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看過電影的嗎?
5
回覆列表
  • 1 # 可可潘琴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寒夜》是作品當中的一部。他應該講述的是抗戰時期,國共雙方打仗。外面外敵入侵,在內生靈塗炭。作為一個作家他有感於中國命運的黑暗,如同處在冰冷的冬天的寒夜之中。渴望春天的來臨。

    這本書我是沒有讀過。我讀過另一本書《子夜》。講的與《寒夜》的背景差不多,也是希望著中國的未來有所光明。

    個人觀點。

  • 2 # 小朵講電影

    巴金其實是大半個社會批判家加上小半個文學作家——文學維度的巴金並不出彩,卻被曾經的時代賦予了“文學巨匠”的稱號,這多少有些誤導性。

    文學的本質是人學,文學小說的核心任務在於洞察並刻畫複雜的人性。一切好“故事”的靈魂是人如何面對困境,尤其是內在精神的困境,無他。可以發現,巴金的代表作品,都在勾勒人性的矛盾、呈現人的心理和精神困境上表現較為突出,也就是比較具有文學價值,比如《寒夜》。

    《寒夜》是巴金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1944年秋冬的一個晚上,在重慶防空警報解除後的一兩個小時,巴金開始了《寒夜》的寫作。小說的情節與作者的生活幾乎是同步展開的:都是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寫完這部小說是1946年的最後一天,上海一個寒冷的冬夜,小說結尾也正是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巴金先生曾經說過,寫《寒夜》是在作品中生活,他本人就生活在《寒夜》所描述的生活背景中。在那幾年中,散文家繆崇群、小說家王魯彥,還有他的老朋友陳範予,都是害著肺病痛苦地死去的;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他又親手埋葬了因病得不到很好醫治的三哥李堯林。所以,當小說中寫到汪文宣為生計而無著、為疾病而痛苦的時候,這些親友的面孔一一浮現在巴金的腦海中,使他的寫作十分投入。

    《寒夜》把抗戰時期底層小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透過一個三人小家庭描繪出來。三個主人公的形象因各自的性格和心理衝突而豐滿。三人心理上的衝撞、拉鋸和妥協,逐漸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小說在普遍意義上揭示了人的心理和人性薄弱之處的複雜幽微,使讀者對於主人公的精神煎熬產生細膩而深刻的感同身受。即便在社會批判意向被看淡之後,它仍能激發後人對於人性規律的共鳴,因而具有跨越當時時代的藝術生命力。

    大環境下小人物知識分子的生與死,真的好陰冷。大半筆墨寫婆媳關係爭鬥看得好苦。文宣這個隨時都可以寫,在書的開篇就被判了死緩的人,卻還是拖了兩百頁折磨死他了,滯重與絕望。他的妻子也不見得有錯,只是如果每個人都追求真實的自由,就不可如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多久沒有經歷過停電了?當時是因為什麼原因停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