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峽谷狄仁傑

    四句教是指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

    這四句是解釋的四書中《大學》裡面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下面說說的的理解:要想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先完成修身,修身怎麼修呢?就需要先誠意正心,怎麼才能誠意正心呢?就必須要先格物致知。

    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的,但如果我們動了意念就變成有善有惡了,比如同樣是做奶粉賺錢,有的老闆做良心好奶粉,有的老闆做毒奶粉,同樣是為了達到賺錢這個目的,這裡面就分了善惡了。

    我們知道做毒奶粉是錯的,做良心奶粉是對的,這就是良知。我們不去做毒奶粉,只做良心好奶粉,這就是格物。我們每件事都以自己的良知為標準做事,做到問心無愧,就完成修身了,然後就可以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事業了。

  • 2 # 犨城春秋

    “四句教”即明朝哲學家王陽明晚年所述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話,是王陽明唯心主義觀點!

  • 3 # 陸棄

    所謂的“四句教”,是明朝王陽明的四句話:“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是王陽明晚年說的,是對他的思想的高度概括,所以被後人稱為“四句教”。大家知道,王陽明是精通儒釋道三家的哲學大家,陽明心學被後人推崇,其影響從中國推及日本、北韓、東南亞,“四句教”所展現的四句話,成為陽明心學的濃縮版總結,影響深遠。

    但後人並不是都十分推崇“四句教”,對王陽明的這四句話,從明朝開始就飽受爭議,有積極的張揚推廣的,代表人物是明代思想家王龍溪;有謹慎的存疑的,代表人物是清朝的著名政治家、理學家和詩文家李紱,也有否認者,代表人物是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劉宗周及其弟子黃宗羲,還有有激烈的批判者,代表人物為明末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顏元及清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等人。直到今天對王陽明的四句教仍有爭議。實際上,王陽明的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系統,而不是對這四句話斷章取義的肢解性解釋,理解王陽明,只有達到他那個境界,方能悟透其中玄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這麼反感菜鳥貨櫃或自提點嗎?我覺得蠻好用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