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柑檸梓
-
2 # 龍語傳燈
《金瓶梅》
《水滸傳》
《聊齋志異》
《西遊記》
不管是東方的五毒(貪嗔痴慢疑),還是西方的(七宗罪),都包括了。當然人性不止這些,還有很多傳統美德。
古今中外,世事變遷,滄海桑田,人性不變。
這些書,因為深刻真實的點中人性,所以才成為永恆經典。
中國的就是世界的。
-
3 # 芙湯
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自傳小說《大衛·科波菲爾》。
故事講述了大衛·科波菲爾童年到成年的成長經歷。1820年,大衛出生於英格蘭諾福克大雅茅斯布倫德斯通鎮,他的父親六個月前剛剛去世。童年的大衛與母親和家僕裴果提一塊兒生活。七歲時,母親嫁給了愛德華·摩德斯通。愛德華·摩德斯通和他的姐姐簡隨後搬了進來,大衛非常不喜歡他們。摩德斯通見大衛學習欠佳就常常大打出手;作為迴應,大衛咬了他一口,結果被送入了寄宿學校薩倫學堂。學校校長是克里克爾先生,性情殘暴。在那裡,大衛與詹姆斯·斯蒂福、湯米·特拉德成為朋友。
他從倫敦步行致丹佛,找到了他唯一的親人——單身、古怪的貝西·特洛烏德姨媽。雖然摩德斯通想要回孩子的監護權,但姨媽決定照料他。姨媽將大衛改名為“特洛烏德·科波菲爾”,即“特洛”,該名字成為他在小說中眾多名字之一。
全書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廣闊畫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的理想。
-
4 # 紙飛飛
提到《巴黎聖母院》大家都聽說過卡西莫多、愛斯梅拉達等人。他們都代表了一系列的人,代表了部分人性。接下來我們逐個來分析一下。
1.美而善的愛斯梅拉達愛斯梅拉達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她既有美麗的容貌,又有純潔無邪的心靈和誠摯善良的品德,體現了外貌美和心靈美的和諧統一。當甘果瓦在黑暗中誤入了“奇蹟王朝”的“聖蹟宮”大廳,即將被處死時,愛斯梅拉達不忍心看著這個素不相識的無辜的人死去,表示願意嫁給他;當卡西莫多因劫持自己被綁在廣場的轉盤上示眾慘遭鞭打時,她不顧眾議將水葫蘆送到卡西莫多的嘴邊,讓卡西莫多第一次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流下“有生以來第一次”流淚;當弗比斯在巡邏中偶然救了她後,她就愛上了他,至死都愛著弗比斯,絲毫沒有懷疑他會欺騙和背叛自己,還幻想他會再來搭救自己,其天真令人感到心痛惋惜;當她遭到誣陷,被關在死囚牢房裡時,弗羅洛幾次讓她在死亡和屈服中選擇時,她始終寧死不屈;當她已經知道她所愛的人弗比斯還活著,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親生母親,她非常想活下去,但她寧願選擇去死,也不屈服於卑鄙的偽君子弗羅洛,再次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和人格。
2.醜但善的拉西莫多拉西莫多他有幾何形的臉,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的嘴。上帝把一切醜陋都給了他。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被稱為長相醜陋又聾的鐘樓怪人。但他有著一顆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當卡西莫多遇到愛斯梅拉達之後,他真誠善良、忠實勇敢的本性被她激活了,當愛斯梅拉達陷於危險之中的時候,他可以奮不顧身地去相救,並且不圖任何回報,與克洛德、弗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卡西莫多外貌不好看,但是內心很善良。
3.美但惡的弗比斯弗比斯可謂是一表人才、風流倜儻是當時上流社會的富家小姐心儀的物件。弗比斯也很會利用自己的外在資源,利用自己的美貌娶到了自己的富家表妹百合花。但是弗比斯可惡的地方就在於他既要表妹的財產又覬覦愛斯梅拉達的美貌。最後愛斯梅拉達以殺害弗比斯的罪名處死,但是弗比斯始終都在逃避,漠視愛斯梅拉達的生命。這樣的人有著風流倜儻的外表又怎樣,也掩蓋不了他內心的虛偽和醜惡。
4.美醜善惡錯位扭曲的弗羅洛弗羅洛是一個矛盾的人,他是一個陰險毒辣、自私自利、可憐可悲、敢愛敢恨的多面性格的教士。他出於嫉妒,要殺死弗比斯,然後嫁禍給愛斯梅拉達,因為得不到愛斯梅拉達的愛情,將愛斯梅拉達置於死地。但是他也是一個被宗教制度殘害的人,禁慾多年,看不慣世間的美好。他從小便被父母安排進入了神職,從小便照顧弟弟,收留了卡西姆多,他還有人性善的方面。弗羅洛就是這樣一個人性複雜,多面性格的人。
雨果很厲害,在《巴黎聖母院》這部鉅作中,每個人都是那樣的鮮活,無論是善是惡都在他的筆下彰顯出來,利用美醜對照原則,讓我們看到人性的美好,也看到人性的黑暗。當名著裡的人性照進現實,我們又該如何選擇?
-
5 # 精讀一本書
我建議大家可以去讀讀《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它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僕人孩子對主人公從始至終充滿著關愛和信任,而主人公卻因為父親對僕人孩子的少許關懷,內心逐漸滋生出嫉妒、冷淡和報復的情緒。
直到有一天,一個父親的好友告訴他:那個僕人孩子其實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因為是私生子的緣故,父親雖然把他安排在身邊照顧,卻不能給他和主人公同樣生活條件和地位。
主人公還得知兄弟已經死於戰爭,但在阿富汗還留下一個孩子卻不知所蹤。
人的一生中,能夠為你如此付出的人能有多少,而有時候我們卻為了自己的私慾、面子、嫉妒不斷傷害他們,然後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候回過頭看看,站在你身後的依然是那些人。
小說的後半段描寫的是主人公如何深入阿富汗戰區尋找兄弟的孩子。
兄弟已死,這個孩子是自己完成救贖的最後機會,否則餘生,內心都將飽受折磨。所以主人公即使被塔利班用槍指著腦袋,也決定一定要把那個孩子帶離戰爭。
-
6 # 靜一號普洱茶
人性的本質就日常用語上有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狹義上是指人的本質心理屬性,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部分屬性,是人與其它動物相區別的屬性;廣義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其中包括人與其它動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屬性。無論是人的本質心理屬性,還是人與動物所共有的屬性,由於它們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屬性,那麼這種屬性也就不可能是後天的結果,只能是人類天性,屬於無條件反射。 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也",以此而得以將人性劃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自古至今,就人性的爭論很多,中國古代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惡無善論、有善有惡論等,外國古代雖然未見有如中國古代就人性善惡的爭論,但對人性善惡的見解又會廣見於宗教理論、心理學思想與管理學理論之中。
在中國古代歷代思想家在討論人性問題時,形成多種派別。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即有惻隱、善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擴而充之,便可形成仁、義、禮、智的善性。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偽也。"(《荀子·性惡》)善性是後天人為的。性無善無惡論,這包括: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認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 墨家的性"素絲"論,墨子認為"人性如素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道家的性"素樸"論,莊子認為人天生本性上是無知無慾的;明代王陽明的心學理論,王陽明的心學認為:"無善無噁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性有善有惡論,這包括先秦世碩等的有善有惡論,漢楊雄的性善惡混論,董仲舒等的性三品論等:楊雄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明清之際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論,認為人性絕非在"初生之頃"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隨著環境和教養的不同,"性屢移而異","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認為人性是可以培養和不斷完善的;北宋的司馬光的人性的先天不等論,司馬光認為人生來在人性善惡上就先天不平等,無論聖人還是愚人善惡都是兼而有之,只是有些在善性上會佔優勢,有些人在惡性上會佔優勢。
中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將人性分為天性與後天習得;北宋張載的性二元論,又把人性劃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先驗的人性和先驗的善惡之分,任何現實的人性都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建構有決定意義。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②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後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③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慾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後天經過學習或引導而獲得或表現的。馬斯洛認為,人性是人的全部屬性的總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現。
《啟蒙文》內容簡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又要到哪裡去?人生的目標應該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到底應該如何度過?我們人生的種種痛苦與掙扎,其實都是自我內在心理失調的結果,然而在心理失調的背後,往往卻又是對人生最深層次哲學命題的迷失,也就是對上述這些人生最基本問題的彷徨無措。
作者簡介
心善淵·孫穆,哲學博士,國家註冊二級心理諮詢師,全球職業規劃師,國際生涯教練;喜歡國學、哲學、佛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自認是一位儒家"格物"強迫症患者,道家"無為"青年,釋家"修行"居士,秉持"心學釋、善學孔、淵學老;心無礙、善長駐、覺智慧"的感悟去生活,心中擁有一個聖人般的濟世助人理想……
圖書目錄
前言
源起
導讀
《啟蒙文》原文
總敘
第一篇 何為人
第二篇 談人生
第三篇 談健康
第四篇 談成功
第五篇 談幸福
第六篇 談解脫
《啟蒙文》釋文
總敘
第一篇 何為人
第二篇 談人生
第三篇 談健康
第四篇 談成功
第五篇 談幸福
第六篇 談解脫
後記
-
7 # 默根默根
首論《道德經》,其他很多著名的小說,只是把部分人性,描寫的很生動,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各有千秋。但道足人性的卻沒有。《道德經》把人性和天道作了很深刻的對比,“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天道是看那有多了就勻些給少的地方,而人性是哪不足了,還要再從哪取些,去奉獻給有餘的。於是富越富,窮越窮,智越智,愚越愚。
這只是把人性和天道作對比,說明人性是逆天的。這個很多有成就的人也不斷有補充說明。如張三丰“順則凡,逆則仙,中間只是顛倒顛”。
《道德經》五千多字,基本大部分是在描述人性,隨意提出一兩句,都是可受益終生的金句!“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等等等等。
只是《道德經》不算很通俗化,非小說類的,就算明朝的相關書籍最多了,最經典的如《菜根潭》等。
-
8 # 瓷林外史
1、烏合之眾
轟轟烈烈的網際網路浪潮襲來,讓這本100多年前的書中的很多理論和推斷在今天依然適用。不可否認,處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勒龐在關於婦女、教育等很多方面的觀點上過於狹隘和偏激,但關於群體心理的諸多描寫,在今天一再被驗證。
處於群體中的人常把自己的情感與思想融入群體中,個體的差異被隱藏、模糊,甚至會形成群體無意識行為。
“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論。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
網際網路的匿名性讓群體的這一屬性更加“成長”。大多數人的意見形成統一的聲音,少部分人的意見會被群體忽視。由於大資料時代資訊繭房的影響,群體會向著原有的意識繼續前進。
2、了不起的蓋茨比故事開始時,是一個浪漫又天真的愛情故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個人的真實面在逐漸展現出來。蓋茨比那並不絕對真實正確的家世背景和致富之路;黛茜迷人外表下隱藏的勢力、淺薄、冷酷的悲哀。
當蓋茨比努力奮鬥的目標是一個虛無的假象,就註定了這是個悲劇。所有人在時代的背景下,展現了自己的選擇與追求,既是時代的選擇,又是每個人內心想法的投射。
3、人間失格《人間失格》完成一個月後,太宰治第5次自殺,成功。
大庭葉藏的一生,都與這“世間”息息相關。
這與太宰治的人生歷程相關,可以說是半自傳性作品。
-
9 # 東北勁風
還是看看《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吧》艱辛困苦,卻給人力量!建議愛書的朋友們,離那些靈異,穿越,玄幻,挖墳盜墓的作保持拒離,那些東西看了會令我們迷茫中更加迷茫!姐只是建議而已。
-
10 # 10萬個疑問
能深刻地描寫出人性,其人要麼具備敏銳的觀察,要麼思想比較通達。事實上,不需要看那麼多書,只要專門研究一個作家,研究透徹,就可以。
中國的作家,首推魯迅。
比如著名的阿Q正傳,北大教授孔慶東曾經向外國學生講解《阿q正傳》,說這是寫的中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面對現實不敢反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那個外國學生說:“老師,這不是中中國人獨有的,我們國家也有這種人。面對現實又無力改變,還不如麻醉自己。”
《祝福》,祥林嫂的故事。現在看來,祥林嫂的不幸,一方面有著封建思想的壓迫。另外更加重要的是,一個人的不幸,不要過多的敘述,說的太對,別人必然會從同情到厭惡。
比如:【從來如此,便對麼?】——《狂人日記》。
-
11 # 宅在家的小魔女啊
我推薦世界名著《罪與罰》。
偉大的作品塑造的人物讓你不會清晰的判定這個人非黑即白,人性得黑暗和閃光點,複雜的混沌的。
這本書的主人翁,最終殺人。可是他所表現出來人性另一面,殺人不是為了慾望,而是為了文化精神需求,是劫富濟貧,主持正義。
-
12 # 白大衣和聽診器
親,為什麼上來就要世界級?很多小說都是反應人性的,比如《活著》、《血玲瓏》和《狼圖騰》等。只要是好書,開卷必定有益。另外,世界級的好書還要有一個世界級的大腦來讀才行,因為裡面的太多東西咱們普通人是讀不出來。
回覆列表
威廉·戈爾丁的《蠅王》
講的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一群六到十二歲的少年兒童因為飛機失事,流落到一個不缺少食物和飲水的世外桃源一般的荒島上。
起初他們身上都有些文明社會的烙印,但是很快就因為失去了法律規則的約束,釋放內心的“野獸”,開始拉幫結派甚至自相殘殺。主人公之一拉爾夫險些就和他的小跟班一樣,像野豬一樣被木棒殺死。等到路過的皇家海軍救起他時,“海島已經全部燒燬,像塊爛木頭”
這本書當時是配著《幽微的人性》一起看的,看過之後就有兩個感覺。
第一,一切所謂民主選擇在真正的力量面前都是空中樓閣,一碰就倒
第二,人性原本應該是惡的,沒有法律約束就會釋放出來,不能有任何過於樂觀的僥倖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