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導演的《如果·愛》2005年華語電影的一部優秀作品,填補了近年來華語歌舞片的一個空白。《如果·愛》不僅獲得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閉幕影片資格,而且在2006年度第1屆金紫荊電影頒獎典禮上榮膺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受歡迎電影、最佳電影歌曲、最佳音樂、最佳美術、最佳攝影7項大獎。影片繼承了陳可辛導演對愛情主題的一貫關注,講述了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間撲朔迷離的愛戀關係。
敘事策略
這部影片採用的是戲中戲的模式,一方面是歌舞片的拍攝,另一方面則是現實生活中的情感糾纏。前者是寫意的,而後者是寫實的。其中在歌舞片的段落中,華麗張揚的色彩、快速的鏡頭切換以及高速的運動攝影營造了一個動感十足而又狂野奔放的場景氣氛。其中,段落鏡頭的整合依據的是情緒的一致性,較好地將整部影片的情緒烘托起來。並且,歌舞的編排邀請了印度的寶萊塢演員加盟,因而整體上擺脫了典型好萊塢歌舞片的西式風格而融入了東方的表現方式,其中張學友幾段演唱發揮了他歌喉的細膩綿長而顯得韻味十足。
導演透過歌舞段落的華麗寫意與現實段落的客觀寫實之間造成的矛盾衝突從而造成了現實和戲劇之間的對立:在歌舞表演中,三人之間的愛情是熱烈而真摯的,馬戲班班主最後可以為了所愛的小雨而放手身亡,張揚可以不管重重阻撓而喚醒失憶的小雨……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三人卻都沒有再愛的勇氣,最後紛紛選擇離開,從而揭示了現代人愛情的蒼白和無力。也許,只有透過舞臺和銀幕才能寄託自己的愛情理想!
其中有一個時空重疊的鏡頭顯得極有韻味。林見東和孫納在觀片室裡緊緊擁抱在一起,此時遠景的銀幕上恰好播放著十年前他們在冰河上緊緊擁抱的樣片。然後,鏡頭慢慢拉遠開去,彷彿可以清晰地看見他們的回憶、現實和超現實完美融合,代表著一種現實愛情理想和銀幕愛情理想的映襯。但是,這一切卻在另一位主角聶文眼裡代表著一種背叛和關係的破裂。
結構分析
《如果·愛》是一部結構比較複雜的影片,其中時空跨越現實和歌舞劇兩個不同時空,並且在現實時空中, 時間跨度達到十年之久,空間跨度則分別是上海和北京兩地。導演其實正是在“戲中戲”的套層結構上又穿插了回 憶和現實的交叉敘事,一方面是透過“戲中戲”的形式 將拍片現場的三人情感糾纏和歌舞片中的三角戀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又透過“前後之事”交代了孫納和林見東十年前在北京的相見——相愛——離開以及現在時空在上海的相見——諒解——分開
陳可辛導演的《如果·愛》2005年華語電影的一部優秀作品,填補了近年來華語歌舞片的一個空白。《如果·愛》不僅獲得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閉幕影片資格,而且在2006年度第1屆金紫荊電影頒獎典禮上榮膺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受歡迎電影、最佳電影歌曲、最佳音樂、最佳美術、最佳攝影7項大獎。影片繼承了陳可辛導演對愛情主題的一貫關注,講述了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間撲朔迷離的愛戀關係。
敘事策略
這部影片採用的是戲中戲的模式,一方面是歌舞片的拍攝,另一方面則是現實生活中的情感糾纏。前者是寫意的,而後者是寫實的。其中在歌舞片的段落中,華麗張揚的色彩、快速的鏡頭切換以及高速的運動攝影營造了一個動感十足而又狂野奔放的場景氣氛。其中,段落鏡頭的整合依據的是情緒的一致性,較好地將整部影片的情緒烘托起來。並且,歌舞的編排邀請了印度的寶萊塢演員加盟,因而整體上擺脫了典型好萊塢歌舞片的西式風格而融入了東方的表現方式,其中張學友幾段演唱發揮了他歌喉的細膩綿長而顯得韻味十足。
導演透過歌舞段落的華麗寫意與現實段落的客觀寫實之間造成的矛盾衝突從而造成了現實和戲劇之間的對立:在歌舞表演中,三人之間的愛情是熱烈而真摯的,馬戲班班主最後可以為了所愛的小雨而放手身亡,張揚可以不管重重阻撓而喚醒失憶的小雨……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三人卻都沒有再愛的勇氣,最後紛紛選擇離開,從而揭示了現代人愛情的蒼白和無力。也許,只有透過舞臺和銀幕才能寄託自己的愛情理想!
其中有一個時空重疊的鏡頭顯得極有韻味。林見東和孫納在觀片室裡緊緊擁抱在一起,此時遠景的銀幕上恰好播放著十年前他們在冰河上緊緊擁抱的樣片。然後,鏡頭慢慢拉遠開去,彷彿可以清晰地看見他們的回憶、現實和超現實完美融合,代表著一種現實愛情理想和銀幕愛情理想的映襯。但是,這一切卻在另一位主角聶文眼裡代表著一種背叛和關係的破裂。
結構分析
《如果·愛》是一部結構比較複雜的影片,其中時空跨越現實和歌舞劇兩個不同時空,並且在現實時空中, 時間跨度達到十年之久,空間跨度則分別是上海和北京兩地。導演其實正是在“戲中戲”的套層結構上又穿插了回 憶和現實的交叉敘事,一方面是透過“戲中戲”的形式 將拍片現場的三人情感糾纏和歌舞片中的三角戀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又透過“前後之事”交代了孫納和林見東十年前在北京的相見——相愛——離開以及現在時空在上海的相見——諒解——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