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寬和教養

    我認為所謂“強勢”、“弱勢”、“控制”只是家長的主觀感受,甚至偏見。作為孩子,不一定真的覺得自己是“被脅迫”、“受欺負”的那個人。只要孩子本人在他自己的圈子裡沒有覺得委屈,那麼現狀根本不需要家長干預。

    事實上,孩子們形成的社交關係,本質上跟成年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一個團體中,必然有人成為“領導者”,也必然有人會成為“合作者”、,必然有人更有主見,有人更願意聽從。這些跟天生性格相關,並沒有優劣之分。聽從別人,跟受委屈不一定能劃等號。家長大可不必這麼敏感。

    家長可以聽孩子聊聊他的夥伴們,如果孩子在敘述中,對於那個“強勢”夥伴並沒有厭惡情緒,那就不用幹預,如果孩子情緒比較複雜,一邊有不滿,一邊又不願意遠離“強勢”夥伴,那說明孩子在這樣的關係中,能獲得其他的“好處”,比如被團體認可,比如在“強勢”孩子的安排下,團體活動具有較大樂趣,孩子也很享受。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也不必干預,應該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當然,如果家長察覺到孩子的無助,也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實操性的建議。引導孩子關注和重視自身感受,鼓勵孩子自己去改變人際關係,或者教孩子保護自己的界限。

    其實,孩子在外形成怎樣的人際關係,最根源的原因,在於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如果家長充分尊重孩子,給孩子較大自由,孩子自然就會形成“有主見”的性格;如果家長平時管控嚴苛,凡事總希望孩子“聽話”、服從家長安排,那孩子自然容易怯懦。

    某種程度上,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其他一切人際關係的模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基金和老基金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