖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和弟弟之間純粹就是文人之間的過節,從而減輕來自政治方面的壓力。畢竟三公子曹植在鄴城也有不小的勢力,不能隨便地處置。
近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人魯迅先生就曾捉住“文人相輕”的論點,連寫了七篇“論文人相輕”的文章來批駁這個觀點。他認為曹丕的“相輕”是“自高”,也就是自視甚高,看不起其他人的文章,這倒是總結的很對。
要是論曹丕的觀點,那後世文學水平不得停滯不前了,哪還有唐詩宋詞元曲等等輝煌文化的發展啊!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出自魏文帝曹丕的《典論.論文》,大抵的意思就是說自古以來文人之間都是互相仇視,誰也容不下誰的道理。
但曹丕這話有點過於絕對了,他所舉的例子也只是很片面的情況,不能以偏概全。
曹丕所舉“文人相輕”的例子“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傅毅是東漢明帝時期人士,學識淵博,著有《迪志詩》,《七激》等;班固九歲能文,十六歲博覽群書,著有《漢書》一部,為“前四史”之一。兩人合著《顯宗頌》十篇。
兩個同朝為官的人就因為一句話被曹丕捉住不放,確實也夠冤的。傅毅是辭賦家,班固是史學家,雖然都是文人,但所攻讀的專業不同,又有什麼可比性呢?
曹丕的觀點片面,大概和他弟弟曹植有關魏文帝曹丕雖然能文能武,但文不及陳留王曹植,武不及魏武帝曹操。曹丕夾在父親和弟弟中間不得意,或許才是他認為“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他逼迫曹植寫出著名的《七步詩》之後,再寫出《典論》,企圖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和弟弟之間純粹就是文人之間的過節,從而減輕來自政治方面的壓力。畢竟三公子曹植在鄴城也有不小的勢力,不能隨便地處置。
近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人魯迅先生就曾捉住“文人相輕”的論點,連寫了七篇“論文人相輕”的文章來批駁這個觀點。他認為曹丕的“相輕”是“自高”,也就是自視甚高,看不起其他人的文章,這倒是總結的很對。
要是論曹丕的觀點,那後世文學水平不得停滯不前了,哪還有唐詩宋詞元曲等等輝煌文化的發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