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然文史
-
2 # 農村養雞小青年
我們家的習俗
清明上墳回到墓地,先除除雜草
先到土地神位處殺只雞,感謝又照顧我們家族一年了
然後就可以給祖墳上土,也稱補房子
-
3 # 偉傑11078998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前人對清明時節天氣,人們的心情的描寫。作為中國有影響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在這鶯飛草長,燕子呢喃,風清日麗,柳絲飄揚的三月天,正是人們外出踏青,祭拜先祖的好時候。
清明節,亦稱寒食節,人們為紀念介子推,在清明節前一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因為介子推隱居綿山,晉文公重耳想迫他出來為官而火燒綿山,把他母子活活燒死大柳樹下。感他鄙視功名利祿的風骨,後世許多地都有立廟拜祭一芥子推先生。當然,作為平民百姓,許多人在清明節,多以拜祭先祖,清理乾淨墳頭雜草等為主。
清明節本地上墳祭祖,人們戲稱這天為行錯路,(就是走到墳上去的意思)。一般可先在節前就開始,分為山上祭拜和家中祭祀兩個儀式。
通常清明節正日早上,帶齊鋤頭,鐮刀,竹箕等工具。還有香燭,紙錢,紙條,少許供品,到先人墳頭,修除雜草,填補陷落墳身。再行拜祭,然後墳身壓紙,這樣會使人感覺墳主後人有來拜祭。這墓不是無主之墓,不會讓人損壞或平掉。另外,墓穴屬於陰宅,風水寶地,還能福廕子孫,許多人還樂此不疲。但一般兄弟姐妹多,為了公平,不使風水偏房,不立墓牌,只在墳頭用水泥造形,寫上亡故者名字居多。特別是在提倡厚養薄葬的今天,人們更開明,作為對祖先的紀念和緬懷,若用鮮花更文明,又能防止山風發生。但一些民俗也難一時改變。
山上拜祭完成,一般回家之後,再煮上一桌飯菜,繼續拜祭先祖,門上也要插香,因為門上有門神守衛,插上香,祖先才能進屋享用供品。當三柱香,燭燒差不多了,這個儀式快結束。大家七手八腳地幫著地紙錢燒了。看著紙錢在風中飛舞,這一切做完之後,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了一頓團圓飯,這個清明節該做的事也基本做完了。
當然,由於中國民族眾多,所以各地風俗也不盡然,祭拜也不完全一樣,但最基本一點都是紀念祖先,緬懷祖輩的養育勳勞,教育後代不忘自己的生身之本。
回覆列表
想說一下東南亞華人的清明節。東南亞的華人,大多是當年下南洋時期移民的後裔。下南洋的華人裡,以廣東、福建一帶的華人居多,大概佔95%。所以,如今東南亞華人的清明祭祖習俗,可能和這兩個地方比較像。
南洋華人的清明節祭祖,除了保留了故土的祭祀家族祖先習俗外,還發展出了宗祠或同鄉組織為單位,年年為祭祀與告慰先人而展開的集體掃墓活動。這是南洋華人清明節最有特色的地方。
祭祀先祖的祠堂
萬里的“跨海遠征”是極為艱苦的,南洋的重體力勞動環境也非常惡劣。在當時的環境下,一朝遠離故土,此生回去的希望都比較渺茫。孤懸海外,一朝身死又無人祭祀,這便成了孤魂野鬼。這樣的恐懼可以說纏繞在每一個南洋華人的心頭。正是因為存有這樣的恐懼,早期的南洋華人社團便制定了公祭和義冢的規矩。所有社團的華人成員,彼此透過結拜的方式形成了擬製血緣親屬,成員的身後事,由社團的全體成員共同解決。不論你是否留下了後代血脈,都可以在身後進入社團的義冢,每年的清明節可以享受到全體社團成員供奉的香火祭祀。
這樣的義冢遍佈南洋的許多地方。比如前面提到過的馬六甲三寶山義冢,祠堂的《建造祀壇功德碑》上記載,就是為了安頓“骸骨難歸”的魂魄,碑文上記載:“先賢故老有祭家之舉,迄今六十餘載,然少立祀壇,逐年致祭,常為風雨所阻”,又提到“值禁菸令節,片褚不掛,杯酒無供,令人感慨墜淚”,可見當時建立義冢,就是為了延續故土集體祭冢的習俗。同時,“禁菸令節”也表明,南洋華人其實也延續了故土清明與寒食二節合二為一的習俗。一直到今天,在馬來西亞太平市的廣東會館轄下,還有都拜區的廣東義山、舊山及新山,嶺南古廟後部左側百年墳場等幾處義冢。每年春秋二祭,會館成員都祭祀不輟。
馬六甲三寶山義冢集體祭祀的牌位
公祭義冢的習俗延續到今天,依然影響著每一個南洋華人。如今南洋華人清明祭祖,即便是私祭自家祖先,在祭祀之後也會給臨近的幾座墳墓上點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