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妮品歷史
-
2 # 沫筱穎喲
中國封建時期一共經歷了18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國號,那這個國號究竟是怎麼取的呢?當然國號的取法還是非常講究的,並不是開國皇帝喜歡這個字就拿他當做是自己的國號。那今天就通過這次機會,為大家介紹一下18各朝代的國號由來。其實古代皇帝取國號的時候,考慮更多的是一個“稱號”還有早期圖騰代表的象形字,如果能概括整個朝代肯定是最好的選擇了。但有些國號也是令人匪夷所思,一起來看看原因吧。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迭不斷。夏商與西周,唐宋元明清,說起朝代名稱小學生都能朗朗上口,但是大家能不能很清楚的說出這些朝代名字怎麼來的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夏
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一種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也有一種說法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
秦朝的國號來自於地名。早期的秦人由於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朝。
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
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
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
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充套件,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
3 # 雁回九哥
話說咱們國家有著五千年的的文明史,國家兼併、朝代更迭那更是見怪不怪的事情。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一共出現了八十三個王朝,但咱們平時說的主要王朝有十二個,分別是: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那這十二個主要朝代的“國號”是怎麼來的呢?您彆著急,且聽九哥跟您慢慢道來。
首先,咱們要知道,國號是由什麼來決定的。
不出意外的情況下,一般都是參考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觀點是“夏”曾是夏族的圖騰,新朝代建立自然要保留下來。
第二種觀點是禹曾經受卦於夏伯,所以才將自己建立的政權稱為“夏”。
第三種觀點是夏族的首領崇伯鯀,跑到大夏(今山西夏縣)建都,所以用地名“夏”作為政權國號。
當然,由於夏朝歷史太過久遠,我們無法確切的知道最終答案,但也可以看出,“夏”的由來主要還是圍繞圖騰、卦號和領地。
第二朝:商相傳,在帝舜的時候,商人的始祖契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商邑,也就是如今河南商丘,因而他便將自己的部落稱為“商”。
之後湯滅夏,新成立的政權便把“商”保留下來,作為國號。
到了前1300年,盤庚遷都到了殷,人們也會將“商”稱為“殷商”。
第三朝:周至於周,那就很單純了。
想當年,周族至古公亶父,帶領族人遷居到了周原。
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後,便用“周”作為國號。周朝剛開始在鎬建都,後來周平王東遷洛邑,而洛邑在鎬京得東邊,因此也有了“東周”的稱呼,這就是東西二週得稱號由來。
第四朝:秦秦部族的首領非子,因為幫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到秦地。
後來由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等到西戎入侵的時候,只有秦襄公前來護駕,也正因如此,秦得以升為諸侯國,國號“秦”。
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一統天下,沿用國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得大秦帝國。
後來楚漢相爭,劉邦大獲全勝,統一全國,以“漢”為國號。漢朝初期,劉邦建都長安,後來王莽篡漢,劉秀登基為帝后,建都洛陽。因兩都得地域差別,因而有了西漢、東漢得稱呼。
第六朝:晉魏國權臣司馬懿得兒子司馬昭得勢後,逼魏元帝封他為晉公。
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承襲爵位,魏元帝被迫退位。
司馬炎自立為帝,國號“晉”。
第七朝:隋話說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忠死後,楊堅繼承了爵位,在他推翻北周後,建立了“隨朝”。
後來楊堅覺得“隨”有“走”的意思,感覺不吉利,便將國號改為了“隋”。
第八朝:唐李淵的爺爺李虎,因為輔佐北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之後李淵繼承了爵位。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自稱“唐王”,之後廢了隋恭帝楊侑,以“唐”為國號建立了一個嶄新的王朝。
因為他當年在宋州發達的,便將“宋”作為國號。
第十朝:元元朝的前身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
元世祖忽必烈覺得自己打下的江山早已遠超前朝,不能隨大流,於是取《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之義,以“大元”為國號。
第十一朝:明話說當年朱元璋將郭子興的部隊收於麾下,而郭子興又屬於一個被人民稱為“光明教”的組織——白蓮教,白蓮教的一把手自稱“明王”。
朱元璋曾經信仰白蓮教,並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先鋒部隊的左副元帥。
因此,在建立政權時,便將國號定位“明”。
第十二朝:清最後,咱們來說說清朝。
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想當年,滿族屬於女真族的一支。明末時期,天朝威嚴早已不復存在,女真勢力重整旗鼓,建立後金。
1636年,皇太極稱帝,國號“大清”。關於國號的含義,由於未曾發現確鑿的證據,所以猜測較多,有人覺得“清”為“掃清廓清”之義,也有人從五行角度分析認為:明為火、清為水,以水克火,由此得名。
不過,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的鮑明同志認為:“大清” 應該是源自滿語中的蒙古語藉詞“代青”,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即“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
-
4 # 歷史超乎想象
國號指的行使國家主權的政權名字,是代表一個國家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在現代,國號與該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通常稱謂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當然這裡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果。實際上,中國的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
在中國古代史上,國號的確立往往被作為一個朝代新政權開始的歷史標誌,並不因其統治的地理區域的改變而改變。國號主要是作為代表當時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類似於古人的別名、別號。改朝換代即是舊政權滅亡後由新政權取得了統治者的合法地位,進行了政府重構。故每次朝代更替時會更改國號,一旦國號改變,則往往不被視為同一個朝代。
-
5 # 善發歷史說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伴隨著中國古代先民步入國家組織形式的逐漸形成,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推選制度,開始轉為世襲家天下,由此開始形成“一君一家一國”的概念,而代表君主或者首領家族的稱號,則開始意味著,這已經成為了一個朝代、一個政權的代表符號,成為了一國之稱號。
這十二個王朝,除了夏、商、周這些比較久遠的朝代,外加有爭議的兩宋,其他都被可以被稱為大一統時期的朝代。其實,像兩漢之間王莽的“新”和武則天的“周”,也曾經作為中央統一王朝存在過,但是兩者由於建立時間比較短暫,影響力不大,因此也被忽略。
在夏之前,還有一種說法是上古時期也還存在著帝堯的“陶唐”,還有帝舜的“虞”,這就不贅述了。
1、治水“皇天所賜”,《國語》當中,關於夏朝奠基人禹,也就是啟的父親,說是禹治水有功,於是: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大概可以這樣理解,當時禹這一支家族,因為有功勞,被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封賞,在當時就號稱“有夏”,啟建立政權之後,自然以家族的稱號為國號。
2、“中中國人說”,《說文》裡說:
“夏,中國之人也;從文,從頁,從臼,臼兩手,文兩足也。”
夷狄進入中國,叫中中國人為夏人。這個說法,似乎就牽強附會了。
3、“夏像蟬說”,這一說其實主要是關於夏人的圖騰,“夏”字最初的寫法,就有點像蟬或者某種爬蟲,是當時夏人的圖騰。
其他還有諸如“夏水說”、“夏像舞容說”、“夏後說”等。
總而言之,當時的夏人,夏的國號,很可能主要是以“封號”、“圖騰”、“家族號”來作為命名,不過因為歷史久遠,幾種學說自然也存在爭論。
成湯滅夏之後,建立了商王朝。不過,商王朝的國號,在各種文獻中,時而稱為“商”,時而稱為“殷”,往往是糾葛不清。
1、圖騰說:
按照《詩》中對於商人淵源的記載說: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在《史記》中也說商人的祖先,是上古三皇五帝當中的帝嚳妃子簡狄,在野外洗澡時候吞了一顆“玄鳥”蛋,最後懷孕生出商人的祖先殷契。
2、地名說:
當然,關於商的起源,還有“地名”學說,說是當時商人的祖先殷契,也就是母親吞了鳥蛋而生的那位商人始祖,被封到了商地,因而為號。
關於殷這一國號,按照歷史上主要的說法,就是商朝建國後歷經很多次遷都,其中到第19代王盤庚遷到殷地的時候,改國號商為殷,殷也成為了商之代稱。不過,歷代古籍中有記載,對於盤庚遷到殷之前,商人其實也已經被稱為殷人。
3、宋帝避名諱說:
又有一說為是為了宋朝皇帝為了避開趙匡胤、趙光義兩位皇帝的父親趙弘殷之名諱,所以將歷史中的殷人被改為商人,殷朝也被人為的改為了商朝,當然這一說多有爭論。
總體來說,商和夏一樣,商人的國號出於“圖騰”的說法,也是比較多人認可的。
西周傳12主,立國時間有4個說法,分別是257年、約400年、386年和352年。東周傳25主,立國515年。
關於周國號的說法,有好幾種說法,我們主要說下比較信服和主流的兩種說法。
1、族源說:
周字,在金文當中其實是作“田”字,周字的本義,有在田野種禾的意思,這和周人作為農耕民族的情況很符合。
周人的祖先歷史悠久,他們的始祖按照《史記》記載: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這就和商人祖先“玄鳥”而生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帶著母系氏族社會的影子。“棄”之所以被稱為后稷,按照字面意思,當時“後”是有王的意思,連起來的解釋就是“稷的王”。
這是因為周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棄”,是最早開始種“稷”這種農作物的人。所謂“稷”,是盛產於西北的一種農作物,如果去了皮,就成為小米了。當時主要的的糧食作物是“黍”和“稷”,周人祖先“棄”,是種植“稷”的專家,足以說明周人其實是典型的農耕民族,和當時農業社會的發展形成有著密切關係。
所以周人的族名,很可能和他們祖先從事的職業有著莫大的關係,因而形成了“周”的族名。也許按照當時年代,他們被稱為“田野種稷的人”。和夏、商一樣,最後他們推翻前任統治者後,族名自然還成為王朝的國名了。
2、地名說:
周人族群傳到首領古公亶父的時候,遷徙到了“周原”這一地方,並且開始用“周”作為他們這個族群的稱號,按照《史記》記載:
因太王(亶父)所居周原,因號曰周。
但是,這一說法其實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比較難考證,而且也一直存在爭議。因為,很可能一種情況就是,周人遷徙到了新的地方之後,他們居住的地方就被稱為周原。
其中,從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開始,到公元前206年子嬰降劉邦為止,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時間為16年,傳3主。
秦國國名,主要是來自於被周王封爵在秦邑,而以為國號,根據《史記》:
(周)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伯翳,是秦人傳說中的祖先,當時上古時期,是為帝舜從事畜牧事業的管理。因為秦人善於養馬,所以秦人成為了周王的附庸,專門為周王養馬。
周孝王時候,秦人首領非子被賜姓“嬴”,周宣王時候,秦人首領莊公為周王大破西戎,被封為“西垂大夫”。到周平王的時候,秦人首領襄公護送周王有功,於是被封為諸侯,並且正式受封得到了岐西之地,開始形成奴隸制國家。
另外,其實“秦”字,從禾部首,在過去的甲骨文和金文當中,“秦”字其實和一種餵食動物的草谷植物相通。這也側面說明,善於養馬的秦人祖先,用草谷植物餵馬,這種職業性質,和“田野種稷”的周人來源一樣,“牧馬之秦”也成為了國號。
當時天下群雄滅秦之後,作為霸主的項羽,將群雄分封為18個王,其中最早進入關中的劉邦,項羽違反承諾,使得劉邦不但沒有得到“關中王”的封爵,還被打發到了偏僻艱險的巴、蜀和漢中為漢王,都於漢水北側的漢中郡治南鄭城。
劉邦自然是氣得要死,明明自己功勞很大,而且還先進入關中,結果該死的項羽違背諾言,居然把他劉邦封到這樣的偏僻之地。不過,好在劉邦聽取了手下謀士蕭何的勸諫,這才忍氣吞聲,接受漢王封爵,隱忍養志,蓄勢待發。
(蕭何勸諫劉邦說)“天漢,美名也。”
“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名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從此,劉邦的勢力於是以“漢”為號,和項羽展開了對天下的爭奪,滅楚之後更是以“漢”為號,建立大一統的漢王朝。
而“漢”朝的影響深遠,更是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
西晉立國52年,傳4帝。東晉立國104年,傳11帝。
《資治通鑑》:宣王懿(司馬懿),得魏政,傳景王師(司馬師),至文王昭(司馬昭),始封晉公,以溫縣本晉地,故以為國號。
不過,其實有意思的是,當初東周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而到了魏晉時期,卻是以晉代魏,這其中似乎也有一種“復歸一統”之讖。
隋朝的國號,也是來源於封爵。隋文帝楊堅的老爸楊忠,是西魏的十二大將軍之一,北周的柱國大將軍,妥妥的關隴集團貴族,因為曾經治理經營漢沔地區有功,以其中的隨州的隨為號,被北周封爵為”隨國公“。
楊堅成為了北周事實上的主宰之後,準備建立自己王朝,但是覺得“隨”字很奇怪,總有一種“走掉”的感覺,深以為惡,於是改“隨”為“隋”,建立的新王朝於是以“隋”為國號。
唐朝的國號,和隋朝一樣,也是源自於封爵。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時期的八柱國之一,北周立國之後被追封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昞,也是隋朝的柱國大將軍,襲爵唐國公。到了李淵的時候,承襲唐國公爵,直到隋末大亂建立政權,也是以“唐”為國號。
李虎之前是被封爵為隴西郡公,後被追封唐國公,這其實也和李家的郡望和家世居住地區域有關。
宋朝的國號,其中來源於北宋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所領的節度使名號。趙匡胤的節度使號是歸德軍節度使,而歸德軍治所就是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就以“宋”為國號。
可是按照前朝舊制,如果以封爵為號的話,因為趙匡胤父親趙弘殷被後周皇帝封爵為天水縣開國男,所以宋朝也有一個別稱就叫“天水朝”。
趙匡胤的龍興之地宋州,州治所在商丘,過去就是周滅商朝後,由商人後裔建立的封國“宋國”所在地。前文說了,商朝的別稱又叫“殷”,而趙匡胤的父親叫趙弘殷,也帶了個“殷”字。商人遠祖曾在商丘祭祀大火,宋從“火德”,靖康之亂後,趙構逃到北宋的南京宋州,建立的年號就是“建炎”。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其實是一個制度和文化上的二元帝國。漢地之外採用蒙古制度,漢人則用漢制,制度上又相互雜糅,而且蒙古人作為首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漢化不深,統治者事實上仍然是以草原思維統治整個帝國。
過去由成吉思汗建立起來的蒙古帝國,因為內部的分裂,逐漸形成了四大汗國,而且走向了各自獨立發展的歷程。
名義上,元朝的皇帝是蒙古帝國的共主,可實際上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卻並不是蒙古帝國了。
而元朝的國號“元”,則是根據《易經》,以乾卦“大哉乾元”的“元”為國號,《易經》裡說:
乾,元亨利貞。······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元亨利貞”引喻為四德或四季,而“元”,為“元亨利貞”四德之首,元也是大的意思,正也正符合了漢人的文化和蒙古人的實際,成為了一個絕好的國號。
明朝的國號“明”,其實和元朝末年的白蓮教有關。
當時,白蓮教在元朝大規模發展,”彌勒淨土“思想進入白蓮教後,面對蒙古統治者壓迫,面對亂世,反抗者們流傳”彌陀出世“和”彌勒下生“的思想。
反元勢力的領袖韓山童和劉福通,祕密組織反元起義,並且依託白蓮教提出口號:
天下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
所謂明王,就是帶人嚮往光明世界的“彌勒”託生之主,韓山童以明王自稱,韓山童死後兒子韓林兒稱為小明王。並且,天下反元勢力,大多以小明王為首,後來崛起的朱元璋,就是其中一支。
朱元璋滅元之後,以明為國號,也意寓著天下進入了光明世界。
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其國號是“金”,這也是延續了女真人之前的國號傳統。
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時候,後金政權迅速崛起,並且開始和原來的舊主明朝分庭抗禮,並且開始有了一統天下的野心。
此時漢人其實對“金”是完全無好感的,作為女真人後裔的滿洲人,要是打著“金”的旗號南下中原,必定招來漢人的強烈反擊,想想金人幹下的“靖康“之恥辱,漢人是無法接受的。
於是,皇太極改國號“金”為“清”,反正對於滿洲人來說,兩者音差不多,使用之後更是好處多多。
最重要的是,按照當時的國運五行之說,明朝從火德,清朝的“清”帶水,配水德,以水滅火,正好可以克明朝。
-
6 # 淺評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繁多,但主要的是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12個朝代。這些朝代國號的由來一般由以下幾點決定:
1、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
2、來自建立者原有封號;
3、源於建立者的發跡地的名稱;
4、源於宗族關係;
5、有著極好的寓意。
那麼接下來本人就為你一一解答下面十二個朝代的國號由來。
1,第一種是唐朝張守節的說法,他認為是“夏”的由來是因為大禹被分封在陽翟成為“夏伯”而來。
2,第二種說法是認為“夏”是夏部落的部落圖騰,因此大禹建國後以部落圖騰為國號。
3,第三種說法是司馬遷提出來的,他認為“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因為其中“夏后氏”最強大,因此國號被稱為夏。
1,第一種相傳是由於商朝始祖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被帝舜封在商邑,因此以封地為部族名,並一直傳承下來,最後成為國號。
2,第二種說法是商朝人的祖先王亥熱衷於商業,因此王亥部落的人被稱為商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商部落,成湯建國後就將國號定為“商”。
1,第一種是甲骨文中的“周”似“田”,而周人的始祖后稷就是管理農業的官員,因此按照第一種來說就是周朝的國號與他們重視農業有著極大的關係。
2,第二種說法是在周文王爺爺古公亶父時期,將周人遷到周原,並逐漸強大,因此以“周”為國號。
到了平王東遷之時,秦襄公因為護駕有功被正式封為諸侯,並以封地地名為國號,“秦”這個國號就定了下來。
1,第一種是朱元璋承襲了韓山童和韓林兒的“大小明王”之位,因此以“明”為國號。
2,第二種是認為與明教或者白蓮教有關。
3,第三種是有“日月重開”之寓意。
1,第一種是范文瀾的水火相剋說,他認為“明”為“火”,“清”為“水”,以水克火。
2,第二種則是清明之說,“清”在“明”前之意。
3,第三種則是日本學者認為的,他認為在滿語中“金”和“清”讀音相近,因此改國號就按照讀音相近來改。
結語總而言之,中國古代王朝雖然國號繁多,但基本上都是有著規律的。比如在元朝之前多以先秦古國、前朝封號、地理區域名稱為國號,例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魏、涼、趙等國名。而到了元代之後在開始引經據典,從宗教教義、相剋之說、蘊含寓意之中下手。
-
7 # 穿越再現彼岸
閒話少說,中國十二個主要朝代通俗上講是指夏、商、周、秦、漢、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之所以選擇這十二個朝代,也是通俗意義上講的大一統王朝。
從專業的角度上來講,其中四個王朝算不得大一統王朝,分別是夏朝、商朝、周朝和宋朝。夏、商、周雖然在地域上算是大統一的王朝,但是政治、經濟、分化方面並不沒有完成統一,一般將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定義為秦朝。至於宋朝,與宋朝相互對峙的遼、金、西夏是並存的,北宋算不上大一統王朝。
不管怎麼說,先介紹一下這十二個王朝國號的由來。(大禹治水形象圖,大禹是夏朝的奠基人)
第一,夏是部落圖騰的象形文字,是夏部落的徽號。
根據《史記》、《竹書紀年》等史書的記載,夏部落在成立之前,周邊的氏族和部落進行了激烈的戰爭,為的就是爭奪部落聯盟的首領,最終夏后氏奪得部落聯盟的首領。
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斟灌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
這是夏部落的十二個主要的氏族,他們構成夏部落的主體,以部落聯盟的徽號為國號。
第二,大禹封地陽城(也做陽翟),為夏伯,以封爵為國號。
這是唐朝學者認為的,大禹被封夏伯,因而以封爵為國號,不過這一觀點漏洞百出。
第三,《說文解字》古文“夏”是“中國之人”。
“夏”這個象形字外國史學家根據古文認為,意思就是“中國之人”,以區別於四周的少數民族。(現存於美國哈佛大學美術博物館的商代青銅提樑卣(you),上有“文夏提樑卣”五個金文,下面是“文夏”二字的金文)
1、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
2、有娀氏之女名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史記.殷本紀》
這個商是誰?這個契又是誰?其實“商和契”是同一個人,商族的祖先。根據以上記載,“契”是母親簡狄吃了玄鳥(燕子)的蛋就生下了他,其實這是神化契的出生而造成的。真實的契是帝嚳和簡狄的孩子,帝堯的同父異母弟弟。
帝堯將自己的弟弟契(商)分封在“商”這個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附近,因封地而得到族名、國名,故“契”後來也稱“商”。
商國君主商湯在鳴條之戰中擊敗夏朝的主力軍隊,建立新的王朝,就以封地定為國號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形象圖,商朝祖先契的降生充滿了神話色彩)
周人的祖先原來的封地在姬水,因而後人得姓“姬”;公劉時期遷徙到“豳”地居住,現在的陝西省彬縣、句容縣附近;古公亶父時,又遷徙到渭水流域岐山之南的周原,從此定居下來。
周王朝國號的由來是根據地名來定下來的,周原物產豐富、地利較多,因而周興。(周原遺址及其出土文物)
早先的“秦地”比較偏遠,後來由於秦國的擴張,佔領了隴右地區和陝西關中一帶,這些地方也被稱作“秦地”,是秦國第一次擴張之後的疆域。
秦國因封地而得名,建立大一統王朝之後,仍然以“秦”為國號,封地是秦朝的龍興之地。
漢朝由項羽給劉邦的封號“漢王”而來。劉邦首先進入咸陽,並未獲得關中王的稱號,而是被項羽封為漢王,到漢中一帶赴任。沒想到劉邦在“漢王”的封號下如同開掛一樣,短短四年反而將項羽消滅了,建立新王朝的劉邦隨即以“漢”為國號。
晉朝的國號由封爵而來。晉朝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在264年獲封晉王,封地在春秋時期的晉國,太原、上黨等十郡為封地。
265年9月,司馬昭去世,司馬炎承繼了晉王的爵位。266年2月,司馬炎逼迫曹奐禪讓帝位,建立晉朝。國號就是以封爵晉王為國號了。
隋朝、唐朝、宋朝皆是以封地封爵為國號。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因功封為“隨國公”,封地在古隨國的疆域內。楊堅承襲了這一爵位,建立國家之後國號為“隨”。因為隨字有走之旁,不吉利,因而改國號為“隋”,把走之旁去掉了。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被封為“唐國公”,封地在古唐國的地皮之上,唐國公這一封爵一直承襲到李淵,李淵建立新的王朝後隨即以“唐”為國號。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為帝,他自認為自己龍興之地是在宋州歸德節度使任上,故以“大宋”為國號。宋州是現在河南商丘睢陽區,是西周宋國的封國所在地。
元朝以《易經》文字取名。成吉思汗建立的是大蒙古國,古代也翻譯為蒙古大朝國、大朝蒙古國、大朝國這樣的稱呼。
1271年,忽必烈釋出《建國號詔》,以《易經》中的“大哉乾元”,取名“大元”,又有解釋說: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經世大典》)
意思就是大到了極致。
第一,來自於明教。
竊以為明教主要來源於起義軍的組成,各地紅巾軍起義軍大都有明教教徒、彌勒教教徒、白蓮教教徒,也就是說朱元璋手下很多是這三方的教徒,都有“光明”、“明王出世”等相同的說法,朱元璋不解釋“大明”國號的由來是照顧了起義軍們的信仰,把話挑明瞭,反而對朱明王朝十分不利。
至於第三種來源於《易經》中的“大明終始”,和“大元”國號如出一轍,這大概是後人意會而已。朱元璋更注重有效用的國號——大明。(福建福壽宮被認為是明教全國唯一遺存廟宇,主神為明教文佛,雕塑)
1636年,皇太極為了團結其他民族共謀大業,因此摒棄了原來的國號,改為“大清”,登基稱帝。至於大清國號的由來,皇太極也沒有明白講清楚,不講清楚更有利於清朝的發展,話說明了反而不好。
元朝的“大元”展現了蒙古人建立元朝的極度自信,天下唯我獨大;“大明”、“大清”的國號則是含糊其詞,目的是團結大多數。漢語詞彙有多重含義,很容易扯到有利的因素,明清的皇帝們是一脈相承的!
-
8 # 書酒散人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上至夏,下至清,期間朝代更迭。每一個朝代都避不開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國號。有了國號,才能名正言順地進行統治。那麼,國號是怎麼確立的呢?
國號一般會根據五種情況來定:
是由部族或者部族聯盟的名稱來定;由建立者原有的卦號、爵位來定;建立者原始所有或政權統治的區域來定;由宗族關係來定;寓意吉祥。那麼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由部族或者部族聯盟的名稱來定這種國號定名方式以先秦時期為主,比如夏商周三代皆是。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其建立者為禹。相傳禹曾受封於夏伯,故在其接受舜禪讓後,國號為夏。也有歷史學者提出,是因為禹的兒子啟遷都大夏之後才稱“夏”。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國第二個朝代,也是第一個有“信史”的朝代。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因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後逐漸形成商部落。夏末,夏桀殘暴,湯起兵於商,推翻夏朝,於是定國號為“商”。後盤庚遷都於“殷",故後世又稱其為“殷”或“殷商”。
周朝(分西東兩週,前者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後者約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國國祚最長的朝代,在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被迫遷徙於周原(陝西岐山一帶),故形成周部落。武王克殷之後,定都鎬京,以部落名為國號,稱“周”。
建立者原始所有或政權統治的區域來定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國的第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自秦一統六國開始,中國進入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時期。秦朝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治都於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東北),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秦滅六國,便以原封號為國號。
由宗族關係來定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歷史上,西漢和東漢國號都是“漢”,後世學者為區分,將其稱“西漢”和“東漢”,又稱“前漢”和“後漢”。東漢和東周、東晉以及南宋不同,後三者皆是由新帝遷都而建,前者是因西漢被權臣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後自稱“西漢宗室”的劉秀起兵滅王莽建立王朝,國號也為“漢”,故將東漢和西漢分開來列。包括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蜀漢”也是如此。
由創立者爵位而定晉朝(分西晉和東晉,前者為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後者為公元317年——公元440年)魏帝曹髦封司馬昭為晉王,後來其子司馬炎繼承了此爵位。魏帝曹奐被逼禪讓,司馬炎得位為帝,國號“晉”。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9年)隋文帝之父楊忠,為西魏“八柱國”手下“十二將軍”之一,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世襲爵位,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統朝代。 由於皇室姓楊,又稱楊隋,尊稱大隋。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國號為“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定都長安。因國君姓李,故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兩代關係緊密,為表親關係,楊廣與李淵的外祖父都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他們同屬西魏至唐初時期的著名政治集團“關隴集團”。
寓意吉祥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前者為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後者為公元1128年——公元1279年)因趙匡胤在即位前為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故定此國號。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發跡於蒙古地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後,率軍西征,一路打到歐洲,建立了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其孫忽必烈南下滅宋,定都大都,定國號“大元”,取自《易經》“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相傳,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又稱皇明,清朝時稱之為前明。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大明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而南京大學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另有觀點認為,明朝國號出自《易經》“大明終始”,與元朝國號同出一典,象徵元、明之間正統嬗替。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亦稱為大清國。關於“大清”的含義,有諸種猜測:其一,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其二,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大清”為號。也有以“五德說”的觀點,明朝為火德,清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 。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的鮑明認為“大清” 國號實源自滿語中的蒙古語藉詞“代青”(daicing)。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即“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
-
9 # 皋城影視迷
3)漢的國號是由於項羽滅秦後,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的封地都城在南鄭(今漢中)為漢王,所以立國後以漢為國號。
4)晉的國號是曹魏權臣司馬昭,滅蜀後被封為晉公,後為晉王,後司馬炎受禪於魏,以晉為國號。
5)隋的國號是楊堅被封為隨國公,後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初以隨為國號,但感覺隨作為國號太隨便了,遂改為隋。
6)唐朝的國號簡單的很,李淵繼承父親的唐國公爵位,遂以唐為國號。
8)先說明一下蒙古帝國和元朝不是同一個概念,元朝只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是屬於忽必烈個人的。忽必烈是一個崇尚漢文化的皇帝,1271年聽從漢臣的建議,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取國號“大元”。
9)明朝的國號繼承了元朝,也叫“大明”。但是明的國號來源有幾種說法,第一是因為當時幫助他打天下的都是明教中人,第二則是明屬火元屬金,火克金,取五行之說,第三則是考慮到大小明王。這個有待討論。
10)努爾哈赤建立大金,皇太極即位後,相信五行之說,認為明屬火,火克金,所以不能撼動明朝。於是改女真為滿族,該國號為“大清”意味水可以滅火,他日可以滅明入主中原。
請注意⚠️,只有元明清國號前面都有個大字。
-
10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大
一,禹曾被封夏伯,故稱夏。二,契封於商,故稱商。三,周古公亶父,遷居周原,故稱周。四,秦首領,封於秦地,故稱秦。五,劉邦曾封為漢中王,故稱漢。六,晉司馬昭,曾封晉公,故稱晉。七,楊堅父楊先,曾封隨國公,故稱隋。八,李淵祖父李虎,北周封為唐國公。九,趙匡胤曾為宋洲節度使,故稱宋。十,元世祖,取易經句,大哉乾元,故稱元。十一,朱元璋,曾參加光明教抗元,故稱明。十二,清為水,明為火,水能滅火。代清上國,故稱大清!
回覆列表
那麼國號由什麼決定呢?一般來說大致有五個來由:
1、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
2、來自建立者原有卦號、爵位;
3、源於建立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
4、源於宗族關係;
5、寓意吉祥。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中國歷史上具體的國號及其由來:
1、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商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
5、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7、蜀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亦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9、晉
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0、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後來,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1、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2、遼
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13、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也被稱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部,宋人稱“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6、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和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
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因此,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8、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充套件,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洲”,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而“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