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毒藥君
-
2 # 千鴿電影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沒時間、沒錢的情況下,讀書看電影看劇是提升個人閱歷最具價效比的方式。
不管是書籍、電影還是電視劇,最本質的東西還是內容本身,而這三種只不過是內容呈現編排的不同方式而已,內容的好壞才是關鍵。
有的書是經典,代代流傳,如中國四大名著;有的書卻分明是作者騙錢的手法,毫無營養;
有很多經典的電影,如《辛德勒的名單》,耐人尋味,也有很多垃圾腦殘的電影;
同樣,有很多被人詬病的電視劇,但也有很多經典電視劇,比如《神探夏洛克》《使徒行者》
所以,關鍵還是我們自己,能不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去辨別哪些是好哪些是壞,能不能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去感悟作品中的內涵和道理。
-
3 # 爬到樹梢的蟬
如果從提升自我的角度,還是看書吧。
首先,優秀作品的文字功力非凡,讓人不自覺的就被激發起一種思維活動,陷入其中。我看莫言的《生死疲勞》,雖然知道每一段故事都不可能是真的,但其中每一種動物的經歷以及敘述,又讓人覺得那就是生活,多麼清晰的現實!這樣的文字要是變成電視劇,在我想來,就沒那麼強的代入感。
其次,文字是能激發人想像的。看的時候本身就會有自己的想像參與,調集自己的人生經歷來體會。這本身就是一個思維提升的過程。影視劇有聲音有影象,本就很具體,看就是了,就是一種感官的刺激。
再次,看書是會參與到書的創作當中的。正是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比如你看到寫林黛玉“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仔細看幾遍,大概就會浮現一個形象在眼前,或者是見過的,心儀的,一面之緣的某人,或者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一個模糊影子。這是讀者的創造。過幾年你再看,那個形象恐怕會發生改變。電視劇中的形象,恐怕就固化了。
當然,讀書能讀得進去,就會慢慢發現其中的意趣,讀不進去,滿眼看到的都是字,那還不如不讀了。
總之,我覺得,看文字作品,有時候看的是周圍的生活,看到的是自己,看影視劇,就是看一個事不關己的故事。
-
4 # 江滸(斗室遺夫)
簡而言之。其一,凡願意看書者,都會以個人的喜好而有選擇地閱讀讀物;心情是愉悅的。其二,電影,電影製作作為一種藝術而言,它佔有大量的、優秀的藝術資源。(如:編、導、演員、製作師等;)因此,藝術質量完勝電視劇。而電視劇則不然,他們更偏重商業性,獲利是商業的本質屬性。再加上電視劇製作團體的藝術修養良莠不齊。所以,為了利益出現粗製濫造的現象在所難免。故,看電視劇形同嚼蠟;看電視劇是人們一種低消費的無奈之舉!
-
5 # 巴塞電影
就比如說,同樣是看書,如果你選擇看一本比較好的社科類書籍比如《國史大綱》,並且能夠在保持一定效率的情況下閱讀一段時間,那麼你應該是有所收穫的。不說你能有什麼思考,至少也能吸收一些觀點。相比之下,如果你看類似於《校園貼身高手》之類的爽文,並使用了與看《國史大綱》相同的時間來閱讀它,那麼你能得到的也僅僅是那一段時間的消遣娛樂。你並不會因此吸收什麼觀點,獲得什麼思考。所以你也不要指望有什麼收穫。
同理,如果你花幾十分鐘看一部純娛樂的爛片如《祖宗十九代》,那麼你花了幾十分鐘只是獲得了娛樂,甚至有可能無法獲得娛樂。相反,同樣的時間如果你看一部相對質量比較好的電影,就算達不到淨化靈魂的高深境界,也會帶給你一些思考,那麼你花的這幾十分鐘也是有效用的。
電視劇也是同理,只是形式上的載體是電視罷了。
綜上所述,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在一定時間內你是否能獲得與花費時間相匹配的收穫。如果把時間當做成本,把獲得的知識/思考當做收益的話。那麼收益越高越好,也就是說只要你的收益減去成本還有結餘的話,你就可以說是有收穫的,能夠使人獲益的事情都值得提倡。
回覆列表
為什麼提倡看書或者電影而不是電視劇,在我看來這是個偽命題。
在形式上這三者並沒有貴賤之分,我們看的應該是內容。
書有經典名著和大多數都無用的口水網文;電影有傳世的經典之作,1994年出的每一部佳片都應該是人生必看,但也有《逐夢演藝圈》之流的影視垃圾,多看一眼都覺得自己的眼球受到了侮辱。電視劇有《大宅門》《大明王朝1556》等經典劇作,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也有《戀愛先生》《克拉戀人》之流侮辱常人的智商的所謂“都市情感劇”。
對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能以一概全。
最重要的不是你看什麼,而是你能在看的過程中得到些什麼東西。
多讀好書,字裡行間能夠讀出作者更深層次的思想和價值觀。再不濟你也能學學人家的寫作手法吧。比如《圍城》,你能在其中看到婚姻的真諦。
多看好電影,都說電影讓人生得以延伸。在看電影的同時即是在體驗另一種人生,好電影是賞心悅目的,從劇情到節奏到影片想要傳達出的思想價值觀,都是對人生的一種感悟。
如果非要挑出這三者其中的區別,我想應該是時間成本,一本書隨身攜帶,隨時可以看,碎片化的時間可以充分利用起來。電影相對來說是耗費時間最短的,電視劇最長而且觀看不方便。
從這一點來看,應該說書和電影的確比電視劇佔一點點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