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沈意歡

    輕小說是寫給中學生的小說。中學生最大的痛苦之源是peer pressure(同輩壓力)。有未成年人群體存在的地方就有peer pressure,而日本獨特的文化氛圍對這一壓力還有加成。

    這玩意簡單來說就是——①別人都這麼做,你也得這麼做;②別人都能做到,你也得能做到。

    ①可以引申出真物-偽物之辨,②引出的就是“才能”問題了。不誇張地說,全部日常作與絕大部分非日常作都能跟這倆話題裡的至少一個搭上邊。

    不同於(通常)小學、小學生的一團和氣,學生到中學後開始直面競爭。就像題主所提到的社團系作品《京吹》那樣,很多中學生會發現,別人(看起來)隨隨便便就能取得的成就,自己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後居然還達不到。

    由此便產生了認知失調。站在讀者的角度代入主角,其他人做到了什麼什麼,而主角沒做到。為了重新協調自己的認知,當事人便會主張——取得成績的“他們”是有才能的,沒有成績的“我們”是沒有才能的。

    不難看出,這裡的“才能”,還真不一定是字面意義上的才能,而只不過是“成績”的對映。輕小說裡寫的才能,本質上是一個藉口,向自己解釋“為什麼別人做得到而我做不到”的最簡單的藉口。

    “才能”既然作為認知失調出現在作品裡,它就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可能的解決辦法有三種。

    主角最終還是取得了成績:“這說明我其實也是有才能的”;

    主角最終還是取得了成績:“這說明沒有才能的人可以靠努力”;

    主角最終沒有取得成績:“就算沒有才能的人也可以生存下去”。

    總之,把輕小說概念(才能)與中學生要素(成績)掛上鉤之後,我們便不難看出,才能這玩意並沒有多麼高大上。這既不是什麼“努力的盡頭是奇蹟”,也不是什麼天命論,只不過是每個中學生都會遇到的,平凡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想對家裡的留守兒童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