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之壹
-
2 # Mr沉默
我記憶中最難忘的這道菜是母親做的。
記得小時候家裡並不富裕,那時候我們家只有三間瓦房,遇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裡下小雨,我和姐姐會把家裡的所有鍋碗瓢盆拿來接水,雨水滴滴答答的滴個不停。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和姐姐並沒有覺得生活很苦。也許是因為父母的悉心照料吧!那是候家裡可用的食材並不太多,母親依然能夠把不起眼的食材做得酸甜可口!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蒜香山芋葉,就這麼簡單的一道菜我們卻也吃的津津有味!後來長大離開家了,每次回來都會讓母親做上一盤,吃到嘴裡仍是回味無窮!也許這種味道這輩子都不會忘掉吧!即使到了天涯海角!
下面我就把這道簡單不能再簡單的一道菜介紹給大家:首先準備材料三樣,山芋葉一小把(是連莖的那種),幾瓣蒜,紅辣椒適量。第二步把山芋葉的老筋擇掉並擇成三四釐米長的段洗淨備用,蒜瓣切末,辣椒切成椒圈。第三起鍋燒油將蒜末爆香,倒入山芋葉,開大火爆炒炒至變色,加入紅椒圈快速翻動,再炒個幾秒鐘就加入味精出鍋裝盤。一道香辣可口的菜餚就呈現在您眼前了,您也來試試?
-
3 # 大頭VS美食
在我小的時候,都是在家吃媽媽做的飯菜。每天到開飯的時候,媽媽掀開鍋蓋,香氣四溢,讓我們把所有的不愉快都隨媽媽的一聲:吃飯囉!而消失的無影無蹤。那剛開鍋的新鮮飯菜端上來,我們夾到嘴裡,慢慢咀嚼,香氣充擊著我們的味蕾。讓我們覺得:媽媽做的飯菜是天底下最最好吃的美食。可以說,媽媽飯菜的味道就是我們心中媽媽的味道。它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那時,我最喜歡的一道菜就是媽媽做的冰糖肘子。燒熟後那淡淡的醬色,黏黏糯糯的肘子皮,看上去亮晶晶,吃到嘴裡膘膘的感覺,再加上肘子四周圍繞的綠色的菠菜。真是既美觀,又可口。色,香,味,形俱佳。正應了那句,打一巴掌也捨不得鬆口的。
吃一次小小的冰糖肘子,在我的童年可夠得上算是一件奢侈的事了。因為在那時候,家裡經濟比較困難,爸爸媽媽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回來忙家務。有時為了貼補家用,不得不在星期天找點加工活回來做。
那特定的困難時期,媽媽要是做一次冰糖肘子,我們會高興得叫起來,跳起來。那種期待,盼望,焦急的心情,現在回憶起來還覺得特別的有意思,就像昨天一樣。
雖然那時,我們還不太理解爸爸媽媽的辛勞,覺得他們有點摳門。直到我長大成人。結了婚,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那種為了孩子的辛苦,操勞,毫無怨言,我才有了體會。每當我在家,看到孩子一邊吃著我做的冰糖肘子,一邊大呼:媽媽做的冰糖肘子真好吃,我還要吃。我那心裡呀別提有多高興,比吃了蜜還要甜。
現如今,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孩子也到外地讀大學去了。每逢孩子假期回來的一件事,我就是要做一個冰糖肘子。有時去我的父母家,他們也會做這道菜。
可以這麼說,這道簡單的家常菜,是我們最最拿得出手的一道菜。看似簡單的一道菜,我以為卻是代表著我們家和諧美好家庭象徵的一道菜;也是聯絡我們一家三代人之間的紐帶的一道菜;也是我們家的傳家菜,代表著媽媽的味道。
現如今,孩子們都長大了,要到外面闖世界去了。我相信,即使在海角天涯,隔萬水千山,他們定會記得媽媽的味道。家裡,才是他們最最溫馨的港灣,最最魂牽夢擾的所在
-
4 # 龍滋味悅食知味
四川手工冰粉是我從小吃到大,也吃不膩的,最簡單,最便宜,也最好吃的的夏季消暑美食。
想起小時候吃的冰粉,現在覺得真的很幸福。
以前吃的是加的石灰水或者牙膏,為什麼必須用這兩個,因為冰粉的祕密就在於凝固,現在看某寶的冰粉評價,差評幾乎都說材料有問題,什麼一灘水啊,鼻涕狀不凝固啊,實際沒有一毛錢關係,真的是手法或者叫沒有掌握方法,也就是讓冰粉凝固的方法。
建議買到冰粉原材料,最好別用手搓,第一,很累,第二,手不容易洗乾淨,吃著不放心。
1、建議用(50G)冰籽,3瓶水(3*550毫升),倒入攪拌機一分鐘後(沒有機器就用大口的塑料瓶,像調酒師一樣使勁搖晃五分鐘)
2、過濾冰籽,加兩片鈣片粉(正規藥店,超市都可以買到)(別用免費的石灰比例難掌握容易失敗),二十分鐘凝固 。
3、做好的冰粉可以加入打碎的冰渣,紅糖水,冰粉上面再覆蓋各式水果。
這裡的關鍵就是鈣片,冰粉的祕密就是鈣離子和冰粉液體(像鼻涕)的結合,凝固。據說這個冰粉在古代就有,那時的人們第一沒有牙膏,第二也不太會用到石灰(雖然石灰水在中藥裡面叫白虎湯,可以自行百度哦,貌似是可以清熱解毒的),那怎麼凝固喃,祕密就是水,就是因為那時也沒有自來水,就用井水或者現在的名稱叫天然礦泉水,自然那裡面含有大量的鈣成分,所以不用加任何都可凝固,這個確實是中國的傳統,只是到了現代以後,大街上賣的,很多都是自來水(實際家用可以用涼白開,或者超市買幾瓶飲用水,直接用自來水應該是很不衛生),雖然號稱手搓,但是一般用洗衣機(有沒有洗內衣褲和襪子,誰知道?),然後加石灰水,做下來省錢省力。實際掌握好方法,在家半小時就可以做出來,健康又便宜,何必去街上吃?
-
5 # 光芒四濺的暱稱
小時候,最愛的就是街邊賣的冰棍,一根鹽水冰棒就能讓我開心好久;
再後來,上學的時候,每次經過路邊的煎餅果子,都會忍不住香味買一個;
後來工作了,偶爾看到路邊叫賣的豆腐腦,都會買一碗鹹豆花。
現在街邊越來越少,越覺得珍貴。
上週,小廚君的這條話題:你最難忘的街邊什麼小吃是什麼?引起了廚友們的共同回憶,小廚君截選了廚友們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分享給大家。不知道廚友們的這些小吃有沒有勾起你的回憶呢?
@小七家廚房
記憶最深刻的小吃,就是冰糖葫蘆,酸酸甜甜,品種很多,有山楂外面裹著熬好的糖漿,在蘸上芝麻,還有水果切成小塊,外面裹著熬好的白糖,晶瑩剔透,一排排,品種繁多,特別喜歡吃。尤其是在過年和過節的時候,吃上喜慶的糖葫蘆,感覺一年都有好運氣。
@淡淡蘭香
老家主產柿子,花椒,小時候,同小夥伴們在柿子樹下玩耍,長大,女孩子家愛美,用柿子花串成項鍊,掛脖子上,柿子成熟的季節,摘一個紅紅的軟柿子,剝皮,咬一口,絲絲甜味沁入心底,那裡,承載了童年美好的回憶…… 冬天,大人們開始加工柿餅,各家各戶門前都掛上火紅的“小燈籠”,場景蔚為壯觀,小時候,我和妹妹經常望著那些柿子,期盼著它趕快上霜,趕在過年前,終於可以吃到美味的柿餅了,等待~期盼~滿足,軟糯香甜的滋味,深深的留在了記憶裡……
@慢蘇微廚
最難忘的街邊小吃是嫩嫩的豆腐,有時逛老街的時候我會去尋找有沒有賣豆腐的。 記得有一次,單騎在街頭,看到有家自釀豆腐腦的,忍不住打了一碗試試,但口感真的太一般了,沒有記憶中的嫩滑口感,有點小失落。繼續踩著單車逛逛,竟然在老街上又發現了一家賣豆腐,看到高顏值的豆腐,眼前一亮,馬上點了一碗五色豆腐,拍了拍,有點捨不得吃呢,哈哈,最後還是吃下肚了。
@胸有成竹1966
說起記憶中的小吃,不禁想起“崩豆 崩豆”的叫賣聲,這叫賣聲成為我兒時快樂時光的美好回憶。兒時,每到夏天,我們姐妹幾個吃完晚飯就拿著小蒲扇和小收音機,搬著小板凳在院中乘涼,乘涼最期待的也是每天最盼望的是儘快聽到街邊門口的“崩豆”的叫賣聲,這叫賣聲好像上了定時器,一到我們聽完孫敬修爺爺講的故事,叫賣聲就隨之而來,我們蜂擁而出,去買崩豆,那時崩豆2分錢一包,一包大約一大把,用32k的報紙包成包,這包崩豆我幾乎得消磨一個晚上,記憶中的崩豆個頭小小的,慄棕色的皮上總是有斑斑的黑色,那是炒糊的顏色,剝開崩豆的皮,把一粒月牙般的白白的崩豆送入口中就開啟了我磨牙時光模式,先把這粒崩豆在口中含酥,然後一點一點地嚼,崩豆被“征服”的瞬間是我最享受的瞬間,那一刻滿嘴的豆香真的很銷魂,感覺是世間最美最香的小零食,慢慢吞嚥慢慢品味的同時還不忘聽著收音機裡電影故事,一粒粒小崩豆被我“消滅”了,也聽完了收音機裡的一部電影,那時的夏天,小崩豆陪我度過了快樂時光,也陪我聽了不少部外國經典電影,真是美好的回憶。一部小收音機,一包小崩豆,是我兒時永遠忘卻不了的記憶,是永遠追尋不回來的記憶的味道。
@MissE
記得我三四歲的時候,坐在自行車大梁上,媽媽帶著我去買了一斤羊肉燒麥,我清楚的記得媽媽付了2塊錢。出了食堂的大門,剛把我放上自行車,媽媽不小心把飯盒打翻在地,20多個燒麥全都掉到了地上....媽媽和我一時無法接受,因為那是家人一個月的飲食亮點.....這時候飛奔過來一個老奶奶,看著燒麥就坐在了地上。她把燒麥撿起來,撕掉了沾泥的麵皮,一個個的放到了嘴裡吃了起來,同時不住地說道:好可惜,好可惜,好可惜....我奇怪三四歲的年紀為什麼牢牢記住了那一幕,那種記憶的衝撞讓我心中至今五味雜陳。不知道多少人曾和我一樣有過物質捉襟見肘的童年,但就因為是這樣,一頓燒麥變成了心中最難得的美味。不久前在一個餐廳吃到了這個北方的肉燒麥,是否美味已不會在意,作為久居南方的我來說,無數過往湧上心頭.......
@佳代子
缽仔糕!校園邊的小吃 ,幾毛錢一缽,商販用竹籤子一轉遞到手裡,冰冰涼,甜甜的,想象的,爽嫩彈牙。真是忘不了那個味道,一小缽一小缽的甚是可愛,現在外面已經沒看到有賣的了,於是我和老公就在家自制了起來~還不錯哦哈哈~
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6 # 豆芽cai
濮城雜拌
所謂雜拌,顧名思義,就是將各類食材混在一起製作成的菜品。在範縣濮城,雜拌作為極具特色的傳統小吃,相傳為民國時期石友三私廚陳丙森所創,其葷素搭配合理,素而入味,湯鮮味美,肥而不膩,頗受人們喜愛。濮城雜拌用料豐富。豆腐、花菜、青紅椒、肉類都是配料,芡粉肉團是雜拌的主料。芡粉肉團是將肉丁、肉末摻到麵粉、澱粉、雞蛋調成的麵糊中加作料入油炸制後切塊,入鍋的肉團橫切面吸附其他食材的滋味,有焦有糯,油潤爽滑。軟爛醇香,味道非常。“唱戲的腔 廚師的湯”,雜拌能夠出神入化,靈魂就在那鍋熬製的高湯裡,鮮美醇厚的高湯滋潤著一鍋鮮,讓各類食材在咕嘟聲中,張揚出自有的精彩。我的雜拌我做主,不同的廚師按照時令的不同能做出不一樣原料的雜拌。想象有多大,食材就會有多多,案板上的丸子、木耳、黃花菜、腐竹、青菜都可入鍋,雜拌在廚師的手起刀落間,演繹了食材的融合與薈萃。10元,有湯有菜,外加兩個高饃,若能再拌上一盤芥末剔骨肉,一餐食畢,肯定會有滋有潤,通體舒泰。
-
7 # 小飛姐愛分享
在我的記憶裡,能讓我回憶的美食有很多很多。 80後的我們從小也沒有缺過吃的。小時候奶奶做的一個鹹菜,一碗麵條,爸爸做的燉魚,媽媽做的土豆絲,到後來外出廣東打工,就連食堂阿姨做的苦瓜炒豬肉,現在想起來都記憶猶新。
在廣東打工10年,留下了我的汗水,也留下了我的青春,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日子。雖然苦,但是想起來卻是一段很快樂的時光。
在廣東一說起小吃,沒有幾個人想不到炒米粉,因為這已經是廣東的一道特色小吃了。後來我也曾嘗試用其他地方的米粉炒,但是都不及廣東的炒米粉。
最經典美味傳統炒米粉的做法是:
1先把米粉泡軟,濾幹水分
2鍋中放油,把雞蛋炒散
3再放些配菜大多是豆芽,菜心,也可以放一些火腿。
4最後把泡軟的米粉倒入鍋中,加上醬油和鹽翻炒均勻。撒上蔥花。
美食就是這麼簡單,不論是早餐還是宵夜。 都是非常完美的選擇。現在因為網路的發達。要想吃到炒米粉也並非難事。前幾日我就在網上購買了一些廣東的米粉。自己炒了一份,雖然已經過去十幾年了。但是吃到了這個味道,又勾起了我對當年青春的回憶。
希望你們在回憶美食的時候也能勾起你對以往日子的一段回憶。都有一段美食的故事。
-
8 # 有趣美食記
一、蜜三刀
蜜三刀是我們這裡的傳統特色小吃,是用蜂蜜、糖、油、麵粉、芝麻製作而成的,根據製作方法的差異,能做出有好幾種口感,不過大致的口感是一樣的,就是蜜甜的、黏黏的、油香的,吃起來非常好吃,從小我就喜歡吃。
記得小時候,每次跟奶奶去趕集,都會讓奶奶給我買蜜三刀吃,賣了之後也等不及拿來家,就在趕集的過程中,邊走邊吃,直至吃完,吃完後還回味無窮呢。在集上每個賣甜點的小攤都出售蜜三刀,很受人們歡迎,人們都喜歡吃,因為它太美味了。直到現在,年齡大了對零食已經不感興趣了,但有的時候還是偶爾去買蜜三刀吃,除了它好吃,還有懷念的成分在裡面。
二、江米糕
江米糕就是糯米糕,是用糯米、糖、棗(有各種豆子的稱為豆子糕),然後蒸出來的,吃起來味道香甜軟糯,老少皆宜,江米糕不僅是我們濟南的傳統特色小吃,更是山東各地傳統的特色小吃。
在山東各地的每個廟會集市,都有賣江米糕的,江米糕可謂是山東老百姓一直喜歡的小吃,自古以來就有了,在集市上,江米糕的攤位比較有特點,江米糕的攤位一般都是有個高高的白帳篷布,遠遠的就能看到,你若看到白帳篷布的攤位,十有八九就是賣江米糕的。賣江米糕的攤位總是有人排隊,只見攤位上擺著很大一整塊的江米糕或者豆子糕(整體比一般新疆切糕還大),你要多少,老闆給你切多少,一般幾元錢一斤,一斤就能讓一個成年人吃一頓。江米糕既可以當零食吃,也可以當飯吃,人們都喜歡吃,幾乎每個人趕集都會多多少少賣點江米糕回家。我每次趕集都會賣江米糕吃,賣江米糕的老闆銷量也是不錯的,一個集基本上能出售兩整塊江米糕(整體比一般新疆切糕還大)。
-
9 # 權鍋吃飯了
我是廚師,記憶中最好吃的美食是上海蔥油餅,我用自己親身經驗分享製作方法,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吧!
材料:普通麵粉(不要高筋麵粉),豬油,蔥花,鹽,味精,胡椒粉,
步驟1:這一步最關鍵,熬化豬油,要想製作正宗好吃的蔥油餅,必須使用豬油,如果不用豬油,蔥油餅就變得不好吃。熬化豬油後,加入少許麵粉攪拌,然後製作成油酥;
步驟2:500克麵粉加水和麵,光滑即可,切記不要使勁揉麵;蓋上布醒面30分鐘;
步驟3:案板上撒一層面粉,用擀麵杖將麵糰擀大,然後撒少許鹽,味精,胡椒粉,接著把豬油酥抹到麵皮上,一定要抹均勻,然後撒一層蔥花,蔥花也要撒的均勻,否則影響口感,最後把麵皮捲起來,捲成細長筒狀,然後用刀將長筒狀的麵糰切成一段段;
步驟4:將切成一段段的的麵糰,用擀麵杖擀平,擀大,但儘量不要破皮,在平底鍋刷一層油,然後將蔥油餅放在上面煎,切記不要頻繁翻面,等一面煎成金黃色時候,煎另一面,等另一面煎好之後,香噴噴的上海蔥油餅就做好了。
-
10 # 安與松露
在記憶裡,最好吃的美食就是煎餅果子!
它是我整個學生時代的早餐豪華裝,只有逢大考或者我媽心情好時,才會起個大早到路口那個小推車,給我攤一套噴香的煎餅果子。
正宗的煎餅果子都是自己家帶雞蛋去的,家裡有半大小子的通常都是要兩個雞蛋的。麵皮是要摻綠豆麵兒的,我最喜歡果篦兒的嘎嘣脆,現在也有人把果篦兒叫做薄脆,但是我改不過來,習慣了!
從18歲上大學出來以後,就離家門口的煎餅果子攤兒越來越遠,只有逢年過節放假的時候才能吃到。
尤其是寒冬的早晨,遠遠的看著小推車冒著白氣,暖烘烘的。攤煎餅果子的大媽都會很熱情的問:“加果子還是果篦兒?”
看她熟練地把麵糊攤到鐵板鍋上,迅速地化了個圓,磕上雞蛋攤勻。稍微攤熟一下,就可以翻個面,有雞蛋的那面朝外。
然後抹上調好的麵醬、黃豆醬、腐乳(可能還有其他調味)的醬料,擺上果篦兒,拿小鏟子把他們疊好,邊疊邊撒蔥花,現在很多還有新增香腸、火腿、肉鬆什麼的,那都不地道。
最後再撒上芝麻提香味,可以出鍋了!一定要趁熱吃,果篦兒很脆,很完美!
配上一碗熱氣騰騰騰的豆漿,一定是早上現磨的表面上還有浮皮的黃豆醬,什麼糖和鹽都不放。煎餅果子配豆漿,解膩又爽口,真是人間美味啊!
煎餅果子於我,就是家的味道!不管走多遠,最好吃的還是家門口的那套煎餅果子!
回覆列表
在我看來,記憶很大,很多,很雜。但記憶卻又很小,很深,很唯一。
鵝卵石和腰花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卻能搭配到一起,成為一種獨特的美食,這是人們對美食追求的精粹。
思緒追溯到父親還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在我鍾愛吃腰花,父親就會笑著做給我吃,伸出手撫摸著我的頭,笑著看著我大口大口的狼吞虎嚥。那樣的味道至今在我的記憶裡不曾淡去,周遭許多的家庭都會這樣做這一道美食,或許這也是一座城裡的人們的記憶吧。
腰花切段切花,碼上鹽、生抽、少許豆瓣、料酒、姜蒜末、嫩薑絲、小米辣備用。碼味半個小時候後加適量味精,將鵝卵石(表面光滑乾淨)放入鍋裡跟油一起加熱。待到油溫非常高的時候將油與鵝卵石一起倒入腰花裡,茲茲的聲音加上腰花的香味。同時鵝卵石會吸收油的溫度,持續的加熱,讓腰花爽嫩可口,最後撒上少許蔥花、香菜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那是一種魂牽夢繞的味道,更是父親對我的疼愛。如今,我已為人父,兒子好像遺傳了我對腰花也情有獨鍾。我亦會用父親的方法做給我的兒子品嚐,看著兒子吃的香香的,總會讓我想起父親的目光,讓我想起這座城的那段時光,那段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