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周說宋

    唐宋官員上朝,也不一定都坐著;清朝官員上朝,也不一定都跪著。

    比較靠譜的表述是,唐宋官員上朝,跪的時候少;清朝官員奏事,跪的時候多。

    宋代文官分為四級,常朝官、京朝官、京官、選人。選人和京官一般沒資格見皇帝,京朝官每隔五天或十天朝見一次皇帝,常朝官則是每天都要上朝面君。所以,官越大,給皇帝磕頭的機會越多。

    常朝官上早朝,先去皇帝寢宮磕頭請安,再去大殿躬身站立,與皇帝商談軍國重事,談完賜飯,飯後散朝。年紀比較大、資格比較老的元老重臣,一般都會被皇帝“賜坐”,坐著跟皇帝談話;其他大臣只能站著。如果奏事奏得不好,皇帝發怒,奏事者就要跪下,向皇帝請罪。

    清朝沒有“常朝官”、“京朝官”等等概念,但百官在等級劃分上跟宋朝差不多,只有軍機大臣、大學士(相當於常委)、協辦大學士(相當於委員)才會每天上早朝;不入軍機不掛大學士銜兒的尚書、侍郎、六部九卿們,每五天或十天上朝一次;六品以下的小京官,只有在特別重要的節日,皇帝在乾清門外召見百官的時候,才有機會參加朝會,這是最大規模的朝會,只能在殿外露天舉行。

    清朝那些有資格上朝的大臣,進殿後必須向御座磕頭(哪怕皇帝不在),見到皇帝還要再次磕頭,出班奏事時要磕頭,散朝回家時還要磕頭。清朝大臣奏事,沒有站著回話的規矩,必須跪著。但跪的時間長了,膝蓋會受不了(明朝大臣有活活跪死的先例),所以皇帝有時候也會讓他們“免跪”,站起來回話。極個別股肱重臣,像雍正時的張廷玉、乾隆時的劉統勳、光緒時的翁同龢,年邁體衰,不但可以免跪,還能“賜坐”。

    從秦漢到明清,君臣分野越來越大,君權越來越重,相權越來越輕,皇帝的獨裁專制程度越來越深。漢朝大臣像皇帝禮聘的老師,唐宋大臣像皇帝僱請的管家,明清大臣像皇帝私人的奴隸。

    君權至上,不拿大臣當人,從明朝就開始了,清朝只不過延續了這一風氣。

    當然,滿清以奴隸制野蠻部落起家,每個皇帝都是最大的奴隸主,從心理上視群臣如同包衣奴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不可能在一起生活的戀人約會時,女人總說男人是騙子、壞人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