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朝興替
-
2 # 工匠傳說
讀書音就是古代閱讀文言文時用的一種語音,和平常百姓說話用的“白話”不同。在古代,官方口頭用語是有專門的正音標準的,這就是讀書音。每個朝代都有官方編寫的韻書,用來規範官方的口頭語言。比如,隋代的《切韻》、唐代的《唐韻》、宋代的《廣韻》和明代的《洪武正韻》。
洛陽讀書音,並非古代的洛陽口語,更不是今天的洛陽方言,而是洛陽太學裡教學採用的標準讀書音。是古代的唯一標準語音。漢語起源於中原,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中華5000年文明史,4000多年裡中中國人都說洛陽讀書音;洛陽讀書音至今仍保留在京劇“韻白”中。
的另一套書面語言就是文言文;在民間,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平民百姓則使用各地的方言、土話進行交流。
孔子他老人家就是雅音的瘋狂迷戀者,講課用雅言,《詩經》裡專門分有周人的正聲雅樂《雅》。當然也會有聽不懂的時候,比如明清兩朝時期皇帝最頭疼的就是聽兩廣福建的官員奏事,因為聽不懂啊腦殼疼。
-
3 # 噠噠鯨
雖然在古代官員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在皇宮與皇帝開會的資格的,只有首都本地的京官才有與皇帝對話的機會。
在皇帝與大臣議事時通常說官話,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普通話,可以說如果想要上朝開會,官話是官員必須學會的一門語言。通常考取功名的學子在科舉前都已經將官話學習的滾瓜爛熟了,要知道方言在科舉過程中是萬萬不能使用的。
中國最早的普通話出現在周代稱“雅言”。雅言就是當時的周朝國君周天子所講的家鄉話。人們以周天子所講的家鄉話為標準來效仿和學習,這種語言方式就叫“雅言”。
在古代,統一官方語音一般都是以政治中心所在地的語音為準來定的,統一的語音促進了來自不同地區人們的交流,在不同的時期官方通用語言並不是一樣的。
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語言系統有兩套:一套是官方的,古代的皇帝、大臣及上層知識分子,在辦公、外交、教書和交流時都使用古代“普通話”。在民間,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平民百姓則使用各地的方言、土話進行交流。
中國曆代官方語言有夏言,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稱呼,也是不同時期“普通話”的定義。
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官話有一定繼承性,同時因政權的變遷、定都的不同、人口的遷移等因素,也在不斷變化。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夏、商時期叫“夏言”西周,東周,秦,漢,叫“雅言”。西晉承襲漢代。東晉遷都建康,洛陽雅音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南北朝叫“正音”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朝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宋代稱“正音”、“雅音”,仍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明代以中原雅音為正,以南京官話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一半,南京話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雍正八年清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北京音是在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國語的地位。“雅言”來源於“夏言”,“正音”脫胎於“雅言”,“官話”則是“正音”的延續。
嚴格意義來說中原王朝都以洛陽音為主,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