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跑步的漏斗

    1、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2、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3、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4、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內容拓展:1、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2、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視之為迂腐,然則體現了正道之義。介子推的行為並非忠君而是愛國,以後世儒家評價必為"忠君之典範",而成為中國儒家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這實在是對介子推之譭譽啊!以後人的價值觀將其行為定義為迂腐愚昧是錯誤的,即使在今天忠於國家也是應當提倡的。介子推不言祿的行為也是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體現,正因為如此,黃庭堅讚歎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宋·黃庭堅《清明》)。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割股食君"實乃"食國",正是中華民族正道愛國傳統美德的體現;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於家,亂於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酒杯為何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