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當一個人做了一件惡事的時候,他往往不得不又做出第二件來掩蓋之前的第一件,那麼接下來就會有第三件第四件第五件來掩蓋之前的第二件。這樣的話,就會出現無限迴圈的惡,當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的時候,他往往會更趨向於一種動物的本能來保護自己。這就是人性本惡
11
回覆列表
  • 1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如果重點討論現實人生表現的話,似乎本善本惡都不重要。三字經上也是引導你重在後天的行為修養。"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真正要緊的,不是人生起步之前怎麼樣。事實現象,人是可變的。後天環境的薰染,近朱則赤,近墨則黑。透過教育,或者法律的制約管制,是可以矯正個性習慣的。

    你的性惡說,其立論原則多於情而少於理,更是主觀上缺乏科學丶哲理的邏輯推導。看到社會人性的陰暗面,憤世疾俗的情緒難以壓抑,便主觀定論為人性本惡。

    其實應該深入探討丶冷靜思惟,以求本源的徹知。首先要承認古聖先賢的認識智慧,他們都是真理的證悟者,他們的言教,幾千年過來又被後人的生活實踐所印證。

    推論人性,究竟先天是善是惡,可作這樣的分析:一,即便自小孩出生開始說,也是較比成人以後純淨得多。你能說小孩子都是懷揣惡念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恐怕這不是事實。後天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惡濁染汙,善良教育的心理影響,是非常關鍵的。所以聖賢教育強調的是"苟不教性乃遷",而不過分強調先天之本決定一切。儘管人性本善,也是可以變化氣質丶改變習慣的。好人也是可以幹壞事的。

    可以教育得好,那足以證明人性"本善"。否則,一顆毒惡的種子,怎麼可以長出善良的苗木來呢?灌木長不成參天松柏,然而松柏種子得不到優良環境而長歪了倒有可能。

    人,根本問題是思惟能力超強,貪慾心不好控制。一個貪字足以掩蓋善良純正的本性。讓你誤以為人性本惡。其實,先天之本,純潔無染,這是絕對真理。貪慾,是後天的染汙,可以透過修行磨洗,恢復先天"無貪"的本善。如果本性質地黑惡,什麼時候也不可能"良心發現"!

  • 2 # frank7055

    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是受當時的歷史環境的限制提出的一家之言,表達的是一種美好意願。我們今天來說這個就不要囿於限制,而應該本著科學的態度來看。

    人生之初,本無善惡,除了要吃,別無所求。這樣的小人兒還沒有人的意識,只本能地吃喝拉撒,與動物何異,所以就談不上善惡。人之善惡之分雖然顯示在成人以後,但其基因中已植入父母的性格、智力因子,在未來的人生中,受時代社會環境的誘因影響就出現了善惡分化。這似乎又在證明人之初有善惡,但不要忘了外界的決定性作用。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確定的,小孩子是沒有善惡的。善惡是道德法律判定,孩子的所作所為很難上到這個高度。

  • 3 # 靠近我6溫暖你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是古人指新生兒,在沒有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下說的,但當在小兒有了思想意識後,就會有佔有慾,但人性不能說變惡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明環境對人的思想改變影響是大的

  • 4 # 使用者71127683365

    這個世界,對著你笑的人太多太多,真心包容你的,太少太少了。沒有什麼純善的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好壞都要看以誰做參照物,但是還是要行善積德,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

    好人就多來往,不好的人就躲著點,別難為自己就對了,看清一個人你就成熟了。 看透一件事你就明白了。因為時間會證明,製造是非者,才是是非人。寫完心裡壓抑的很,人生百態,生活不易。只想嘆一口氣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白蘿蔔怎樣吃才健康?