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舟釣江雪

    《詩經》成書的說法有四種。

    一是“獻詩說”。傳說周天子為考察民間風俗的好惡,讓臣民進獻詩歌,透過詩歌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加強自己對諸侯各地風俗的瞭解,從而做出更符合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決策。

    二是“編訂說”。這是朱自清先生提出的,各國使臣為增進國家交流,相互會有所來往,而來往的一種方式就是舉行宴會。宴會上,各國樂師就將收集來的本國民間詩歌進行演奏,這樣詩歌越來越多,而最後進行統籌編定及刪減的,是周王室的樂師。

    三是“采詩說”。認為周朝有統一的采詩機構,有專門的官員到各地採集詩歌,之後彙集到史官那裡潤色加工,最後呈給周天子看。

    四是“刪詩說”。顧名思義,就是對詩樂進行刪改,據說,進行刪改的人就是孔子(出自史記孔子世家)。當初收集編錄的詩歌有3000多首,孔子將重複的進行了刪除,最終保留了可以施教於禮義的305首。不過這個說法爭議較大家,因為很多人認為,孔子生活的年代,《詩經》已經定型了。

    不管何種說法,《詩經》今天已經成為我們審美、情感、文化的一部分,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成為中華文化的延續。

  • 2 # 哼著道友的歌

    詩經相傳是由伊吉甫採集所成,但是最終形成離不開聖人孔夫子。畢竟是聖人對詩進行整理刪定之後,才有了現在人讀到的詩經。我們對詩經的稱呼其實是有誤的,正確的稱呼就叫——詩。(經者,籍也。所以詩經可以簡單解釋為詩書。)

    至於詩經是如何形成的,就要講到詩經裡的詩究竟是什麼意思。其實詩經裡的詩就是那個年代的歌曲。歌曲從何而來?來自民間,來自生活,來自士人創作。

    眾所周知,詩經分為風、雅、頌。其中風就是國風,也就是各地的國情民風。(齊風、秦風、陳風共計十五國風。)所以一般認為國風部分是民間勞動者所做。(由周王室的采詩官從各地收集所得。)

    在聖人整理以後,詩經由子夏所傳(十哲之一對詩的領悟最高)。現代人所讀詩經為毛詩,據傳毛公習子夏之詩以傳其侄。

    詩經是一部偉大的詩歌總集,堪稱百家之首,是歷代文人騷客創作的基礎源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大清掃,清理廚房、擦玻璃、洗窗簾等等,哪個清理是最令你糾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