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寰宇戰神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是頗有點無語了,拜託,紙上談兵的意思並不是真的在紙上談兵好吧!這紙上談兵的真正意思是,嘴上說的頭頭是道,甚至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卻並沒有實戰經驗,完全就是嘴把式!

    所以紙上談兵就是嘴上說起來容易,可實際上做起來就難了。而這個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小時候就顯得天資聰穎,對於戰事也是有相當見解,說的頭頭是道!

    但他也只是嘴上說的好而已,可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作戰經驗,也正是因此,才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一敗塗地,大敗虧輸,四十萬大軍被坑殺,而趙國也就此沒落。

    所以紙上談兵並不是真的在紙上談兵,而是形容一個人就知道逞口舌之利,嘴上說的厲害,頭頭是道,滔滔不絕,可真到了實際行動上,卻沒起到半點作用,還反而連累了別人。

  • 2 # 老卻英雄似等閒199

    首先,紙並不是東漢才“發明”的。東漢畢昇只是改進了造紙技術,使其變得廉價而實用。

    其次,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百度了一下,結果是西漢。但度娘也說了,“西漢發明紙”的結論,產生於西漢墓葬中出現了紙。這隻能證明:“至遲在西漢時期,中國已經制作出了紙”,不能證明最早。因為紙是易損易耗品,不易儲存。如果西漢之前,已經有了紙,但是沒有儲存下來,有沒有可能呢?

    再次,網上搜索“紙”字的古代寫法,最早的是上面這個,標的是“戰國文字”。如果戰國並沒有發明“紙”這樣東西,那麼“紙”這個文字,是表示什麼意義呢?

  • 3 # 珍貴老照片庫

    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我們很多流傳至今的文化傳統,大都歷經了口耳相傳逐漸豐富的過程,而對這些傳統進行追本溯源式的思考,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進而切實可行地繼承與弘揚。

    回到問題本身,“春秋戰國沒有紙,趙括如何“紙上談兵”?”可以明確地說,目前已知春秋戰國的確沒有紙,所以趙括不可能紙上談兵!

    但這個問題背後隱藏的三個子問題,需要我們說清楚:紙是什麼時候出現又改進的?“紙上談兵”的成語怎麼形成的?它跟趙括有什麼關係?

    紙的出現與改進

    “紙”的歷史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高中歷史課本就已經明確講過。唯一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紙的出現與改進不同。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在中國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

    而最著名的改進則是在東漢時期,公元105年,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並加以改進,稱為“蔡侯紙”。此後直到魏晉時期,紙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紙上談兵”的形成過程

    如今,“紙上談兵”已成為一個關於趙括敗於長平之戰的典故,但既然我們明白了春秋戰國沒有紙,趙括不可能紙上談兵,我們接著就得分析“紙上談兵”的成語到底怎麼形成的?它跟趙括又怎麼產生了關係?

    北宋時有了“XX談兵”之說。

    如晁說之《悲秋》:“白楊夾道起秋聲,要使徵人恨不平。自笑一生成底事,元常筆禿卻談兵。”出現筆禿談兵。

    南宋時,開始有“紙上說”。

    如朱熹《朱子語類》:“專做時文底人,他說底都是聖賢說話。且如說廉,他且會說的好;說義,他也會說的好。待他身做處,只自不廉,只自不義,緣他將許多話只是就紙上說。”

    朱熹的意思是,有些人話說的很漂亮,但做起事來卻不廉不義。他把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稱之為“紙上說”。

    與朱熹同時的大儒呂祖謙也說過:“論者講論之謂,若不講論,只是紙上說。”

    朱熹、呂祖謙都是當時的理學大家,都講求切實的修身,而非信口空談“紙上說”。

    談兵與紙上說的結合要到明代了。

    明太祖時有個翰林學士劉如孫寫過一首詩:“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誇紙上兵。”算是將“紙上兵”正式結合了。

    “紙上兵”又是怎麼演變成“紙上談兵”的,已不可考了,但至少到清代,“紙上談兵”已經屢見不鮮。

    如《紅樓夢》第七十二回:“黛玉湘雲二人說:‘課件我們天天是舍近而求遠。現有這樣詩仙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與趙括的關係

    “紙上談兵”本來只是對不切實際的誇誇其談的概括,並沒有跟趙括有必然的聯絡,只是後來人們發現趙括跟他的父親高談闊論,卻在長平之戰一敗塗地,是最典型的誇誇其談實戰無能之輩,才將兩者做了固定搭配。

    如果一定要追蹤到史料,至少有這麼幾條史料能夠看到這個搭配的形成過程。

    清末朱雲錦《豫乘識小錄序》:“據古人經行防守之地,謂某宜設屯田,某宜列堠戍,則尤為印板兵法,無異趙括之讀父書。” 同時代的沈葆楨更是列舉了包含趙括在內的四個人:“以武鄉侯之謹慎圖功,尚因輕信馬謖而至街亭之失;他若趙括能讀父書而陷長平,昭遠自比諸葛而失金蜀,殷浩人稱奇士竟至一敗塗地,房琯自誇車戰不過紙上談兵。”

    趙括、馬謖、殷浩、房琯四人中,趙括名氣最大,輸得最慘烈,畢竟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這樣一來,“紙上談兵”聯絡到趙括身上也不足為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兩地分居的婚姻,大家都有什麼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