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意思,我回答一下。如果說標誌杆影響了右手接應的發揮,那麼李盈瑩在4號位不是一樣有影響的,所以說標誌杆影響了右手球員顯然是不成立的。
其實我們很難說左手球員比右手球員更擅長打接應位置。我覺得如果從打調攻的強力接應角度來說,左手右手接應差別真不大。不過對搶速度的接應來說,左手球員扣球時,球從二傳手中傳出的距離要比右手攻手扣球短半米,下手速度會更快。
而我們中國女排曾經的接應球員楊方旭這一點就很明顯,她的快其實不在於移動快,而在於跑動速度快,有時候二傳剛出手就能扣,這半米可以給她爭取到很大的好處。從嚴格意思上說,楊方旭是個跑動接應或者說是站在接應位置上的副攻,只不過因為左手沒法打背飛和雙背飛,所以很多人沒注意到這一點,里約奧運會上,楊方旭能成為中國隊的右路核心,原因就在這裡。
很顯然,接應位置對於球員的瞬間反應、步伐的移動、以及爆發力都是要求相當高的。之所以我們中國女排湧現出了這麼多的左手接應,原因還在於,在2號位上,左手球員打直線或者變斜線,她的球路會比右手球員,球路更詭異,旋轉變化也更大。
1.李盈瑩從小接觸的就是主攻這個位置,並且從來沒有改變過,那麼突然的讓她改打接應,從動作和位置感上來說,她都是很不適應的,而且郎導之前也試驗過,讓她打接應,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2.盈瑩的腳下步伐偏慢,從接應的位置來看,她是屬於在副攻的右側,一般二傳傳給左手接應的球,是要比右手球員快半米的,從時間上來說只有短短零點幾秒,但是對於一些腳步移動快的球員,比如楊方旭,她上步很快,可以馬上利用時間差打一次快攻,讓對手的攔網球員來不及佈防,而顯然盈瑩需要時間來調整。而打主攻就不一樣了,因為她是左手將,她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調整這半米。
3.左手主攻在扣球路線上更加有變化優勢,因為她的扣球線路在於底線和端線的附近,大家可以看好了,聯賽中無論是直線、大斜線還是腰線,李盈瑩基本一出手都是頂地板的球,而且左手主攻扣斜線,有強烈的側旋在裡面。其實論力量的話,張常寧的下球其實是要大於李盈瑩的,但是問題就是出在這裡,李盈瑩的扣球旋轉在裡面,也就是我們常規說的沾手飛。所以,這可能也就是李盈瑩的球難防的原因所在。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回答一下。如果說標誌杆影響了右手接應的發揮,那麼李盈瑩在4號位不是一樣有影響的,所以說標誌杆影響了右手球員顯然是不成立的。
其實我們很難說左手球員比右手球員更擅長打接應位置。我覺得如果從打調攻的強力接應角度來說,左手右手接應差別真不大。不過對搶速度的接應來說,左手球員扣球時,球從二傳手中傳出的距離要比右手攻手扣球短半米,下手速度會更快。
而我們中國女排曾經的接應球員楊方旭這一點就很明顯,她的快其實不在於移動快,而在於跑動速度快,有時候二傳剛出手就能扣,這半米可以給她爭取到很大的好處。從嚴格意思上說,楊方旭是個跑動接應或者說是站在接應位置上的副攻,只不過因為左手沒法打背飛和雙背飛,所以很多人沒注意到這一點,里約奧運會上,楊方旭能成為中國隊的右路核心,原因就在這裡。
很顯然,接應位置對於球員的瞬間反應、步伐的移動、以及爆發力都是要求相當高的。之所以我們中國女排湧現出了這麼多的左手接應,原因還在於,在2號位上,左手球員打直線或者變斜線,她的球路會比右手球員,球路更詭異,旋轉變化也更大。
1.李盈瑩從小接觸的就是主攻這個位置,並且從來沒有改變過,那麼突然的讓她改打接應,從動作和位置感上來說,她都是很不適應的,而且郎導之前也試驗過,讓她打接應,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2.盈瑩的腳下步伐偏慢,從接應的位置來看,她是屬於在副攻的右側,一般二傳傳給左手接應的球,是要比右手球員快半米的,從時間上來說只有短短零點幾秒,但是對於一些腳步移動快的球員,比如楊方旭,她上步很快,可以馬上利用時間差打一次快攻,讓對手的攔網球員來不及佈防,而顯然盈瑩需要時間來調整。而打主攻就不一樣了,因為她是左手將,她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調整這半米。
3.左手主攻在扣球路線上更加有變化優勢,因為她的扣球線路在於底線和端線的附近,大家可以看好了,聯賽中無論是直線、大斜線還是腰線,李盈瑩基本一出手都是頂地板的球,而且左手主攻扣斜線,有強烈的側旋在裡面。其實論力量的話,張常寧的下球其實是要大於李盈瑩的,但是問題就是出在這裡,李盈瑩的扣球旋轉在裡面,也就是我們常規說的沾手飛。所以,這可能也就是李盈瑩的球難防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