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哈驛站

    我認為既有天生的成分,也受到後天的影響。我分了兩部分來說:

    先說天生的部分

    我們的大腦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一片空白。我們的DNA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裡有一個關於抗利尿激素影響婚姻忠誠度的例子。一種平原田鼠實施一夫一妻制,然而這種老鼠的一種近親卻非常濫情。研究表明這種田鼠的近親因為大腦中對抗利尿激素的接收器位置不同,從而無法產生配對的快感,因此非常濫情。通過引入一個基因改變該田鼠的抗利尿激素接收器,可以使該田鼠變得非常忠誠。

    類似的研究也在人類中進行。研究發現,抗利尿激素吸收程度的差異與每個人的婚姻忠誠度有很強的相關性(這一忠誠度由不忠和離婚的級別衡量)。而激素的吸收程度又受到基因的影響,並且從卵子受精那一刻就已經決定。所以,也許男人對妻子的背叛不應該僅放在道德層面來看待,或許基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激素或者一些其他化學物質改變道德行為和判斷不再僅僅存在於科幻小說中。激素的分泌與吸收又與基因緊密相關。另一方面,我們的大腦的構建也是受到基因的控制的,所以很自然的,我們的思維方式也是由基因決定的。由此可知,我們的道德觀(或者說善於惡)受到基因的控制,並且這種控制可能比我們以前預期的大得多。

    再說後天的部分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比如有的人善良,有的人邪惡,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聰明,有的人笨。通常人們不會將這些特徵與基因聯絡起來,但不管怎樣,這些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由基因決定的。

    但這並不是說改變這些特質是不可改變的。比如要讓一個笨的人和一個聰明的人考同樣的分數,那麼笨的人只要加倍努力就可以彌補一些先天的“缺陷”(人們常說的笨鳥先飛)。然而這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時候這甚至是不可能的。比如,你高中只有三年的時間,即便你再努力,也不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時間。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有人玩著就能考大學,有的人復讀幾年成績依然不樂觀的原因。這就是基因決定的。

    所以,要讓一個本質是惡的人便善良不是不可能,但一定要付出代價(比如投入更多的教育或者是更多的監督)。

    我們所有表現出來特徵都是基因與環境的共同作用。環境(包括教育、監督等)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善、惡,但不要忘了基因所起的作用。記住,這個世界上一定存在天生的殺手。

  • 2 # 大有大成

    本人也經常會想,到底人之初,性善還是性惡?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國的古話,眾人皆知,但真的是那樣嗎?就我個人看來,這句話更像是服務封建社會的“文案”。

    因為我們不願人們生下來就像西方人那樣帶有所謂“原罪”,我們真誠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是善良質樸的,從大了說,這有利於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從小了說,我們都想自己碰到的是好人。在這種溫暖Sunny照耀之下生長出來的萬事萬物,我相信都是溫柔可親的。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就被人廣泛認可。

    可見,我們從一開始,就已經有善意的光環守護了,後期只要家庭和社會教育不出大問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我姑且把這些話作為先天本善的根據。

    接下來我再說相反論據。

    我們每個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出生後很快就需要吮吸乳汁以便維持生命,那你說,這種“求生欲”是本能嗎?這是善還是惡呢?還有,為什麼我們出生以後不管母體死活就要先顧著自己生存而向她索取而不是奉獻?這個問題很不好回答。

    隨著生長髮育,我們的智識會逐漸升級,智識先天超過常人很多的不是沒有,但一般來說人與人之間不會差距太大,而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我們以後生存發展的,就絕非先天條件而是後天教育了。一棵小樹不剪枝條肆意生長,必然難成大材,一塊玉石不經琢磨隨意丟棄,終將埋沒沙土。後天教育的作用,可見一斑。

    其實,我們作為正常人,都知道先天和後天對人的良善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全決定的,我們當然希望得到好的先天條件,但我們更是需要經過後天的不斷努力,才能爬的更高,走的更遠,幫助更多的人。

    小則獨善其身,大則兼濟天下。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 3 # 不會遲到但會缺席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先秦儒家的荀子說的很對。

    荀子《性惡》篇中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請注意這句話被很多人誤讀,認為荀子主張“人性本惡”,這是不對的。關鍵是這裡的這“偽”字,不是我們今天的“假”的意思,這個“偽”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人為”,即人的改造、培養、訓練等後天因素。荀子所論及的人性,其本質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所以荀子在《王制》篇裡說的很清楚: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人有知,有義,所以人性是可以向善的,但人性的善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須加以引導。這個引導就是禮樂的教化與法律的規範。請注意荀子在這裡強調法律的規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啥荀子作為一個儒家大師卻教出來兩個法家的學生。

    最後我再想引一句王陽明的話來做總結: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4 # 為者常成1000

    個人觀點:人一出生時,性格沒有善惡之分,而在以後的成長環境之中,才有了善惡的區別。環境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我們都聽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剛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孟子就學大人辦喪事,學祭拜。後來他們又搬到市集旁,孟子又學商人做生意。最後他們搬到了學校旁,孟子開始學人家講禮貌,守規矩,愛讀書。孟母這才滿意,覺得這才是小孩子該待的地方。可見,後天的環境後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一個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對什麼都好奇,見到什麼都想學。周圍的人如果是善良,謙恭,友善,和睦的,那麼他長大了也是善良,謙恭,友善的。反之如果他周圍的人比較自私,好鬥,粗暴,那麼他長大了也差不多如此。有句說得比較有道理:跟著蜜蜂找花朵,跟著蒼蠅找廁所。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時半會形成的,是長時間耳濡目染,逐漸形成的。生活就像一個人大染缸,處身與什麼樣的環境,就很容易染上什麼習氣,形成什麼習慣,很少有人能獨善其身。學好三年,學壞三天,可見一個人由好變壞很快,而由壞變好卻需要很長時間。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性本善良,只是多少人過不了一個利字,利字當頭,才會有了爭奪,善惡之分。

    所以個人觀點,人類本性是善良的,但由於後天的環境所至,才有了善惡之分。

  • 5 # 終南高揚

    1⃣️、生命之初,本無善惡之分,是人為的判定標準制定了何為善惡。何又為善,何又為惡?

    2⃣️、天生、天殺,一切皆由生命自身所處的環境決定。這是自然法則,你想稱為叢林法則也可以。

    小孩搶食物、老虎吃人、甚至人類搶劫和殺生……這都不能證明其善與惡的本質。

    4⃣️、小孩子初長成,長成過程中的教育環境決定了孩子的善惡,如果物質基礎和受教育良好,他就會依照教育者的善惡觀而形成自己的習慣。

    5⃣️、人類上萬年來,吃了那麼多生命,動物和植物的,難道人類就是善嗎?就是惡嗎?真的不存在著這個問題……善惡的標準是你指定的,善惡的標準是人類宗教何禮治制定的,你們把殺生都沒有劃歸為“惡”,又何必討論善惡呢?

    6⃣️、再說一次,萬物本來不存在善惡,天殺天生自有其定數,人類的善惡標準,是利他的,叫“利他”觀也可以,凡是有利於大多數人的行為都是善,凡是不利於他人而只有利於自己的行為都是惡。

    7⃣️、人類最初並無善惡區別,就好比一個新手機,沒有安裝各種APP,它不存在好壞。生命的成長是被教育的過程,當手機安裝了各種有益的app就善,被安裝了害人的app就會變壞。這些都是後天周圍環境造成的。

    8⃣️、生命之初,無色無空。

  • 6 # HR風彩

    人性是複雜的。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說的是人的赤子之心。也是,你看嬰兒的眼睛,無論是東方的黑眼珠,還是西方的藍眼球,都無一例外地閃著清澈的光芒。童真,天真無邪,即是此。就此意義講,人天生是善良的。只是,後來因為接受了社會這個大染缸,都被同化了,很多人沒有了赤子之心,也忘記了初心,丟了自己,迷失了自己,甚至不少人走向歧途甚至絕路。其實,我們中大部分人,為了生存,為了在這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社會生存,都不得不做一些妥協,失去一些自我。這是沒辦法的,無奈的,人生的遺憾。悲觀者認為,這是人生的絕望之處。但是人畢竟還要活著,還是要有希望的,所以孟子還是想給人希望和力量,堅持肯定地說,人性本善。

    其實,人性是複雜的。人性的複雜,有善有惡。正因此,對人的後天教育是很重要的。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除了先天稟賦以外,很多品質都需要後天培養。人接受教育,是個人成長的需要,也是生存競爭的需要。大概正因為人後天的發達自我完善的教育體系,才讓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其實也許未必),有別於其他動物。如果沒有教育,人性的野蠻也許與其他動物無異。如果沒有教育和自我完善,人性的惡可能會突顯出來,反過來危害人類。

    比如人性的自私,也是天生的。合理地為自己是應該提倡的,但一旦發展到貪婪,就容易讓人性的善走向反面,演變為貪汙犯罪,危及他人社會。再比如專權霸道、強姦人意、嫉妒陷害、挑撥離間、瞞上欺下等等,都是人性惡的表現,都該得到遏制。

    所以,不能一味認為人性是善的。應該這麼理解:人性是善的,但也是複雜的,人性的惡是有的,我們應極力避免人性惡的釋放。

  • 7 # 許向東

    人出生之時,沒有善惡之分。就如孟母三遷的故事,耳熟能詳。也正是環境造就了人才。當下社會,人人注重教育,人人希望得到好的教育。好的學校,不僅僅是硬體要好,更多的是軟體也要跟上。因為裝置時死的,人是活的。裝置不會因為改變了位置就會發揮不一樣的價值,但是人不一樣,人換了一個環境完全有可能會得到改變。在我高中時期有幸去到我所在地市比較有名的一所高中上學,外表看,其貌不揚,平平淡淡。但是每年的高考狀元或是高考前幾名,這個學校太多了。同等級別的學生放到其他學校那也是出類拔萃。這裡的學生也不比人多什麼?唯一多的可能就是時間,因為大家吃飯,上廁所,回宿舍,去教室,都是用跑的,因為路上耽誤一分鐘,可能後面還要耽誤好幾分鐘,難道是自發的?是,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被逼的。被身邊優秀的同學,向他們看齊。或許他們達不到同樣的優秀,但是這就是環境的力量。同樣的,惡也不是天生。

    人之初,無所謂善惡,只有純真。

  • 8 # 出於幽谷

    個人觀點,更多的是後天環境,當然,先天因素同樣存在。

    其一,小偷兒子並非一定小偷 。鄰居是小偷,幾乎盡人皆知。小偷看上了某女,於是開始追求。有好心人替某女擔心,從中作梗,離間其關係。某女說:我有能力讓他改邪歸正。於是,左鄰右舍都吃上了他們的喜糖。他們生了個兒子,有人說:完了,完了,將來這娃也好不到哪裡去?成天守著小偷的爹,這個娃將來命運堪憂。但事實是,小偷繼續上演,而孩子在其媽媽的教育下,一天天長大,上了學畢了業,謀得了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幹得非常出色。

    究其原因,這孩子成長的環境中,有一個正能量,即她的媽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其二,善良是人類的天性之一。我更相信中國的傳統文化,5000年的文明史,傳承著很多精華,如,人之初,性本善……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老和尚收養了一個孤兒,在環境清幽的寺廟中,想把其培養成純粹臻善的佛徒。小和尚在師傅照料下,慢慢長成一個翩翩少年。一天,小和尚看到一個美女,問師傅,那是什麼?老和尚說:老虎!離她遠點!會吃人!美女樂了,風情萬種的瞟了眼小和尚一眼,就飄然而去。之後,小和尚一想老虎就心跳加快,神亂心迷,無心念經。老和尚看出端倪,警告說:再想老虎就打死她!小和尚說:師傅,我好喜歡這個老虎,寧肯被她吃了!也不能打死!老和尚一口華安血,噴薄而出…

    此故事說明,在無後天環境的條件下,人類的善良遺傳因素,人類的善良天性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 9 # 王年平

    人的善與惡,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

    我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只說對了一半。還有下一半就是,人初性本惡。

    人性的善與惡,是天定的,父母給的。這就是天生的,天定的。決不是後天逐漸形成的。

    人的本質是善,還是惡。人是無法去選擇的。只能聽從上天的安排。上天給你定的性善,你一生就是個善良的人。上天給你安排了個性惡,你一生就是個惡人。

    後天的教育,培養。只起到一個增加或減少你善與惡的程度。善與惡的本質是改變不了的。

    所以,許多人認為孩子出生,離開了娘體,是白紙一張,沒有也不存在善與惡。善與惡都是後天的教育和接觸的人,及環境造成的。此話差矣。

    你可把一群孩子,在同一環境中,受一樣的教育,接觸一樣的人,不存在區別。當孩子長,他們的本性應該一樣吧!可事實是他們之中有善,有惡。經緯分明,你又如何解釋?

  • 10 # 江明59049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要清楚什麼是善良,在回答什麼是善良的同時有誰能回答以什麼標準來衡量善良與不善良?或許自己認為我的行為和語言已經善良了,但在別人心裡是不善良的。所以,這個善良不善良沒有一把尺去衡量他,因此,所謂的善良就是我們意想的一個概念。

    人,一生下來是平等的,赤裸裸的從娘肚子裡生下來,知道什麼?什麼都不懂。所以,我覺得剛出身的人都是善良的。

    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環境,善良與否就跟他家人和社會環境有相當大的關係了。

    善良的人不在於文化的多少,知道尊老愛幼,懂得感恩,能換位思考,懂得和諧,和睦相處,明事理,做事有始有終,有擔當,扛得起責任,有同情心,施捨有度,這種人教育出來的孩子永遠是善良的;反之,在一個沒有善良心的家庭裡能養出善良的人,鬼才相信。所以善良既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而最終取決於還是後天。環境造化於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缸長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